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3版) · 语雀

 明心而乐 2021-03-03

书籍信息

全书名:《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13版)》

作者名:[美]库恩,Dennis Coon,John O.Mitterer

译者名:郑钢

前言

为什么我们身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行事风格?我们喜欢在社交网络上窥探别人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身边人的行为感到好奇,他们开始读心理学,想要更了解自己,或者别人的内心想法。可是心理学枯燥的理论,长达几十万字的厚度,对非专业领域的读者而言,实在是非常不友好。

我们渴求心理学,实际上是在渴望,透过复杂的理论和推导,心理学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的审视自己,审视生活。

《心理学导论》这门“科学心理学”,用平白朴实的语言,透过普世的现象,让我们逐步认识心理学的理论。这和作者本人以教学见长的心理学家身份有关。在美国的心理学领域,这本书已经是难以超越的“现象级”教材。对于没有任何相关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这本《心理学导论》是最佳的入门书籍。

全书从神经科学、自我、人类多样性与文化差异、性别等角度出发,用这四条主线平行贯穿全书所涉及的各个心理学领域,详细解读了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基本概念和常见现象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疑问,心理学研究的不就是我们早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知道的东西吗?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这个领域,日复一日的进行研究呢。事实上,很多常识性信念经常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先来看看几个基本概念和一些常见的现象。

1.1  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呢?其实包括很多专业的学生在内,都很难清楚的表达这一概念。

作者给出的心理学定义,是对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研究。

比如我们吃饭、闲逛、睡觉、闲聊,都是一种行为,甚至就连你现在,阅读这篇文章,也是一种行为。可以直接观察的行为,我们称之为外显行为。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种行为——内隐行为,比如思考是一种行为:当你在学习本书的时候,你不认同作者的观点,并尝试举证反驳。这样的一个思考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行为;记忆是一种行为:当我们在闲暇时回忆童年,在酒后想起旧日往事的种种回忆,也是一种行为。

说起来有些抽象对不对?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种内隐行为。

心理学家们在探索心理学知识的过程中,用到最多的一种思维就是批判性思维,面对每一个行为产生,他们不会简单的评价是对或错,而是尝试对行为进行研究,收集数据、推演逻辑、寻找证据,从而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1.2  伪心理学

除了心理学,其实还存在这样一种体系:貌似是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实际却没有任何事实依据,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遇到的伪心理学。

颅相学、手相学、笔迹学、占星学都属于“伪心理学”。我们要警惕类似这样的言论:一个人的性格,可以通过颅骨的形状推测;一个人手掌上的纹路,可以预测一个人的未来;一个人的笔迹,可以揭示他究竟是忠诚,还是喜欢撒谎。

这其实都是无稽之谈,可是为什么这些没有科学依据的伪心理学,可以流传多年,并且还颇受欢迎呢?

这里其实是用到了三个常见的概念:无批判接受顺言,确认偏向,以及巴纳姆效应。

什么是“无批判接受顺言”呢?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在面对一个说法时,如果那个说法貌似正确,并且我们都皆大欢喜的时候,我们多半会倾向于相信那些说法。大家都喜欢听到奉承,自然就不愿意去否认它,这就是无批判接受顺言。

什么是“确认偏向”呢?我们总会遭遇别人对我们的评价。试想一下,是不是那些和我们期望相符合的信息,我们更擅长关注和记住呢?从而我们就忽略掉了那些,与我们所期待的答案,并不相符的信息。这种倾向就是确认偏向。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巴纳姆效应,这种效应的典型特点就是,越是使用空泛、笼统的语言描述他人的情况,就越能让人感觉到这些描述是正确的。越是笼统,便越是难以证伪,越是模棱两可,我们就越容易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正是因为合理的运用这三个概念,类似占星术这样的“伪心理学”,才会直到今天都屹立不倒。

1.3  环境敏感期

我是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将来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发展心理学,教会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看人的一生中,行为和能力,究竟是怎样逐渐变化的。

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有些事情是遗传决定的,而有些则是环境决定的,到底哪一个更重要呢?其实答案并不是其中任何一个,而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是,不管你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无论是生活在贫穷还是富贵的家庭,都存在着轻微的知觉、智力或感情上的缺失。在贫困家庭中,这种影响则更为严重。

