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玉芝堂 2021-03-02

文/陈美元 资料、图/网络

本人喜欢古玩,目前只是一个刚刚入门或者说尚未入门的古玩爱好者。有空的时候,我也经常逛一些古玩的网站、直播平台等。现在直播平台赝品泛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也是锻炼眼力的好机会。多看、多学、少买是我的原则,下面说一下我近些天在某直播平台遇到的一件趣事。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作者在直播平台看到的建文年制的赝品

在前两天逛某直播平台时,偶然进入一个声称卖老货的直播间,里面一看全是国宝级的重器,拍出来的价格三五千之间,就在我心里默默骂了一句“靠,又是国宝帮”,准备推出之时,店主突然拿出一件重器,定睛一看,竟然是博物馆馆藏级别的明代青花笔海,落款“大明建文年制”,接触文玩时间不长,但也有四五年时间,对明代历年的青花瓷器也略有了解,但是建文帝时期有明确纪年款的确是闻所未闻。于是好奇心的驱动下,上网查询了一下资料,原来建文帝时期的瓷器还当真是中国瓷器史的一段空白,还了解到民国收藏大家仇炎之先生收藏可能是唯一一件有明确建文纪念款笔架瓷器的趣闻。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赝品(图一)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赝品(图二)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网络上充斥大量赝品(图三)

明代空白期,本来是指在景德镇瓷器历史中泛指明代正统、景泰、天顺(1436年-1464年)。这段时间,因为没有发现其中任何三朝时期带官窑年款的瓷器存世,所见瓷器都民窑所产,因而称作“空白期”。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明建文帝画像(后人作)

建文,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年号,这是一位心怀宏图大志而后又落得悲剧下场的帝王,建文帝在1398年闰五月十六日登基,到《靖难之役》后1402年六月失踪,前后四年。明建文帝踪迹之谜,恐怕是中国历史上最离奇的帝王之谜。他做了四年皇帝,一个皇帝消失了,却没能留下一幅图像,也没有留下一行手迹,就连他所下过的诏书,也没有文字稿能流传下来。他的言论事迹要么被抹去,要么被扭曲。至今也没有一本关于他的独立传记,现在流行的各种皇帝大传,他总是作为前后皇帝的附庸而存在。最主要的原因,他是一个失败者,谁愿意为一个落魄丧魂者多费笔墨呢;再有,他前有洪武,后有成祖,都是功标青史,相形之下,朱棣自然不会让建文拥有其历史应有的地位,

  公元1399年明史上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朱允炆登基从祖父手中接管明朝皇权后,踌躇满志宽仁天下,在经济上实行减免赋税发展国家经济,在政治上纠正前朝错案,恢复吏治,力图改革,这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建文帝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新政文人志士,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国泰民安得新政策。首先是重德省刑,锐意文治,崇尚礼教。以致大量减少了刑部的囚犯。同时又选派朝廷阁员为采访使,分巡天下,兴办利民安国之事。其次是减免赋税。针对江浙赋役过重的情况,建文帝特下诏“江浙赋独重,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这样益民新政,大大激发了社会的生产力,在朝廷内,建文帝对宦官管教甚严,同时又诏谕地方官,一旦发现宦官奉使横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师,加以严惩。官场从明太祖的严政迈向了清政,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进行了多元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简机构,革除冗员。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间,撤消了九个州,三十九个县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税务机构,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减轻了社会民间的负担。

  可以说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体现了他以宽仁爱民的治国思想,改革了洪武时期的不少弊政,给社会带来了一阵温暖的清风。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一时政通人和,所以后人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建文当政,景德镇瓷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洪武三十五年,有御窑厂一所,开窑烧造。《江西大志 ·陶书》。《大明会典》一书也可以看出,该书记载‘“洪武二十六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样制,计算人工物料”。这说明,在洪武朝景德镇就开设了御窑官瓷的烧造。

  正当建文帝行新政之际,大明王朝却祸起萧墙。原因是建文帝登基之后,见于各地藩王(即他的各位叔父)“拥重兵,多不法”的状况,担心会造成西汉时的七国之乱,采纳了兵部尚书齐秦、太常卿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削蕃。但朱允炆在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犯了一个严重错误。他并没有先削实力最为强劲的燕王朱棣,而是从其他藩王下手,先后废了周王朱肃、齐王朱福等五王为庶人,这样即引起了藩王们的岌岌自危,还打草惊蛇,使得燕王加紧做出准备。当朱允炆决定向朱棣开刀时,却为时已晚。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抢了侄子皇位的永乐皇帝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明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市),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公元1399年7月,朱棣在作了充分准备后,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用“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挥师南下,争夺帝位。史称“靖难之役”。

