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潮州金山古井可饮万人【林培琼 | 文学看台2096】

 海陆物语 2021-03-04

.............................................................................

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 蒋述卓 题

................................................................................

过潮州西湖【林培琼】

儿女渐长,公婆渐老,意欲担起家务【林培琼】

献给这个牛牛的春天,和你们【林培琼】

说说“糜“和“粥“的关系及区别【林培琼】

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一一潮汕【林培琼】

................................................................................

................................................................................

金山之光

 ·林培琼

几天前带朋友游览古城潮州。
看完东门楼与湘子挢之后,众人余兴未尽,便沿着滨江长廊散步。一边品赏着蓝宝石般如镜的韩江蓄水。余有诗赞之:
为耽渠片水,复到府城来。
大禹施神力,茫茫一镜开。

春霖无激湍,冬日更娴闲;润泽三江去,为潮育俊才),边感受市民们或沿江垂钓或慢步笑语或老少同乐…的悠然自得。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金山,于是迤迡而登。

不要说曲折的石径以及江面吹过来的含着水汽的清风予旅人的飒爽,也不要说沿途亭榭建置的巧妙和因高度、视角变化而来的视野的渐次开阔和场景切换的视觉愉悦,单是沿路所见的石刻书法作品,单是那栋叫做浪西的楼、单是山顶上的那口巨大深隧的古井,就让我这几天来总是放不下,甚至“三日不知肉味”。
金山的形胜,史有定论。明朝嘉靖年间安徽旅行家叶权著的《贤博编,粤剑编卷之一》载:“金山,踞潮城之北,城亦附山而立。怪石嵳峩,乔木深秀。登其巅南望,则万井鳞次,可以全收一郡之胜。程江从西来,遶山背东流,入恶溪而南达于海。澄波浩渺,近侵山趾,远不知其所注。重峦叠嶂,环拱其外,高下远近,毕献其奇,居然名胜也。”(程江,恶溪是韩江的古称)可作的论。现在山上建有一    亭以供远眺。我有诗谬赞之:
韩水西山出,东流到此迴;
折而南奔去,蕴蓄凤凰台。
南望炊烟渺,东晞一镜开;
金山环北境,形胜称嵬崔。

而山上有一四层建筑,其匾大书“浪西楼”,尤足奇怪一一难道不怕潮汕话谐音成“浪屎搂“吗?回来便查资料,原来楼名源于贾岛赠韩愈刺潮之诗:

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
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

关于“浪西楼“是不是楼名,现代多有讨论。其中以《潮州日报》2018.04.25日《我也来说一说“浪西楼”》作殿。其指出“浪”可作“纵情”解,“浪西楼”者,不是有叫“浪西”的一座楼,而是动宾词组“浪”“西楼”一一但愿有那么一天,惠风把天空的阴霾、瘴气吹得干干净净(“一夕瘴烟风卷尽”,意谓韩愈能得到赦免),我们又能在明月初升的时刻,在楼台上随意流连(“月明初上浪西楼”)一一摘自该文。
我基本上赞成此说,因为确实在现有文献和实物中找不到“浪西楼”的痕迹。但我还不太满意一一窃以为把“浪西楼”作动宾词组看是可以的,但若把贾岛和韩愈作为其主语,却似有不妥(另文再论)。其主语应是“明月”,即两句诗解释为一一“一定有那么一天,惠风把天空的阴霾、瘴气吹得干干净净(意谓韩愈能得到赦免),就好象明月升起,月华朗照楼台,岁月静好依旧(“月明初上浪西楼”)”。
金山上既有“浪西楼”之雅事,更有摩崖石刻之盛典。虽然一九八四年文物普查时仅存三十题,但其内容之丰富,历史价值之高仍不可低估。这些石刻中有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第一山”题刻,有宋大中祥符间知军州事王汉辟金山的《金城山记》,有至和年间的《郑伸筑城记》,有元王用文平息兵乱的《阳兵乱》等重要纪事题刻,此外还有朱熹笔迹“拙窝”及元代“清晖同趣”、明代“凤台壁立”等风景题词、科举题名和题诗石刻。金山摩崖石刻既是潮州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金山景区的独有景观。
但这些石刻你在现有的景区内大都看不到,因为它们基本被金山中学包围在里面了。这是极为遗憾的一件事,因此建议有关部门能出台妥善的办法,让这些饱醮历史风云际会的故事性极强的文物以合适的方式重光于世人面前,则庶几可令潮州市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名城之招牌增色不少呢!