这主要是因为,贫困家庭的父母不能给自己的孩子提供相应的资源,比如在学习时,不能及时给他们买学习用品、报名培训课程等,另一方面,因为贫困,父母承受的压力也会相对较大,压力进一步引发他们的婚姻危机,恶劣的家庭关系、对孩子施行的消极教育,不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因此而产生。

长此以往,这些情况所导致的情绪因素会影响孩子社会情绪的发展。更极端的情况,可能会引起心理问题和犯罪行为,即便是这些孩子长大成人,往往也会再次陷入贫困的怪圈中。

1.4  分离焦虑

大多数孩子都会在一岁以前,形成明显的情感联结。比如当孩子自己一个人待着,或者和陌生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不安,哭泣,甚至是害怕的情绪。这就是分离焦虑。

如果这种分离焦虑是轻微的,那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发生得过于频繁,就可能出现问题。

与分离焦虑相对应的是安全型依恋。对母亲已经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婴儿情绪稳定,积极,他们会因为妈妈不在而显得不安,当妈妈回来时,他们会更近地靠着她。

而有些婴儿会在表现焦虑之后,又转过脸不再理妈妈,这属于不安全——回避型依恋。

还有第三种情况,当母亲回来时,婴儿显得很矛盾,他们既向母亲靠近又生气地拒绝与她接触。

而那些未形成依恋的的婴儿在长成幼儿时,往往会有很大的破坏影响,比如那些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可能会因为早期缺乏关爱,留下一生的情绪伤害。

二、感觉和知觉

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到信息,并产生感觉,交由大脑处理。当大脑将这些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模式以后,我们就有了知觉。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感觉和知觉的相关知识。

2.1  感觉适应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比如我们一回到家里,如果家里正好在烧菜,辣子鸡或者酸菜鱼,或者是其他的糕点,只要一进门,这些气味都会刺激着我们的鼻子,但是如果我们一直待在一个房间,时间越久,我们就越难再感觉到有什么气味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把这种对不变化刺激的感觉反应降低的的现象,称之为感觉适应。

我记得我刚戴眼镜时,很不习惯,等我戴久了,我反而不再有感觉,甚至经常戴着眼镜去打篮球,大家都很好奇,戴着打球不会不安全吗?

其实这和感觉适应是用的同一个原理,当我们开始习惯时,就不需要时刻提醒大脑那些已经不会有变化的刺激信息了。

刺激刚发生变化时,我们的感觉会异常敏锐,可到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甚至忘记了感觉的存在。

好比我们总不能一天24小时都提醒自己“一定要张嘴去呼吸”是一个道理。

关于感觉适应,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概念,叫差别阈值。

举个例子:如果此时你的手中有一杯咖啡,你向杯子里加入一粒砂糖,你能品尝出其中的差别吗?然后你再往里面加糖,从一粒、几粒、再到半勺,甚至一整勺,一直到你可以品尝出差别为止。

我们把这种能够识别的最小差异刺激,称为差别阈值。

2.2  知觉

说完了感觉,我们再来说说知觉。想象你有一个朋友,她在某天晚上开车回家,突然为了躲避一只猫而紧急刹车,等停下来之后,她意识到那只“猫”实际上不过是路边的灌木丛。其实,这种错觉其实并不罕见,我经常也会在路上把一根绳子看成一条蛇。

那么我们是如何将感觉信息组织成知觉的呢?我们是否生来就可以将感觉信息组织为知觉?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的一生都在失明中度过,到临终时,他才得以恢复正常的视力,按照我们的理解,一定会觉得他真的是太走运了。可事实上,他看到世界的第一眼,很可能会感觉到失望。

因为刚获得感受世界的能力,并不代表他就可以感知这个世界。

和我们想象中不一样,重见光明的他,需要重新学习,怎么看手表,怎么读数字,以及判断书房中电脑的屏幕大小,他必须要努力学习运用自己的视觉才能得以生存下去。

我们再看看这样的一个例子。你在一家超市,遇到一位年轻女孩,她大喊“救命,有人想杀我爸爸!”,你跟着女孩过去,看到两个正在搏斗的男人。一个男人抓住另外一个男人的脖子,地上全是血。

