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回是真的!(文化融合篇续一)

 印尼老杜 2021-03-02

不久前,本地的一张华文报纸登出一篇多年失散的兄妹寻人启事,本来是做好事,结果标题把“人”字排版排倒了,写成了“寻丫启事”。幸亏找人的不是北京人,要不介事还麻烦了。

固然有编辑的责任心问题。不过我还是想替报社说句公道话:不要求全责备了,因为他们生存太难了。

印尼目前有五大中文报纸,分别是:国际日报,商报,千岛日报,星洲日报和印华日报,他们的电子版网址我附在最后。

这五份中文报纸,每天发行多的近万份,少的只有2000多份,老板们搞纸质华文媒体,全是靠着一种中华“情怀”,编辑人员大多都是70岁以上的老华人,甚至80岁以上还当总编辑,是名符其实的老人团队,办《夕阳报》差不多啦。但是情怀这东西只能用来抒发,不能用来赚钱,所以目前没有一家是靠报纸本身(包括广告)能够覆盖成本,全都是报社老板们自掏腰包,从别的产业贴补过来。

不同渠道得来的华侨占印尼人口比例差别很大,就拿最保守的来说占5%吧,大概就有1200多万华侨啦,那么问题来了,这么多华侨一族,区区几千份报纸都卖不出去?

咱们分析一下:印尼华侨可没有计划生育一说,养活的起你就可劲儿滴生。一般家庭有2-3个孩子是常见的事,这边7人坐的日系车好卖就是佐证,逢年过节,一家几口带上佣人,近的海边山顶动物园,远的万隆日惹三宝垄,游山玩水,好不惬意。

就按这个23的比例可以推算出,印尼华侨年轻人大概就有700-800万人,他们为什么不看中文报纸?对了,看不懂。

众所周知,印尼从1965年开始排华,直到上世纪末期,期间华文教育全军覆没,连名字都改了,谁还敢说汉语?只有在西加等偏僻的地方少数华侨在家里说点客家话。这段“新秩序时期”禁办的华文教育整个毁了一代人!

所以目前中资企业来这里,翻译是个首先头痛的事,更甭提懂华语的业务骨干啦。找到的不是早年念过华校的4050后,就是最近在台湾或大陆接受新华文教育的8090后。近年从大陆来这里总统大学学习,以及在国内学校小语种的印尼语学生,现在都是香饽饽啦。未来的文化精英也可能就在他们中间产生。

朱砂没有红土子为贵。老板们通过半生不熟的翻译和本地人打交道,就得忍耐扔出去十句回来一句的煎熬,有时候意思还是猴吃麻花----满拧,最后谈判的结果可想而知:日本船----满完(丸)。笔译?更甭想啦,翻译出来的东西鼻子都给你气歪了,自己还认为挺牛B。换人?得,还不如上一个呢。

故曰,现今在印尼做什么生意最好?搞华文教育!中国越来越强大,中国公司越来越多,华人常驻人口也有不少,加上本土的华侨原住民想学汉语的,这是多大的一块蛋糕呀。

且慢,问题又来了,已有了一些华文补习班,也有了一些印尼文补习班,在一些收费昂贵的双语学校也有华语课了,但总体上,学习华语的人数还是少之又少,相对比例还不如一些韩日学校,为什么?

这又得聊聊生意上的文化了。

大家知道,韩国、日本企业在印尼已经经营多年,特别是日本人,他们当年是以“帮助”印尼人赶走荷兰统治的胜利者身份进入印尼的。他们既来之则安之,扎根印尼,融入印尼,辅以良好的产品品质口碑,早已得到印尼人民的芳心,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否则就不能解释这么“穷”的印尼百姓,宁可缴纳高额的利息贷款,也要买高价日本摩托车的现象了。他们在苦心经营的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的文化精英,或回国培训,或当地重用,一难当前,从高层到贫民,就会有很多本地人为他们说好话,可谓用心良苦!

再看看我们华人,当地华侨几代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积累了一些财富,早班班就把儿女送到讲英语的国家去了,即使学成回来,英语讲得比中文还溜,最主要的是已经失去了中华民族的“根”,对祖籍国早已没有了什么感情,你还能指望他们“心系祖国,报恩祖先”吗?更甭提有坏人拿历史说三道四,不恨你就不错了。

从上世纪末新来印尼的这些大陆老板们,大多数人想的就是如何快速赚钱,捞一把就跑,更甭提文化投入与融入了,一盘散沙。有些即使留在印尼的也是被动套牢了。他们投入的是金钱,是产品,是外在,而不像日韩企业那样,投入的是文化,是时间,是思想!可以说这是我们和日韩企业最大的差距!产品不好我们可以研发,质量不好我们可以改进,服务不好我们可以学习,而这些骨子里的东西恐怕是一时半时赶不上了。