  消藩权严重的激怒了各地的军阀势力,建文不但搞削藩失败了,最后还丢了应有的皇位,他也是命中注定的苦难,“出师未捷身先死”以燕王朱棣为首的军阀势力,凭着手里掌握的重兵,对建文中央皇朝发动了《靖难之役》的战争,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得皇位后,大肆毁灭建文王朝文化,不承认建文年号,改建文四年为洪武三十五年。(后来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才下诏恢复)。

建文兵败燃起宫中大火之后,朱棣比谁都清楚建文皇帝没有死,当得知建文皇帝逃走时,明成祖酝酿了一个遮人耳目的壮举,他派遣三宝太监郑和带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奇怪的是,舰队上的乘员都是训练有素的在籍军人。这只军队中还包括大量的锦衣卫等宫廷特务机构,这支在当时世界上属于最强的的舰队,为何以要以贸易为目的来遮人耳目?原来明成祖要不惜一切代价找到建文帝。并向外域藏匿建文的小国示强,据《明史》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在郑和的船队里的锦衣卫,是专门负责侦缉的皇家特务,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知建文帝踪迹。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传说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朱棣为了自己抢夺到的皇位得到“名正言顺”,他必须彻底消灭建文王朝在南方以至整个民间的号召力,他上台后不但擅改和不承认建文历史,继而毁灭建文文化,而且通过其掌握的宫廷锦衣卫在全国四处搜寻建文下落,可怜的朱允炆所在地表上的建文文化痕迹被大肆破坏,消失的烟灰云散,为了皇权的巩固,朱棣对建文旧属进行了惨无人寰的极刑,更别说建文王朝文化的存在,由此可见在整个明朝期间由于朱棣的极端的阻断和毁灭,是不可能允许建文文化痕迹的存在,更不可能有“建文”字样的官瓷留在宫中使用!

从永乐朝直至明朝中晚期的200年中,朱棣的子孙是不可能生产“建文”寄托瓷的,民间更不会仿造,那是官吏与窑工掉脑袋的事!。进入明朝晚期,由于政权的腐败,社会的动荡,官瓷生产技术一溃如泄,朝廷再也无法顾及建文历史文化的存在了。

清王朝建立初期,更不可能让一个类似南明王朝“朱三太子“的幽灵文化,来影响满清政权的稳定,所以在满清统治的封建社会里,也不可能有建文寄托款瓷器出现,虽然到了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尊重历史,恢复了建文 “惠帝” 的身份,但要乾隆恢复对建文历史文化的寄托,这对于当时还处在民间 “反清复明”浪潮中的满清王朝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建文文化在明朝历史上是神秘的,为何建文官瓷在历史的数百年来不见踪影,历史上也鲜见建文官瓷的生产资料,大概也不难解释了。

瓷器英文名“china”在数千年都是世界上最高的科学技术,自唐朝中期开始,它随着丝绸之路的的开通,中国瓷器便开始销往世界各地,并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和尊重。在外国人的眼里,瓷器成了中国的名字,在国内大到宫廷达官贵族,小到民间草民,无不迷恋此物。瓷器历史是中国人智慧文明创造的伟大文化。

明代是中国瓷器生产的黄金时期,宣永青花、成化斗彩等美不胜收。可“建文”特殊的命运增加了它的神秘性和稀有性。中国有句俗语叫“物以稀为贵”。因此,所谓的极品、孤品、等就成为人们极力追求的对象。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民国收藏大家仇炎之先生

民国一位侨居上海的收藏瓷器的大家仇炎之先生(1910—1980),对明清瓷器颇为精通。是江苏太仓人士,早年在上海昔古斋古玩店当学徒,学习古玩鉴定和交易。有了经验之后,索性自己在上海外滩开了一家古玩店铺,专营明清瓷器之事。这里外商很多,自然生意不错。从一个学徒工到一个鉴定收藏瓷器的大家,仇炎之先生付出了许多艰辛,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鉴于自己对明代瓷器的喜好,使仇炎之暗下决心,一方面精攻鉴别,同时要收齐明代各个年号的瓷器。多少年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明代17朝皇帝的瓷器就缺“建文”了。这是收藏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于是,仇炎之总是要千方百计找到“建文”朝的瓷器,以求功德圆满。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玫茵堂藏建文铭青瓷笔架图一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玫茵堂藏建文铭青瓷笔架图二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玫茵堂藏建文铭青瓷笔架图三