这根本就是一起谋杀案件,可真相却是:一位男人摔倒了,撞得头破血流,而另外一位只是为了救他,正在解开他的衣领而已。

由此可见,经验是知觉建构起来的。但因为知觉会受到我们的需求,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所以也就很容易让我们产生错误的认知。

2.3  选择性注意

尽管我们的感觉系统受到了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味道等混合信息的影响,可是我们的大脑还是会主动地去关注一些特定的感觉信息,并进行有选择的筛除。

这种优先注意特定的感觉输入信息即为选择性注意。

比如你要去参加一个酒会,参加酒会的人很多,你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包围,可是你依旧还是能和对面的人进行交谈。融入酒会的你,开始留意其他人的谈话,不管其他人说什么,说的内容是否有趣,一旦你听到有人谈论你的时候,你的注意力还是会被马上吸引过去。

但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当我们的注意力不集中,我们可能会看不见眼前的东西,甚至就算是我们盯着书本,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看什么。这就是非注意盲视

这个理论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开车打电话,是非常危险的行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打电话时,对打电话这件事的专注程度越高,出问题的概率也就越大。

注意力会受到刺激的影响,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一般来说,越强的刺激越容易抓住人的注意力。

比如在安静的环境中,突然有人大声吼叫了一声,如果这样的叫声出现在图书馆,就更加让人难以忽略。还有一种难以让人忽略的情形,是那些重复的噪声,比如你家里的水龙头一整个晚上都在滴水,这多少也会引起你的注意。

2.4  月亮错觉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个有趣的现象。

如果你看的电影足够多,你一定可以发现,一部电影中,视觉上的深度感其实大部分是来自于拍摄的那些相对镜头。

如果你正好坐在一辆公共汽车上,你试着和马路成直角来观察一路上的景色。你会发现附近的物体都会快速地向后移动,可是你再看远一些,那些大山好像移动得很慢,甚至是几乎不动。

小时候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当我散步的时候,月亮总是在“跟着”我走,看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我们总是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当月亮出现在低空时,我们会觉得它很大。如果我们把低空的月亮,看成是一个一元钱的硬币,那么在高空时,它就变成了一个一角钱的硬币了。其实在这个移动的过程,月亮的大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错觉,是因为当月亮在我们头顶上方时,它的周围没有任何参照物;而它处于地平面时,它位于房屋、电线杆、群山的后面,这些物体为我们提供了线索,使得地平线看上去比头顶上的天空更远。

本来是一样大小的月亮,因为地平线好像离我们更远,结果地平线上的月亮就显得较大了。

三、睡眠和梦

如果你曾经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每个人,他们几乎都处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大多人都在试图改变自身的意识状态。接下来,我们从睡眠和梦开始探索,究竟他们是怎么改变的 。

3.1  睡眠需要

我们的一生中,大约有25年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我们觉得自己对睡眠了如指掌,其实我们知道的很多关于睡眠的“常识”并不准确。

比如通常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只要我们睡着,就完全没有反应,可事实并非如此。一个熟睡的母亲或许听不见其他的声音,可是一旦她的孩子发出非常轻的声音,她就会立刻醒来,尽管在这之前,空调的声音比孩子的声音还要大。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熟睡了,可是只要有人叫他们的名字,他们也更加容易醒过来。

有实验证明,有些睡眠者甚至可以在睡眠的过程中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从而躲避掉一些危险。

那我们可以多长时间不睡觉呢?对一般人来说,持续4天或是以上缺乏睡眠,会让我们感到极大的痛苦,而大多数人只要睡一晚上,就可以恢复精神状态。

如果我们的睡眠长期缺失,我们很容易会表现出言语含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具体表现为,对平时熟悉的东西,也很难叫出名字。

严重的睡眠缺失,甚至可能导致暂时性的睡眠剥夺精神病。这种疾病会让我们丧失掉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能力,出现一些精神错乱,或者是妄想幻觉的症状。

对于我们而言,睡眠从来都是必需品,而并非奢侈品。

3.2  失眠

在美国,有6000万人长期受到失眠的困扰。失眠的人,要么是入睡困难,要么是夜间长醒,要么是早醒,或者是这几种情况兼而有之。长期失眠,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健康以及人际关系。

引起失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常会因为忧虑、压力或者是兴奋而睡不着。压力会让我们有意识地的早醒,从而陷入更加挫败的自我循环。兴奋,是失眠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兴奋这种过度的精神活动,会让我们的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失眠,导致的挫败和愤怒,会引发我们更多的忧虑,使我们的睡眠进一步延迟,从而导致更大的挫败感。

那么要如何对付这样的循环呢?

