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黎明:既有“钗黛合一”,必有“钗黛分设”

 古代小说网 2021-03-05
一般说来,《红楼梦》脂批本中的许多批语,可以帮助后人更加深入地了解或理解作者的构思与意图。第四十二回前面有一段脂批:“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蔡义江新评红楼梦》

蔡义江先生对这条脂批的解释是:“脂砚斋意思是说本来是一个人,他现在把她写成两个人,这种可能的解读是这样的,譬如说曹雪芹理想的人,把她的重感情聪明灵巧,很直率的一面写到林黛玉身上,把博学多才,很冷静,很机智的一面写到薛宝钗身上,这两个人看上去是对立的,到这一回的时候,两个人互相交心,两个人作为好朋友了,这在脂砚斋看来是合二为一。”

笔者的看法是,脂砚斋的这段话前后有两层意思。前面其实是在说,作者作了一个“一分为二”的构思和设计;后面是说到了第四十二回,作者又作了一个将俩人“合二为一”的构思与安排。

“合”与“分”应该是互为前提、互为因果的,不存在没有“合”的“分”,也不存在没有“分”的“合”。既有“钗黛合一”,必有“钗黛分设”;若无“钗黛分设”,又如何有“钗黛合一”呢!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但是,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只围绕“钗黛合一”发议论,却无人明确指出,“钗黛合一”应该是以“钗黛分设”为前提的。蔡义江先生大致意识到作者对钗黛进行分设的创意,但是并没有就“钗黛分设”展开讨论,而这个问题涉及到对宝钗、黛玉两个重要人物形象的定位,因而是不应该被忽视和遗忘的。

沿着“钗黛合一”的前提必为“钗黛分设”的思路,笔者进一步推断,作者对于理想中的青春女性人物形象,既有一个“合二为一”的构思和设计,同时也有一个“一分为二”的构思与安排。

那么,这个“一分为二”的构思和设计,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再具体一点,什么是“一”、什么又是“二”呢?

笔者以为,在作者的心目中,世间最理想化的青春女子,便是那种集女性美于一身的女子,也就是可以称之为“兼美”的女子。

侯敏君绘秦可卿

比如“太虚幻境”中警幻的妹妹,“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又如宁国府中的重孙辈媳妇秦可卿,“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也就是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于是其美的程度超过了黛玉和宝钗。

这种所谓的“兼美”型的女子,应该就是“一分为二”中的“一”了,换句话说,她应该是达到了女性美的最高境界。

但是,“兼美”型的女子,往往只存在于美好的想象中,在世间却实在是凤毛麟角、不可多得,即使偶然有那么一两个,又总是时运不济或青春早逝。比如秦可卿,容貌不仅胜过黛玉、宝钗,性格也是集黛、钗之优点,被贾母认定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然而她却在韶华最好时不幸辞世,空留无尽的遗憾在人间。

侯敏君绘林黛玉

既然“兼美”型的女子不常有,那就退而求其次,将其“一分为二”,看起来又都显得“美中不足”,这样的女子还是大有人在。

于是作者便将世间最杰出的,或者说“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的女子,概括、归纳为相互对应、又相互映衬的两种美的形态,一种是黛玉式的,一种是宝钗式的,她们各尽其妙、各有千秋。

她们身上既体现了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同时也都各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但她们又都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遇到的女子,分别代表着女性美的两种极致。这样将“兼美”分开所作的构思和设计,便是笔者认为的“一分为二”中的“二”了。

以上有关“合二为一”与“一分为二”的推断,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呢?或者说,作者究竟有没有这样一个系统性的构思和设计呢?我们不妨从书中的实际描写来找一找依据。

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依据,便是第五回的画册与判词。在“金陵十二钗”中,黛玉和宝钗是最重要的两个人物,却不像其他人每人占一册一词,而是两个人共用一册一词。

侯敏君绘薛宝钗

其判词说:“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作者明显将黛玉和宝钗对应着来写,而且直截了当地点明,俩人中黛玉以“咏絮才”著称,宝钗以“停机德”取胜,各代表女性美的一种典型。将黛玉和宝钗同册展示、一起交代,显然不是作者随意而为,而是大有深意在其中。

另外,正如俞平伯先生所指出的那样,黛玉和宝钗如“双峰对峙双水分流”,作者往往将黛玉和宝钗放到一起去写,有黛玉的地方同时往往也有宝钗出现。

比如第八回,写宝玉与宝钗相互观看对方脖子上所挂的饰物,黛玉便不失时机地出现了,看似十分凑巧,其实却体现着作者的匠心。

再如第三十回,宝玉,黛玉吵嘴之后终于和好,作者接着就写到宝钗借扇机带双敲,来讥讽二人的“负荆请罪”。

任率英绘《宝黛悟情》

还有一些章节,仅从“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薜蘅芜讽和螃蟹咏”“蘅芜君兰言解疑癖  潇湘子雅谑补余香”等回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是将黛玉和宝钗两两相对照着来写的。