据说,到民国年间,“建文”朝的瓷器基本绝迹,难以寻迹,仇先生在古玩市场不断努力挖掘之中,终于寻觅到一个建文落款的笔架。建文朝所烧的官窑瓷器因历史的原因很可能只有一批,加上年代短,数量少,因此尤显珍贵。在诸多的陶瓷研究文献中,极少有建文朝瓷器的叙述和发现。仇炎之先生作为收藏瓷器的专家,自然查寻了大量的资料和进行了严密的考证,为了得到这件“建文”笔架,仇炎之花了很多精力与财力,志在必得。结果,他将多年来收藏的一整套(除建文)明代各年号瓷器换下了这一件价值连城的“建文瓷”笔架。

横峰窑的这件笔山为横峰窑仿龙泉米色青瓷制作于建文四年三月。成祖朱棣最后一次起兵靖难是建文四年正月,并于六月攻陷南京。此物原本为仇炎之先生旧藏,后流转至瑞士玫茵堂,一九八一年在英国伦敦拍卖,虽非官窑但确实弥足珍贵。

但后来也有学者考证后提出一些质疑,原因是此笔架底铭:“吳氏均茂志明建文四年三月日橫峯”,但橫峯窑声名不显,据吴仁敬《中国陶瓷史稿》记载,其为明代人瞿志高于嘉靖时期在弋阳之湖西马坑所创。但耿老所引的吴氏记载恐怕有误,据《江西通志》:“弋阳县太平乡有瓷窑 , 初以处州民瞿志高等创建 , 后民饥为乱 , 嘉靖间即横峰镇地改立兴安县 , 窑遂废 。”又《兴安 (横峰 ) 县志》卷六,明侍郎叶幢《 便民仓 记》称:“兴安县故为信之横峰市镇 , 国初 , 徙处州民居其地 , 世以陶碗为业 。”另卷五明太仆寺卿吕怀《 新建兴安县记》的叙述比较详细:“兴安旧为弋阳横峰地 ,......元末多江浙处人居之 , 以陶冶为生。成化、宏治间 , 利源日开 ,生齿日盛......”
从上述文献可知,明代横峰窑主要是元末明初时龙泉人迁居所就,嘉靖中基本败亡,而非是嘉靖时期所创烧。该窑场主要生产类龙泉产品,质量较粗,基本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消费。建国后,江西方面曾对此窑进行调查,遗址所得实物为确如文献,但也同时发现此地在宋元时期有可能曾经生产过相对精细的青白瓷,但没有确凿的证据。然而无论哪种产品,皆不类仇氏所藏。
民国时多有伪造年款以谋暴利,此例应非是明代横峰窑之产物,观其纹饰风格也似非晚明之物,应当还是民国仿品,无涉明瓷。此笔架,在仇氏去世后的藏品拍卖中释出,售价极昂,今归为玫茵堂所有,可能与仇先生的儿子有关。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民国仿建文款青花三足炉,图自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仇炎之先生眼力极好,对永宣器判断别有慧法。民国时期曾有以明代民窑为底本仿制的“建文”款器,仿制较粗,自然难逃仇氏法眼。耿老书中曾介绍一例民国仿器,性状与彼时仿永宣器基本相同,天民楼藏有相类。以此种蒙骗仇氏恐难成行,故惟另辟蹊径,以小窑面貌为之,才使仇氏走眼。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民国仿建文款青花三足炉,图自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1

浅谈明代瓷器的另一个空白期——建文瓷

民国仿建文款青花三足炉,图自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2


另有一例为清代伪托,十八世纪,耿老判断为雍正作品。砚台,底落“大明建文年制”,字体类晚明书风。
因此,关于建文瓷器的研究,还比不上今天对于所谓“空白期”瓷器的了解。在景德镇考古日渐明晰的今日,尚仍无决定性的材料,以求得建文瓷器半点眉目。在没有更新的证据出现之前,建文瓷器就似乎如惠帝朱允炆一样,难知所踪而谣传四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