我们要尽力避免和失眠作斗争,像我以前睡不着时,会起来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却没什么时间做的事情:比如读一些书籍,直到自己的眼睛睁不开,再回到床上尝试睡觉。

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手段之一。

比如我们可以尽可能让自己的作息时间更规律,稳固自己的生活节奏;我们还可以限制自己的睡眠,即便是一晚没睡,第二天依旧早起坚持正常作息。以限制睡眠时间的方法,来保证自己的睡眠质量。

降低失眠的压力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可以尝试在一天结束的时候,把自己所担心或关心的事写下来,提前做一些计划,明天先做什么,然后就什么也不要想,让自己彻底放松下来。通过系统的减压,来达到顺利入睡的效果。

最后,我们还可以通过轻度的运动,甚至是适当的食疗,来改善我们的睡眠。

3.3  梦

说完了失眠,我们再来说说梦。

你做梦吗?你有没有把自己的梦告诉身边的人,然后问他们自己这个梦有什么含义呢?我想很多人都有过对梦境感到困惑的时候。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首次提出一个观点,说很多梦代表愿望的达成,梦其实象征了我们潜意识的欲望和冲突。

为了理解梦的含义,我们需要分析梦的显性内容来揭示其潜在的内容。

他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一个女人被她闺蜜的丈夫所吸引,则可能梦见偷了朋友的结婚戒指然后戴在自己的手上。

弗洛伊德后来对这一说法进行了修正,他认为这并不全面,因为有些梦其实只是琐碎的“白天”的残片,是清醒时常规事件的残留。

也有一些精神病学家提出梦通常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比如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做一些被追赶的梦,在那样的梦里,我们一直在向前奔跑,可是我们的两条腿却总是迈不开,眼看危险越来越近,我们会突然惊醒过来。

用上述精神病学家的观点来解释这一个梦境,原因其实是大脑被告知身体在跑动,但事实上身体并没有运动,不能给出反馈来确证这一点。这个时候的大脑,为了使这一个信息合理化,于是便创作了一个追赶的剧本。

类似的情景还有我们梦见自己漂流在海上,或者是飞翔在空中,都可以通过这样来解释,我们把关于这种梦的解释称为激活——合成假说。

3.4  催眠真相

职业催眠师一般会说这样的几句话:“你的身体越来越沉重,你的眼皮也变得沉重,你感觉非常疲惫,一点儿也动不了,放松,闭上眼睛,放松。”

催眠师总喜欢说睡吧,睡吧,很多人以为催眠状态就是睡眠,其实这并不是同一个概念,那催眠到底是什么呢?

作者明确提出,催眠是注意狭窄和受暗示性增高的一种意识改变状态。

催眠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如果违反了个体的意愿,还能被催眠吗?几乎所有的催眠师都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 集中注意催眠师说的话
  2. 放松并感到疲倦
  3. 顺其自然,甘心服从催眠师的指令。

基本上,只要我们愿意合作,就能被催眠。

我们经常会看到电影中的催眠剧情。那些被催眠者似乎完全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其实真正的被催眠者对自己的行为依旧有所控制,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那么被催眠到底是一种什么感觉呢?

一位被催眠者曾描述自己被催眠时的感觉:“我感觉很困,眼睛不能聚焦,想闭上,我的手感觉很轻,我感觉我陷在椅子里面,很深很深,我感到我想放松再放松……”

被催眠者在执行暗示的同时,认为自己的状态是自然而然的,即为一种基本暗示效应。

如果催眠师在这个时候,实行的是不道德或者是恶意的催眠暗示,比如让受催眠者在大庭广众之下脱衣服或者伤害他人,他们是拒绝的。

催眠可以诱导放松,缓解疼痛,但我们一定要警惕舞台催眠,那仅仅只是一种表演而已。

四、正视执拗与激发决心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疯狂的渴望某种东西,持续的为之努力,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就为了最终得到它。我们该怎么处理这种执拗,或者怎么激发自己为某种东西而努力的决心呢?