赶不上也得赶!听说目前华语补习班越来越多,越来越火,这是好现象。中国商会领导可能也要讨论一下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教育问题。一个长久之计是:我们已在印尼扎根的企业,在和印尼员工的日常接触中,要加强互融互通,不仅仅是让他们学到一些技能,一些简单的华语,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了我们国人的思维方式,找到共同点,合作共赢。这比办多少个孔子学院来得都快,效果都好。要知道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他认可你了,嘛事都顺了。

谈融合而不是融入,就是说也要学习一下印尼人的一些文化可取之处,而不是一味指责,不屑一顾。什么是印尼文化?老杜认为,不讲政治,不谈信仰,印尼文化主要是:

  • 不着急文化。介个以前我在上次的文化融合篇讲过了。

  • MALL文化。在大都市里,即使就像在肯达里、特纳德这样的偏远地区省会城市里,都有一些大中型商场,这些商场早已不是简单购物的功能,大多包括咖啡屋、电影院、餐饮理发加按摩,甚至还有教会聚会点。周末假日,茶余饭后,人们来到这个清凉的环境里,即使没有买东西,也会交交友,谈谈事,联络一下感情,了解一下市场,沟通一下信息,消磨一段时光。而咱们大陆,除了万达广场,大多商场只是单一功能:购物,买完就走,没买完也走----找更便宜的地方去了。还有星罗棋布的ALFAMARTINDOMARET,据说各有10000多间连锁店,而且一个地方有你就有我,两家算是镖上了。还有SEVEN ELEVEN等特色小店遍及各地。这些就构成了整个的消费市场体系,形成了印尼特有的消费文化。当然,即使这样,电商还是大有作为的,毕竟有2.5亿人口啊,这个以后再谈。

  • 厕所文化。有人说老杜你是不是有病啊,厕所有嘛可谈的。要不要打个赌?拿任何一间印尼商场或写字楼的厕所装修和保洁与中国比,印尼完胜!什么时候你到印尼的公共厕所去,都有专门的清洁工笑脸迎候,顺便指路。中国的厕所即便你写了“来也匆匆,去也冲冲”,有几个便后这样做了?连手都不洗!“往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这个在印尼先做到了,男士们小解时紧靠瓷盆,同时还不停滴冲水,顺便洗洗自己。女厕所嘛样俺就不知道啦。

  • 适应文化。有些习惯,印尼人还真不是懒,是他们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他们必须适应。比如说搞建筑,墙面抹灰,我们国人都是用“抹子”,一大把砂浆从托板到抹子再到墙面,一气呵成,效率较高,而印尼人则是用一把铲刀,从灰桶里捞出一铲子灰,“啪”,甩到墙面上,掉下来一半还不带收拾的,浪费不说,效率极低。为嘛?手腕没劲儿呗。所以他们用的铁锨也是小号的,形状是锄头铁铲二合一,一挠一挠的,铲多了,一会儿就不干了,歇歇,没力气了,斋月尤其如此。印尼盾对美元现在大概13500左右,面值最大的才100000盾,所以他们的钱计算起来比较麻烦,新来的外国人尤其如此。我们的银行新来者都要练基本功,单张数、五连张数,竞争上岗,而他们数钞全靠机器,机器坏了,用手工数大额的就麻烦了,一般是右手倒左手,一张一张数,放到桌子上,数到第九张打住,再拿出一张来包住前九张的头部一夹,这就是100万盾,以后就数有多少夹了,错了都不带找你的,真的没骗你。

  • 服务文化。印尼人的服务意识还是很强的,革命工作不分高低,开心就行。就说小区保安,看你过来早早就站起身来,“咔嚓”给你敬礼,这要在中国,你得给他敬礼。路上要问个路就让你更感动了,连比划带解释一通介绍,最后还补上一句:请。一次开车遇到修路,一个轮子掉下去了,下车后正琢磨怎样把它再开上去,您猜怎么着?早过来78个人主动给你抬上去啦!更甭提在路口站着穿着拖鞋短裤的业余警察啦,没他们你一时半时还真插不进去,所以遇到这些业余警察们就给点小费吧。什么,真正的警察?服务也不错啊,一般他们都是在开斋节前后出动比较频繁,为嘛?节前是没钱了,节后是钱没了。所以,在路上即使违反了交通规则也不要怕,看驾照那都是前戏,五万盾,一握手,你方便我方便,就是这行情。这要在中国,12分没了,弄不好还送你去局子。

好啦,说了不少印尼人的好话,各位老板受伤的心是否好受一点了?还是那句话,在印尼办事,重要的是研究他们的脾气秉性,以便更好滴融合,为我所用。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注意:那就是四个字:把根留住

印尼中文报纸电子版网址:

国际日报:http://www.

商报:http://www.

千岛日报:http://

星洲日报:http://indonesia.

印华日报暂时没有电子版,可以在这个网址看看主要内容:

http://www.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