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渡赤水的军事指挥登峰造极,将孙子兵法发挥到极致,世界罕见

 竺言小聚 2021-03-03

“四渡赤水”是世界著名的经典战例,被美国西点军校纳入了教材,这也是世界少有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这场军事指挥中充满了对辩证法思想中“虚”与“实”的辩证关系极致运用,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实则虚之,虚则实之。毛泽东将这一孙子兵法的精要之处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创造性的进行了发展,这也是毛泽东对军事哲学中“虚实”学说的传承、运用和发展。活用古人智慧的同时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军事辩证理论。

其实在长征的第一次军事会议上毛泽东曾经被凯丰等人说打仗只靠孙子兵法那一套,他大为恼火,而且声称自己从未读过《孙子兵法》,于是很多人就觉得毛泽东在这一时期与《孙子兵法》没有多大关系,甚至只要提到毛泽东和《孙子兵法》有某些关系,很多人就会质疑甚至出来指责,让位这样的论断是不懂历史,但是这一说却却是值得商榷的。

虽说在某些说法上确实是存在很多分歧,但是有一点是不会错的,那就是不能把赞扬之声全都给毛泽东个人,但是也不能说前面的“三渡赤水”中,毛泽东的作用并不大,之后第四次的时候才起决定作用。事实上,四渡赤水这一杰作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军事指挥领导以及全体指战员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毛泽东在其中所起的决定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通过这一点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毛泽东对军事理论的贡献,同时也能体会毛泽东军事辩证思想与《孙子兵法》的内在联系。

《孙子兵法》第六篇就是“虚实”的辩证理论,主旨也就是“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而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中创造性的“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的精要。红军北渡赤水是要和二、六军团会合,这样才能改变当前的劣势局面,蒋介石也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一直竭力阻止,但实际上挥师北上渡过赤水并不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是诱敌,相反的,正如毛泽东后来所说的,“红军的作战线,服从于红军的作战方向。作战方向不固定, 影响到作战线不固定。大方向虽在一个时期中是不固定的, 然而大方向内的小方向则是随时变更的,一个方向受了限制,就得转到另一个方向去。一个时期之后大方向也受到了限制,就连这种大方向也得变更了。”这是毛泽东领悟前人智慧,经过军事实践之后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可以说每一次渡赤水都是在原来方向被限制的情况下采取的军事行动,这里的四渡并非原本制定好的方针,而是在敌人的逼迫下临时改变出来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能够有如此的领悟和他在图书馆工作期间大量的阅读还是分不开的,“四渡赤水”中关于“水之形”与“兵之形”的 理解,其主要来源除了《孙子兵法》以外,还有《老子》,乃至  受了佛理的启发。这也变相告诉我们,想要成功,多吸取知识,多领悟前人的智慧是必不可少的,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孙子说:“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我们把毛泽东  的军事实践(以“四渡赤水”之战为例)和军事理论与前人的经典表述相印证,不能仅仅说是毛泽东对经典兵学的传承和运用,还必须要看到这是对古典兵家学说的发展,而这一点(因敌之“实”而“虚”;因敌之“虚”而“实”),也可能正是今天推进中国哲学现代化的重要思想资源之一。

长征途中,凯丰等人对毛泽东的军事指挥多次提出质疑,称其打仗只不过用的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孙子兵 法的那一套,毛泽东对此大发其火,声言自己从未读过《孙子兵法》。其实毛泽东在这次战役之前确实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也是事实,但是这也很好理解,《孙子兵法》只不过是孙武总结的一些军事理论和方法,但是并不是说没有孙子兵法就无法精通兵法,世间万法一通百通,最终都是殊途同归,只不过获取知识的方式有所差异而已。

虽说毛泽东没有读过孙子兵法,但是这些兵法道理暗含自然规律,在其他的书本故事中自然也无形中体现,关键是看能否总结归纳出来,所以说,毛泽东所说未读过《孙子兵法》,并不等于 说他没有通过其他途径“读”过“孙子兵法”。所以我们绝不能否认毛泽东与“孙子兵法”的联系,而“孙子兵法”与毛泽  东这种内在的关联,恰又彰显着毛泽东的大智慧,这也许正 是孔夫子所讲的“下学而上达”。其实古今大贤都没有固定的老师,透过枝节的、零散的、局部的知识而通晓真理,古今之圣贤大都有这种“下学而上达”的天赋。所以说“四渡赤水”的指挥艺术正是毛泽借鉴、发挥以及活用前人智慧的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