其他方面,比如作者将黛玉设计为宝玉的姑表妹,同时便将宝钗设计为宝玉的姨表姐;将黛玉比方为“赵飞燕”,同时也将宝钗戏称为“杨玉环”;将黛玉比喻为“世外仙姝”,同时便将宝钗称为“山中高士”等等,也是相互对应,相映成趣,浑然天成地构成了一种对称美。

这样便造成了一种奇特的表达效果,读者在欣赏其中一个人的故事时,总是会不自觉地联系到另一个,虽然作者将她们分开来写,却又令人深深感觉到,她们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而且,作为青春女性两种极致之美的典型,黛玉、宝钗并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自己所体现的那种类型的代表人物,作者在将她们作为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的同时,还塑造了外貌、气质和性格与其大致相似或有某种共同点的次要人物。

比如属于黛玉这一类型的人物,大致上还有妙玉、晴雯、龄官等人;而与宝钗这一类型相近的人物,一般说来有袭人、紫鹃、麝月等人。脂砚斋注意到作者的这一构思和安排,曾经说过“晴为黛影,袭为钗副”的意思;一些红学家在论及这一现象时,也曾有人赞同脂批的说法或者说过类似的话。

虽然他们似乎未明确指出作者这样构思和安排,究竟有什么重要的思想意义,但是不经意间承认她们从整体上显示出女性美的两种主要形态,而黛玉和宝钗便是她们中的代表人物。

长期以来,红学家们在分析“钗黛合一”现象时,一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偏差,那就是只着重于分析“合二为一”,却似乎未注意到“合二为一”的前提应该是“一分为二”,更没有对什么是“一”、什么又是“二”予以深究。

从作者对黛玉和宝钗俩人形象的设计和塑造来看,作者对她们的描写占据了很大的篇幅,而对兼有黛玉和宝钗之美的秦可卿,却并未做比较详尽的展示。这种安排说明,作者在有关人物形象“分”与“合”的构思和设计上,重点是“一分为二”而非“合二为一”,所以书中着墨最多的是“分”而非“合”的内容。

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剧照

这也符合整部书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要求,毕竟黛玉和宝钗是书中并列的女主角,因而她们的故事是书中主要的故事;而秦可卿只是一个相对次要的角色,随着她的早逝,有关她的故事也就戛然而止了。

从作者赋予黛玉和宝钗形象的文化内涵来说,她们身上所体现的两类不同的女性美,比世间罕有的“兼美”更具普遍性和代表性。而她们之所以真实可感、鲜活逼真,就在于她们既是出类拔萃的,同时又是存在缺点的,即脂砚斋所说的“真正美人方有一陋处”。

而“兼美”之人之所以世所罕见,主要是因为常常可望而不可即,是虚悬于现实上空的理想而已。《红楼梦》的作者,必定是懂得这一条重要的美学规律,所以他重点设计和演绎的是“一分为二”而非“合二为一”。也就是说,所谓“钗黛合一”,并非作者构思和设计的重点,它主要是作为钗黛分设这个构思的前提而存在。

蔡梅英绘红楼梦群芳图

综上所述,所谓“钗黛合一”,应该是作者在构思人物形象方面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大概作者认为理想、完美的青春女性形象,应该是具有“兼美”特点的那种形象,并且他把这种审美理想赋予秦可卿,因而写她不仅兼有黛玉、宝钗容貌、性格方面的优点,而且还以托梦给王熙凤的情节,写出她在对于贾府前途和命运的思考方面,见识明显高于黛、钗二人之上。这大约就是“钗黛合一”中“一”的含义。

但有“合”就有“分”,将“一”分成“二”,无论从现实可能性来说,还是从小说人物安排和情节发展的需要来说,作者都应该相应地有一个“钗黛分设”的构思和安排。于是便有黛玉和宝钗这样两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她们都是红楼女子中容貌出众、最有才气以及作者寄托了审美理想的人物,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青春女性两种极致之美的构思和设计。

女性的极致之美是她们俩人共同的地方,这是她们的形象可以“合”在一起的依据;但她们又是气质、性格以及思想观念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是作者理想中青春女性之美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这是她们俩人不同的地方,因而是她们的形象可以“分”开来写的前提。

高马得绘红楼人物


从书中的实际来看,作者对于钗黛“分”写的篇幅和分量,远远大于对她们“合”写的篇幅和分量,“钗黛分设”是构思以及表现的重点,而“钗黛合一”主要是作为一种审美理念而存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