金山之第三奇:古井。
金山之顶,有一甚大甚深的古井,号称“广东第一井”。容积比广东省内此前发现的最大井,连平县的“仙人照镜井”的容积还要超过2倍多。史书记载:“井深百余丈,可饮万人。”
那么,前人为什么要在山顶上费工费力费时挖掘此一大井呢?这却跟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有关。据黄挺、陈占山的《潮汕史》载:清顺治时候,明东阁大学士兼礼、兵部尚书潮人郭之奇策动全潮反正,潮州总兵郝尚久响应反清复明。为抵抗清兵进攻,郝总兵在金山顶上筑堡垒、积粟储械。并掘一井,以饷兵官,号称可供万人食用。后因内奸王安邦投降,清兵突至,郝总兵和儿子不忍见潮州城陷落,一起投古井而死一一并因而引发了潮州的第二次被屠城。现代史家认为死难人数在1万以上,也可以说是血流成河了。
而潮州第一次“屠城”发生于宋末景炎三年,即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景炎二年元军逼近潮州,知州闻风逃走,摧锋寨正将马发临危受命,率众抵抗。元军久攻不下,于是绕道攻取广州等地,并于翌年再次围攻潮州城。马发继续率众坚守,后因叛将南门巡检黄虎子出卖,城被攻陷。马发率残部退守金山子城,终因寡不敌众,全家殉节。城陷后,元军迁怒于城中百姓,进行“屠城”。现金山上的马发墓和山下的忠节坊,以及位于太平路中段的“三家巷”,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一一摘自黄挺、陈占山著的《潮汕史》。
所以金山既据潮州府城形胜,又为唐宋两朝的府署之地,更是潮汕大地人文发韧之处。朱子书写的记念北宋周敦颐履潮的“拙窝”、宋四大书法名家米芾的“第一山”、清顺治年间方耀倡建的“金山书院”残碑等石刻,可谓风流蕴籍,儒风馥馥。也是潮州作为一千多年来粤东首府的实物见证一一惜乎这些石刻在现有景区都看不到,而隐身于金山中学校区内。
而我觉得最应大书特书、却被今日的潮人近乎忘却的是同样发生在金山之上而引发的二屠潮城的史实及意义~~他们都体现了潮州士民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正统文化观,这是今天潮汕人民所思所行的源泉,是潮汕文化的源头,所以应该是潮汕人的精神圣殿!
金山有这三个方面的意义,潮州人民该不该珍视?潮汕人民该不该追思?金山该不该成为潮州旅游开发的首选之地?
可能你会读:
................................................................................
元宵夜“搬大猪”【林宏油 | 文学看台2094】
乡村闹元宵【蔡赞生 | 文学看台2093】
元宵感赋【温   榜 | 文学看台2092】
为什么年要“过”,元宵要“闹”?【龙晓初 | 文学看台2091】
海陆丰村庄中绝无仅有的“民国街”【陈   辚 | 文学看台2090】
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感赋【杨怀平 | 文学看台2089】
初一十五【陈汉慧 | 文学看台2088】
碣石曾经设府?【王万然 | 文学看台2087】
阳台【王诗彬 | 文学看台2086】
星河湾诗意栖居诗歌大赛征文【海内诗刊 | 文学看台2085】
石板小桥青山涧【温水义 | 文学看台2084】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