4.1  负强化

我们把类似于,一个反应发生后,可以获得奖赏或其他积极反馈的事件,称为正强化。比如给孩子一块巧克力,来奖励他的良好行为。孩子为了得到更多的巧克力,很可能会一直规范自己的行为。

和正强化相对应的,是负强化。负强化指的是,一个反应发生之后,可以消除一件不愉快的事件。看到这里的你,是不是因为这个负字,就贸然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强化方式呢?其实,这里的负强化可以促进某个反应的再次发生,但是负强化的结果是“结束不愉快”。

比如当你头疼时,你吃了一片阿司匹林。如果你的头痛很快就得到了缓解,那么下一次头疼时,你又要到处去找阿司匹林,这个吃阿司匹林的行为就得到了负强化。

再比如,我们去野外徒步的时候,那个地方正好在下雪,你的双手被冻得发抖,甚至有轻微的疼痛,为了缓解疼痛,你不得不从背包里拿出手套戴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出于对寒冷的恐惧,可能你都会随时带上手套,因为这个行为也被负强化了。

很多人会问,负强化是不是能和惩罚混为一谈呢,其实这是不对的。惩罚指的是伴随一个反应产生的、并能降低这个反应再次出现的可能性事件。这和负强化是恰恰相反的两个方式。实际上,

惩罚主要是为了降低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负强化的作用,则是增加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负强化和惩罚之间的区别。

你有一个邻居,总是喜欢把音响开得很大声,而你恰好有一篇稿子需要写,音响的声音导致你难以集中精力,你没有任何办法,如果你选择敲击墙壁,如果这时候音响的声音降了一些,这其实就是负强化。

今日再被音响吵到时,你很有可能再次去敲墙。但是如果在你敲击墙壁之后,声音反而更大,这其实就是一种惩罚。或者是邻居直接过来揍你一顿,这是一种更强的惩罚,那么以后我相信你再也不会去敲墙壁了。

4.2  虚假记忆

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好奇那些知名的公司,比如著名的饮料或者啤酒,本来就已经有了巨大的销量,为什么还要大范围的做广告呢?

我以前认为,广告的目的是向人们介绍一种产品,让人们对这个产品有熟悉感。可是大部分的广告并不是这样,他们依旧源源不断地做广告,其实是在用积极的产品形象,来干扰我们的记忆。

新信息“猛然相撞”的加入,就会改变我们的记忆。

这就是虚假记忆的产生,虽然它是虚假的,可就是被我们看成是真实的,积极的虚假记忆,会进一步“干扰”我们回忆起真实的消极记忆。

看到的虚构的积极广告越多,我们记忆中关于产品消极但却真实的成分就越少。所以时间久了,我们很难想起自己到底喝过多少次自己喜欢的啤酒,或者是看过多少次这些饮料打过的广告。

除了广告以外,在刑侦的工作中,“虚假记忆”也会经常出现问题。比如,一个证人曾经在警察提供的卷宗中选择一张嫌疑人的照片,或者在新闻节目中看到某人的照片。

后来要求这位证人从一排人中或者法庭上鉴别哪一个是罪犯,经过加工的记忆信息往往不准确,他们也认不出哪一位是真正的罪犯。

4.3  普遍性错误

我们每个人都会犯错。因为我们在进行决策时,经常喜欢依赖直觉,而很少依靠逻辑。直觉这种快速冲动的思维模式似乎更加省力一些,导致错误的概率也更高,有时候甚至还是十分严重的错误。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普遍性的错误,从而帮助我们避免这些错误。

我们先来判断下面的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容易发生:

  1. 滑雪板运动员肖恩·怀特,将不会领跑半管道滑雪板比赛的第一圈,但最终会赢得比赛的胜利。
  2. 滑雪板运动员肖恩·怀特将不会领跑半管道滑雪板比赛的第一圈。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第一种可能性。但这种凭借直觉做出的回答,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两件事情同时发生的概率,会低于其中任何一个事情单独发生的概率。

大部分人之所以落入直觉的陷阱,其实是因为这种错误答案看上去更符合人们已知的事物,促使人们倾向于选择这种答案。

这就是我们经常会因为直觉落入陷阱的第一种情况:代表性启发错误。除了代表性启发错误,我们还经常会陷入另外一种陷阱,即基本比率错误。

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向被试者介绍100个人的情况,其中有70名是律师,30名是工程师。然后在这100人中随便抽出一人,让被试者回答抽中律师或工程师的概括是多少,大部分人回答是70%的可能是律师,30%可能是工程师。

