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大师杨露禅之:在陈家沟,杨露禅练成谁家技?这是个大问题

 tjboyue 2021-03-05

文/李通国

在陈家沟,杨露禅练成的是什么技艺?

这似乎不应该是个问题,

但这却成了绕不过去个大问题。

在人们的意识中,杨露禅拜师陈长兴,前前后后在陈家沟习武十余年,作为陈长兴的高足,他拳术应当与陈家沟练的拳术一模一样才是正常的。

令太极拳爱好者和太极拳研究者大惑不解是,从拳架上看,杨露禅传承的太极拳与陈家沟陈氏拳术的拳式差别实在太大,推手技巧也有区别。可是太极拳适应大众的需求几经演化,后世很少人见过太极拳技击的真实模样。

于是,这种疑惑就留给人无限遐想和推测的空间。

太极拳大师杨露禅之:在陈家沟,杨露禅练成谁家技?这是个大问题

电影《太极》中杨露禅陈家拳架造型

一、人们如是说

有人说杨家改造了陈氏拳术。

提出这一说法的太极拳家顾留馨,他秉承武术史家唐豪的学说,认为杨氏太极拳是从陈氏太极拳一路改编而来。

杨露禅在到北京授拳的时候,最初学习拳术的都是满清末年的达官贵族,这些人脑满肠肥,却又想求得健身养生之技,于是杨露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去掉了陈氏太极拳一路中砸拳震脚、跳跃跌叉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形成了一套柔和、轻灵、缓慢的拳术,在北京流传开来。

体育教材和武术史都采用了顾留馨的说法,因此他的这种说法影响很大,这种说法听起来说得是头头是道,会是真的吗?

也有人说杨露禅学的是张三丰传的拳。

这与杨露禅的师父陈长兴有关。传说陈长兴从外来人蒋发偷学太极拳,陈长兴传本家陈氏拳术,传外人杨露禅太极拳,所以杨露禅的太极拳就与陈家拳术不同了。太极拳的传拳的顺序大致是这样的:张三丰——……——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露禅。民国年间,杨家拳术的著作中一直尊奉张三丰为祖师爷,人们相信自己找到了可靠的证据,因此杨露禅学习的应当是,张三丰传下来的功夫。

这故事也实在是离奇!

还有人相信杨露禅学的是李氏家族造的拳。

近些年来,发现河南省博爱县唐村《李氏拳谱》之后,又有的一个新的推论。

《无极养生拳论》,《十三势行功歌》为李春茂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天于唐村讲武堂所撰写的传拳训论。

至清朝时,继李仲、李信、陈奏廷之后,唐村又涌现出诸如李鹤林、李嘉际、王宗岳等著名太极拳大家。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李氏十二世李鹤林,编著《太极拳论》、《十三势拳歌》、《太极养生拳谱》等著作。其弟子王宗岳,曾在唐村、齐村教书学拳。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李鹤林生日时,王宗岳曾为其师题匾:“武元杰第”,并为唐村的“习武堂”题碑:“太极养生武堂”。

李氏家族创造了从无极拳到太极拳的完整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

不过,他们的后人拿着《李氏拳谱》振振有词地说,王宗岳给他师父李鹤林挂的匾也在“文化大革命”中付之一炬,只留下印痕。

太极拳大师杨露禅之:在陈家沟,杨露禅练成谁家技?这是个大问题

电影中杨露禅的对峙架势

二、 故事的逻辑

这种种故事源于这样一种逻辑——套路技击逻辑。

练好武术套路,就可以 “武”行天下。精通太极拳的行家就说,太极拳拳架是练习推手的基础,推手练习为实战做好铺垫。据说,按照传统太极拳的练习方法要先盘架子。

就是因为把太极拳的拳架看的这般重要,才有后来人杜撰出的杨氏太极拳大架、中架、小架以及练架、用架之说。据说杨露禅传的小架是用架,用作技击的,到杨健侯的时候改为中架,杨澄浦时改为大架,此时的拳架完全是为了大众的普及推广练习了。听起来很有道理,也解释了杨氏太极拳套路架势的演进的理由。

但是,太极拳研究者研究太极拳都是着眼于“拳架”形式或名称的变化,这是典型“套路思维”。

拳术招式的不同是我们基于“套路思维”去看待拳术,套路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招牌动作仪式化的动作,这些动作很容易让我们区分一个流派和另一个流派的差异。

我们习惯于使用“套路思维”去看待武术,而拳架这种形式化的招式是最容易“创新”的。从陈氏拳术,到杨露禅所传太极拳,拳架的激烈变化,用“套路思维”是永远无法得到满意解释的。

那么,武术中那些东西是不容易变化的?

