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闭关思考(五十六) 拜访大咖1 | 我成长啦

 敏芊随笔 2021-03-04
最近几件事给我的触动很大,这是其二:

有个上海滩非常著名的大律师,前几天给我发了个橄榄枝。

于是今天我去拜访他了———

大律师早年因某刑事案件一战成名,后来又主打某大型企业借贷纠纷案而再度名扬上海滩。

我去看他,特地挑了个觉得他会喜欢的礼物,倒不是因为想有个合作机会才这样做的,这次我是去提供价值的,无需送礼。

而是,这个礼物早就应该送了,只是这份感谢回馈放在这次见面上,做的着实有点差劲。

2019年,我做女性社群项目时,找过大律师,一是想请他帮忙链接些资源,二是想让大律师给我站台做靠山,因为项目涉及金融理财产品。

要知道,花钱能搞定的都不是事,这样的咖,嘿嘿,你懂的。

当时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反正拒绝是很正常的,哪怕有一个答应下来对我来说也是受益匪浅的。

没想到,两个他都答应了,而且,链接的资源,就是我曾经文章里提到过的那位阿里铁军出来的,一年内开了100多家茶室的铁娘子。

我们总是在内心祈求贵人出现,可是当你遇到了贵人,你敢开口请求他们帮忙吗?
答案往往是不敢,我们都害怕被拒绝。

因为我们自卑,没有底气,还好个面子,不肯低头。
人越穷,越爱面子,这个穷,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高人。

再者就是心不够大,有势力倾向,从而把贵人想象的跟我们一样。

其实真正的贵人才不是我们认为的那种有钱人都很势利的。

只是他们很智慧,所谓的贵人是已经成功的人,有结果的人,他们很清楚从0→1的过程是何等的艰难,对其中的酸甜苦辣,人情世态的冷暖心知肚明。

换言之,你有几斤几两,是骡子是马,不用溜出来,一看就明白了,前提是,你得有个几斤几两,而且贵人都惜才。

所以请贵人帮忙,真诚恭敬,不要卑微装可怜,也不用装×,更不要怂。
正视并清晰的标出自己的价值以及呈现出努力好学的态度即可。

那我为什么说自己很差劲呢?

后来女性社群因为疫情停滞了,唉,又是疫情背锅了,老实说不全是,大部分因素还是在于人为,也就是说问题出在我自己——这部分,下一篇会详细回顾反思。

项目停滞之后,我内心总觉得对他没个交代,资源没有好好利用起来,所以,也一直不敢去看他,怕他认为我做了一个有头无尾的事情,以后再也不会帮我了。

而正确的姿势是,早就该原原本本的把上面这些小心思跟大律师说明白,不要找理由,也不要推卸责任,尤其不要推卸到其他人头上,比如合伙人。

敢于自己担错误,担责任的人,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
这是我闭关以后真真切切想明白的事。

差劲就差劲我把两件事放在了一起——

更差劲的是今天为了赶<点亮自己,魅力社交>的项目ppt,居然还迟到了。

好吧。

一见面,大律师就说了,你迟到了。

这个时候千万别找理由,也无需解释,直接认错就好。

“是的,我迟到了,按理说早就应该来看您,可是一直也不敢,事情没做好,辜负了您。”

“就是嘛,每年都说要给我送月饼,等了两年都没等到。
怎么忙着出书呀,我看你写了删,删了写,算下来也有几十万字了吧。”

他的办公室有一个大书柜,占据了整整一堵墙。客人一般都是背对着这堵书墙落座的,虽如此,却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一种压力——深陷其中,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和无知。

但如今的我没有这种感觉了:“哈,出书,那是我没有办法在微信里用1分钟跟你说清楚这件事,所以就拿「出书」这个事来显摆的。”

“原来你是应付我啊。”

“嘿嘿,不过也不是没可能,如果有个5万~10万粉丝了,出书这个事情也不难,会有人自动找你的。”

“粉丝?不是内容吗?”

“能有10万粉丝的作者,内容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再说出版社追求的不是内容,他们只看是否能卖得掉,是否有利润,所以粉丝比内容重要。

不过,这也不是我做自媒体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找到自己,看见自己。
对了,不说我的事了,以后再跟您详细汇报,还是讨论「搂草打兔子」吧。”

“你有关心理的部分,还是写的蛮深刻的,别以为我不看。
好,你稍等一下,喝口茶,我叫同事过来,好好跟你讨教一下营销的事情。”

你看大律师,又是律所的老板,居然「讨教」,还不称呼「手下」也不称呼「我的员工」。
当然律所是合伙人制,话说回来,我见过好几个大老板,都是这么称呼的,或者直接称呼岗位。

反而是那些小老板,或者说很好面子的,比较准确的定位是,那些财富积累的速度大于认知成长速度的老板,才经常会用这几个称呼。

正想着呢,进来一位身材小巧但却很干练的女律师,大律师介绍:“她是我们的书记,也是最后一个了吧,哦,关门弟子。”

“哪有,还有一个呢,那个小张。”巧干练马上回应。

“对对,小张。你好好跟敏芊讨论一下,说说我们的现状。”

“我们现在的案源不饱和,根据我们律所的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巧干练直奔主题,结论先行,条理顺畅。

对听着来说,特别的轻松,律师就是律师。但是轮到自己开口,还真的要好好捋捋舌头,想清楚且少说废话。

我一边听,一边理着思路。对我来说,听这些状况,无非是增加行业的知识面,做市场,还正应了大律师那句话:隔行不隔理。

等她讲完,我也单刀直入:“你们现在的案源主要是从哪里来?”

她说:“一部分是转介绍,一部分是去社区做公益,比如免费咨询等等,还有就是.......,一般律所常规推广方法。

但现在不同以往了,互联网对我们冲击蛮大的,我们推广做的也不够,另外我们律师也不懂营销,或者说不好意思自己去做营销。
所以想聘请营销人士帮我们做做市场,大律师说你是这方面的行家。

我说:“你指的营销,我没理解错的话指销售吧,如果你想让我做销售去拉客,说实话不做的,即便你们提供资源,我也不做的,实在不好意思。”
说最后一句话时,我把脸转向了大律师。

平心而论,自己都佩服自己——今天我能很坚定的说出这样的话,嘿嘿,真的是成长了,抱抱勇敢的自己。

以前什么模式?

不想做,又不敢拒绝,担心失去了资源和别人的认可,又想着万一后面有什么好事呢?还贪。

可往往是没有万一,即便有万一,也轮不到你了。

因为前面没有表明立场,模棱两可,只能不得不干,干了心里又爽,觉得自己有很大的能耐,却干着小事,既然小事都干了,那个万一来了,也不会相信你有这个价值了。

然后呢,不断的说服自己,算了,看着这个份上,看在那个份上......,想着委屈求全,可结果呢,即便委屈了,也没求全。

其实就是软弱,遇强则怂,正应了那句话,你怎么对自己,别人就怎么对你。

以前还看不上心理成长,觉得不重要,不失去太多机会是不会觉醒的。

未完待续。

敏芊随笔

周一到周五每天更新

梳理|心路历程

分享|成长细节


上一篇:闭关思考(五十五) 为什么看清自己那么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