然后,研究者又给了被试者一段描述:一位30岁的男士,已婚但没有孩子,他能力很强,在他工作的领域将会十分成功,同事们都很喜欢他。

研究者再次让被试者猜测,这位男士是律师还是工程师时,大家的回答变成了工程师和律师各占50%。

很显然,这种猜测就完全忽视了潜在的比率,他们犯的是基本比率错误。

4.4  动机和情绪

如果你的激励动机不足,早上起床于你而言会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不及时处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心理健康就会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患上抑郁症。

那么什么是动机呢?比如我们会定一个读书的目标,然后为了这个目标,一直做到坚持不下去为止,从我们的行动开始、维持、导向和终止的动力,都可以称为动机。

想象一下,你现在在图书馆,肚子很饿,以致于你根本不能专心学习。你打算去自动售卖机买点零食,可机器是空的;然后你又去了附近的餐厅,但是餐厅也过了吃饭的时间;最后你只能去快餐店,终于吃上了东西。吃完以后,你又继续回去学习。

你寻找食物的这个行为,是由于你的身体需要而引起的,到处找吃的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行动的方向又是食物来源在引导,最后因为得到满足而终止行动。

这一连串的行动,从最初是生理活动引发的需求,需求导致了内驱力的产生,内驱力又激发反应,这种反应进而推动我们实现特定的目标。当特定的目标得到满足后,这个动机的过程随即终止。

不可忽视的是,动机行为不仅会受到内部需要的“推动”,有时候也会受到外部刺激的“拉动”。在注重内在驱动力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外部的拉动,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接下来我们看看情绪智力。我们把感知、运用、理解和管理情绪的能力称为情绪智力。放眼我们的身边,优秀的成功人士一般都有较高的情绪智力,他们不会压制自己的情绪,也不会过度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他们相比那些情绪智力低的人,也更加具有亲和力。

而那些情绪控制力差的人,付出的代价往往也很大,比如自己的婚姻、子女的教养和身体的健康都会因此产生问题,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的职业生涯。

所以,我们能够感知、运用、理解、管理自己的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直面负面情绪

遇见陌生人时,你会显得不安吗?你会在遇到一连串的失败后,打退堂鼓吗?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负面的情绪?

5.1  理解害羞

我们周围不乏那些只要与人交往,就会感到不自在或紧张,甚至出现回避他人的倾向的朋友,这其实是他们有害羞这种人格特质,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害羞?

我们从心理和情景这两方面来分析,从心理因素看,主要有三方面因素。

首先,那些害羞的人,通常都缺少社交技能,所以在与他人需要交往时,这种社交能力就显得很低,他们不知道遇到人时要如何打招呼,也不知道怎么和陌生人把话题接下去。

其次,那些害羞的人,很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只要在陌生人面前,或者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都会莫名的紧张,他们时常都在担心,自己如果表现不好,就会引起别人的嘲笑或者是反对, 以至于使自己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最后,那些害羞者头脑中往往存在自挫偏见,一旦他们在社交活动的场合不顺利,他们就会一次又一次,甚至过分地责备自己,以及毫无必要的自我批评。

除了心理因素,情景因素也是引起害羞的重要原因。情景因素,通常是由新的、不熟悉社会情景引起的,比如我们身边那些,在亲朋好友之间可以无拘无束的人,一旦遇到了陌生人,就再也活泼不起来了。

除此之外,我们的害羞强度,会受到和自己遇见人的社会地位、自己与别人的差异程度的影响。

5.2  挫折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比如眼看要迟到了我们却找不到停车位,比如眼看要交稿了我们的文档还是一片空白。即动机在不能满足或者是目标不能达成的情况下,会引起一种内部的情绪状态,即挫折。

那么导致挫折的因素有哪些,我们又是如何应对挫折的呢?

