分享

论语:太宰问于子贡(9-6)

 经义工坊 2021-03-02

子贡作为孔子的弟子,认为自己的先生是天才,是上天赋予他多才多艺。孔子却否认了这一观点,认为是因为自己少年时期低贱,为了谋生,必须多掌握一些技艺。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太宰:官名,掌握国君宫廷事务。
固:本来,固然。
将:将要。
纵:让,使,不加限量。
鄙事:卑贱的事情。

【译文】
太宰问子贡说:“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将要让他成为圣人,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这么多的。”

“大宰”为官职名。春秋时期,宋、鲁、陈、吴等国都设有“大宰”这个官职,这里的“大宰”具体是哪个国家的大宰,已无从考证。有人认为是吴国的太宰伯,但不能确认。当“太宰问于子贡”时,子贡认为,是上天要孔子成为圣人,所以不加限量地赋予他很多的才艺。孔子则认为是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很贫贱,所以才学会了很多手艺,从事了很多粗活、贱活。

孔子所言为实。《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贫”是家境贫穷,“贱”是地位低下,孔子家贫且地位低下。到长大了,曾经做过季氏的小吏,粮食称量公平标准。曾作司职吏一职掌管牲畜养殖之事,因此而做了司空。“孔子贫且贱”这句话放在“及长”前面,所指时间正是孔子小的时候。孔子一家原为宋国贵族,后来迁居到鲁国,家境已远不如以前。据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力气很大,打仗非常英勇,曾有用手托起城门铁闸的记录。孔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去世,家中失去支柱,家境及社会地位因此衰落。孔子必须做事以养家糊口,结果学会了很多谋生手艺。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则是孔子想要表达的核心。“多乎哉”,是不是一定要多才多艺才能成为君子?“不多也”,不必要、不一定。所谓的才艺多少与能否成为君子圣人没有必须联系,与治国平天下也没有必然联系,并非一定要学很多才艺才能成为君子圣人,才能治国平天下。言下之意是,大宰和子贡都是一种误解,他们都以“多能”为圣,以为能够成为圣人是因为拥有很多才艺,根本不知道成圣的真谛。

才艺不是“道”,学才艺并非就是学“道”,学会了才艺也不一定“得道”。太宰不明白如何才能得“道”成圣,所以才有这样一次水平不高的问话。这与前面的达巷党人赞叹“大哉孔子”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太宰的见识远不及达巷党人。孔子也以此告诫后世,人生重要的是立志成圣,秉持仁德,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门深入,一以贯之,回归本性,自然融通,即具“多能”,其“道”也就不远了。

孔子这里还有自谦之意。钱穆先生《论语新解》:“孔子既自承多能,又说君子不必多能。然亦非谓多能即非君子。此处不言圣人,而改言君子,固亦孔子之谦,不欲以圣自居。然谓君子不必多能,其所指示则更深切矣。或说此章云:聪明人诗文字画诸事皆能,但有不能为人者。此言亦可作深长思。”孔子虽然承认自己多才多艺,同时又说君子并不需要有很多的才艺,并不是说多才多艺之人就不是君子了。此处孔子不说“圣人”而改称“君子”,正是自谦的表现,不想也不能以圣人、圣贤自居。孔子之所以说君子不需要多才多艺,其内涵则更为深远。君子应专注于“道”的追求和践行,技艺只是细枝末节。也有人认为本章的深义在于,那些聪明人诗文字画样样精通,但却有一些聪明人做不到仁德,这种理解值得认真思考、深刻领会。古往今来,有才无德之人并不少见,只追求多才多艺,而对仁德的追求缺失,“舍本逐末”的现象时有发生,值得后世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