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娃当众表演,父母错把“怂恿”当 “鼓励”,坑娃却还不自知

 诺妈家有男宝 2021-03-03

文/诺妈

培养一个落落大方的孩子,是所有父母的期盼。特别是逢年过节,在亲友们的聚会走动中,孩子成为相互拿出手的“竞品”。活泼大方的孩子总是受到青睐与鼓励,胆小害羞的孩子则连自己的父母看了都连连摇头。

有人的地方总有热闹,让娃当众表演,成为绕不开的话题。但你是“鼓励”孩子表演,还是“怂恿”孩子去表演,两者差距却十万八千里,并对孩子造成截然不同的心理影响。这并非父母们故意而为之,往往是无意识之间犯下的错误。

(一)

参加一场亲戚的婚宴,台下成群结队的孩子比台上举行婚礼仪式的新郎新娘还要兴奋,还要跃跃欲试,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在仪式结束之后,能够上台与司仪互动玩游戏。

“一会主持人邀请小朋友上场,你要赶快举手,跑上台前去啊!”与孩子按捺不住的心情相映衬的,则是父母们在孩子耳边不断敲打的“边鼓声”。

“接下去,请我们的小朋友……”司仪的话音还没落,机灵的孩子早就翻下座,拔腿跑上了舞台。在这群孩子里面,当然包括我们家的诺诺,早在婚礼仪式还没有落幕的时候,他就伏在我的耳边跟我说:“妈妈,我等下也要上台去。”

同桌坐的还有一个比诺诺小一岁多的女孩,她的奶奶正在拼命地做着孩子的思想工作:“你看,哥哥早就跑上去了,我们也一起去玩玩儿,一会还有礼品可以拿呢!”

小女孩眼巴巴地望着舞台上司仪手中的毛绒玩具,看得出她很喜欢,很渴望拥有,却又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上台参加活动。

“这孩子,真没用!没你家男娃娃活络(机灵)!”这位奶奶冲我撇撇嘴抱怨,我尴尬地报之一笑。

“还有想上台的小朋友吗?参加活动,就有奖品可以拿哦!”司仪在舞台进行最后的鼓动。

“走!奶奶带你去玩!”这位奶奶最后还是放不下玩具,径自抱着孩子上台了。小女孩的腿挣扎地蹬了蹬,貌似不乐意,但最后因为有奶奶在身边守护,也就在舞台上待了下来。整场互动,几乎都是由奶奶在帮着孙女完成,小姑娘犹如奶奶手里的木偶人,在奶奶双手的支配下勉强完成司仪要求的动作,领回一个奶奶觉得值得的毛绒玩具!

此刻,坐在台下的我,心里不是滋味。虽然孩子大多都有表现欲,却也有个别差异。当孩子的心理还在抗拒一个行为发生的时候,家长却毫不顾忌,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比如这个奶奶,她或许是想锻炼一下孩子的胆量,又或者是想为孩子争取一个玩具,直接将孩子推入竞争的轨道。

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对孩子的助力,恰恰却是给孩子使绊子,让他更无力、更自卑,更心理失衡。

(二)

我以为自己是一个明智的家长,可最终也不落俗套地进入了攀比的行列,虚荣心的不断鼓胀,让我做出了这辈子最后悔的一件事。

台上的孩子成为全场聚焦的亮点,但在父母的眼里,舞台中心的位置只属于自己的孩子,恨不得把整个舞台都交给自己的孩子,恨不得盖过全场把欢呼声送给自己的孩子。

儿子表现自然,对答如流,如愿拿到了奖品。他跑下台,兴奋地向我展示他得到的奖品,就在这时,被虚荣心激起的我,不知怎的做出了最错误的鼓励,不,是对孩子的“怂恿”!

“去吧,跟叔叔说你想表演一个节目!”

就是这个建议,让我懊悔万分。孩子的请求声早被湮没在扩音声里,连同他上台前的兴致与信心。孩子尴尬地站住台上,不断地叫着得不到回应的“叔叔”,他那在舞台上拖曳出来的长长的背影,不知在心里透射下多大的阴影?

我在台下懊恼万分,召唤回孩子到身边,我给了他一个拥抱,告诉他:“舞台上声音太重了,叔叔没听见,没事。”

孩子本无错,错的是大人的虚荣心!永远记住,这个欢庆的舞台虽然前一刻交给了你的孩子,但是下一秒的主角并不一定都属于他!

好在孩子的心思如此简单,很快便恢复情绪在台下跟着自嗨。但是,没有司仪的邀约,他不愿再贸然上台。

对不起,孩子,妈妈透支了你的表现欲,在你心里洒了一把盐,希望时间与此刻的欢乐气氛能够冲淡刚才的失落记忆。

鼓励,是激发和勉励人进步的,它是切合内心和环境给予人的正能量;而怂恿,却是不顾及实情去鼓动他人做一件事实上不不适合他做的事情。这个舞台已经给了孩子恰如其分的表现方式,而我,为了自己的内心虚荣,却不合时宜地提出一个让孩子达不成的要求,伤了孩子的信心,甚至是自尊,实在是不应该。

对于孩子而言,如果鼓励和怂恿之间,欠了一个“体察”,为孩子泼下的是一盆冰冷的凉水,浇灭他刚刚萌发起来的念想。一个鼓励,或成就孩子的一生;一盆冷水,或浇灭所有的念想。

(三)

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小时候我特别喜欢踩上表姐的长皮靴跳舞。有一次,一个阿姨为了刺激我在众人面前舞蹈,说:“小短腿,穿着高跟鞋,有本事跳个舞给我们瞧瞧!”

没天理的小短腿,让我备受打击,我恨恨地脱下高跟鞋,坚决不再跳舞。

 从此我对跳舞失去兴趣与信心,最难熬的恐怕就是大学里的舞蹈课,恨不得前一声是上课铃,后一秒便是下课铃。我羡慕别人的大长腿,自卑自己的“小短腿”,童年阿姨的那句话,如魔咒一般常伴左右。直至今天,我也不愿再触碰任何类型的舞蹈。

突然想起仓央嘉措的那首《见与不见》,诗中看不到缠绵悱恻,山盟海誓的爱情宣言,却能读到磐石一样坚固不移的深情。诗中或许表达的是拆解不开的情深,而我读到更多的却是一种淡定的等待,情,不因为你的回不回眸,留不留恋,而增加半分,或者减少半分。

孩子未来的路很长,他身上所蕴藏的点点滴滴,总会在合适的时候成长发芽。作为家长,我们提供适其成长的土壤,不拔苗、不掐苗,让他接受阳光雨露,自然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