考试失败、求婚被拒绝、自己丢了钱、没有赶上飞机等都会让我们觉得遭遇了挫折,换句话说,一切失败、拒绝、损失、延误或者其他外在原因都可能使我们感受到外部挫折。

随着我们动机的强度、紧迫性或重要性的提高,我们受到阻碍后产生的挫折感也会增大。

比如你接手了一个项目,眼看已经接近尾声,老板突然宣布项目停止。因为你离目标已经很近,自己想要把这件事做好的动机就越强,但是这时候来了一个转折,在非常接近目标时受到的阻碍,此时我们体验到的挫折感就会更加强烈。

那是不是小的挫折让我们感受到的挫败感就一定很低呢?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古老的谚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当很多挫折接踵而至的时,这不段积累的效应,最后一个小小的挫折也会使我们的挫折感更加强烈。

挫折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比如最初当我们遇到挫折时,我们会想着再继续坚持一段时间,这种坚持行为往往可以帮助我们越过一些障碍,从而取得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如果又遇到了一些新的障碍,很多人可能就会开始有攻击行为。

5.3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现实存在的一种病症,很多人一直都把这几个字用于玩笑话挂在自己的嘴边。很多人因为看了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报道,还有那些报道故意夸大精神疾病和暴力犯罪之间的联系,就认为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都极其危险。

其实根据最新的研究,没有药物滥用问题的精神病患,并不比正常人的暴力倾向强。造成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原因,是早期的心理创伤。

许多的精神病患者在儿童期就经历过暴力、死亡、父母离婚、分离等事件,生活在这样的问题家庭中,会导致他们的人际交流困难,日常生活以负面情绪为主。

在问题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常常相互敌势、窥探、批评、否定和情感攻击。这种不良的沟通模式会进一步的引起焦虑、混乱、愤怒和冲突。

除此之外,遗传也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人通过遗传获得了精神分裂症潜在的发病风险,他们比一般人有着更高的易感性。

同时,一个人在压力足够大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精神病发作的情形。

5.4  心境障碍

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心境障碍。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一些人,他们的情绪容易忽涨忽落。心理学家们逐渐意识到,那种在情绪极度低落时总觉得没有人喜欢自己,或者说看起来好像没有人喜欢自己的人。他们其实是遇到了严重的情感障碍,就是心境障碍,它属于最严重的心理疾病。

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是心境障碍的两种类型。

那些会夸张地、长时间地、无缘无故感受到悲伤和沮丧的人,可以作为抑郁障碍发病的一个参考。他们感到绝望,感受不到任何快乐,甚至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他们很容易疲劳、有一定的睡眠障碍、自己的饮食习惯也相当紊乱、无价值感、极度消极的自我形象,随时出现自杀的念头。

而双相障碍的患者,仅仅只是表现出情绪时而高涨时而低落的特征。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心境障碍呢?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抑郁是由于愤怒情绪受到压抑导致的,这些压抑的愤怒被导向内部,进而转变成自责和自我怨恨。

而那些认知心理学家则把自我批判和负面的、扭曲的或自我挫败的观念视为抑郁障碍的基本原因。

不论是哪一种,可以看出的是,心境障碍往往是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引起的。

比如女性抑郁风险因素增加的因素可能是因为,生育控制和怀孕、工作与养育孩子之间的冲突,常见的还有产后抑郁状态,那时候的她们情绪波动大、沮丧、自己的无能感增加、感觉自己无法照顾孩子,这一切的挫败感,都可以增加患病的风险。

令人惊讶的是,抑郁的另一个病因竟然与季节有关。

比如一些人容易在秋冬季出现抑郁,她们总是异常疲劳。不能保持日常活动;睡不着觉,不能保持清醒的状态;一件小事都会让她们感到烦躁和紧张;甚至有些人一到冬天就不喜欢和人交往,长期躲在自己的房子里。

我们要留心观察身边的这一部分人,必要时给予一定的鼓励和安慰。

后记

看完这本书,相信我们都应该对我们身边常见的心理现象有了一些了解,在内心构建起了一个系统的心理学认知。即便是对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你也能够做一些简单的回答。

学习心理学最大的用处便是,你可以通过理论去解释情绪。你可以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去看待愤怒、羞耻、伤心背后所隐藏的缘由。你甚至可以开始处理自己身上那些不知名的愤懑,跟失眠做抗争,甚至是跟那个暴躁的自己和解

这便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我们看似在研究别人的案例,希望得知别人的想法,但最后我们的落脚点,永远是更好的了解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