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是孔子和老子不够意思,有话不明说,而是你我不懂他们的意思

 行者啊行者 2021-03-04

如果说1/1000的人理解到孔子的境界,那么可能只有1/10000的人能理解老子的境界,他们的言论影响了几十亿人几千年的时间。

普通人对他们可望而不可即,但都会参考他们的言论,去指导自己的生活,然而对于同样的事情,他们有着不同的观点,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说道:“和大怨,必有余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而《论语》记载了孔子的言论:“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老子的意思是: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这里的“直”,既有正直的意思,也有“直截了当”的意思。

每个人说话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用听众听得懂的语言交流。可以肯定的是,老子和孔子都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而这些话针对的也都是普通人,却反映出两个人不同的境界。

孔子为事,老子为理,孔子有为,老子无为。

普通人真正理解孔子的言论可能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真正理解老子的言论也只有千分之一的机会。

如果说语言是指月的手指,那么语言所要表达的就是那个月亮。和说话的人处于同一个层次,能够感同身受,才能做到真正理解语言之外的部分。

普通人的生活处于生理层面。生活中充满了反射,从肌肉反射、感官反射、情绪反射到思维反射,被自然环境和人事环境左右而身不由己,会本能地趋乐避苦。如果从这个高度去理解孔子的言论,最大的收获也只能是机械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如果从这个高度去理解老子的言论,最大的收获可能也只是刻板地指导自己的思想。

孔子的生活处于事的层面。理顺了想和做的关系,达到思想和行为统一的境界。这个境界还有是非善恶,苦乐分明。由于有为,所以有分别,所以还有烦恼。

老子的生活处于理的层面。理顺了心和想的关系,达到心理和思想统一的境界。这个境界已经超越了是非善恶,将苦乐视为一如。由于无为,所以没有分别,也就没有了苦恼。

老子提倡的宽容并非是行为上的纵容,而是内心的解脱,所谓“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最后的结果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种宽容第一个受益的是自己,这是因为符合天道,而受到的奖赏。

孔子所提倡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已经高出普通人很多,但还是以行为判断善恶,衡量得失后的应对,行为虽稳,心仍有波澜。

不过两位高人的目标都是一致的,是在不同的层面为我们指出明月所在。正如神秀和慧能的偈子,神秀大师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大师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个有为,一个无为,一个做事,一个明理,适合于不同的人。

作为普通人,我们只能从他们的言行中揣测他们的境界,也就有了上述的论断,就像乘坐观光电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的高度,会看到不同的场景,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个人对孔子和老子的话都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情。

人在观测另一个人的时候,已经改变了被观测者的影像,形成的投影和幕布紧密关联,所以佛教里有句话:“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外部的影像与内心的幕布实为一体,从这个角度来说,外部世界就是内心的投影。

不是孔子和老子不够意思,明白了道理不说明白,而是我们内心的幕布不够清白,没有达到他们所在的境界,就很难理解他们的意思。他们懂我们,而我们很难懂他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