在招式之后的武术本质,即能够用来技击的东西是较为稳定的,拨开拳术表面的差异,从“技击”分析杨露禅学习的功夫能够帮助我们认清拳架的变化。

事实上最初的太极拳功夫可能并不十分重视拳架。

杨氏家族门内授拳,以单练动作入手,门外授拳则是以套路架子为主。杨氏太极拳老谱之“八五十三式长拳解”云:“自己用功,一势一式,用成之后,合之为长拳。滔滔不绝,周而复始,所以名为长拳也。万不得有一定之架子,恐日久如于油滑也,又恐如于硬拳也,绝不可失其柔软。”【1】前人编排拳架套路实属万不得已。

以此事实来推断,杨露禅的授拳方式来源于他的师父陈长兴,杨露禅当年跟随师父陈长兴习武的时候并不是练习陈氏拳术所练习的套路为主,而是以单个动作的练习或者简洁的训练套路作为训练培养“技击”能力的途径。

太极拳大师杨露禅之:在陈家沟,杨露禅练成谁家技?这是个大问题

杨澄甫的太极拳架势

三、着眼“技击”看杨露禅的技艺

无论陈氏太极拳或是杨式太极拳都是在遵循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用它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引进落空”的技术。但是在具体运用技术的方法上有不同的个性差别。

技击的个人化特色是杨家拳架与陈家拳架不同的根本原因。

陈式太极拳擅长拧旋技法,技法上是缠拿摔跌。

陈氏拳术的 “缠丝劲”,在实战中表现方式是“拧”,拧是拧扭旋转的推手技法,运用扭转力使对方身体翻转倒地。由于这个技法中旋转抛摔的动作,很类似于摔跤技术。

杨式太极拳最擅长掷放术,其代表性动作是如封似闭。封是封锁,用横向力阻断对方的攻击力;闭是逼迫,用正劲逼迫对方在被动状态下出力反抗。当逼迫成功后,双手向上引导,脚步踏进,待对方脚跟浮起后,将其掷放出去。

推手时向前发放,使对方向后腾空飞出。【2】

杨家所有拳架的改动都紧紧围绕着他的技击特长。

杨式太极拳善于拔根、掷放,其他技法要把它的技法效果转移到拔根、掷放上。如白鹤亮翅,前一半用的是轴劲,令对方扑空,后一半是提引发放,这就是“化一半,打一半”的技法。又如海底针与闪通臂的连接,倒撵猴的引带、推掌等等都有一个技法的转移问题。

技击特长个人化,及拳架围绕技击改编的结果是,这样杨式太极拳处处体现了平正,陈式太极拳多了旋转,所以单鞭、白鹤亮翅等等诸如此类的动作,名称一样,顺序一样,外形却不一样,都是因为个性化的技法产生的必然结果。以技击特色形为中心,“创新”了一系列技术动作。

太极拳大师杨露禅之:在陈家沟,杨露禅练成谁家技?这是个大问题

一个杰出的武术家——陈长兴

四、结语

百余年后,人们终于洞悉了太极拳技击的实质,及陈家拳架向杨家技术转变的真实的原因。

“技击特长”是形成杨氏拳术不同于陈氏拳术的动因。不仅杨露禅,还有武禹襄、陈清平、全佑等都有自己的“技击特长”,自成技术体系。

我们也真正地体会到了,原始太极拳训练的手段和方法不同于今天太极拳的训练,它是以“技击”为中心,而不是以拳架为中心的训练,至少陈长兴训练的一批杰出弟子是这样。

由此,杨露禅在陈家沟训练的是技击能力,陈长兴的技击本领才是吸引杨露禅长达十余年追随习武的动力。

我们也无比欣慰地看到,在这场变革的背后有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教练,一个被陈家沟传承谱中忽视了的杰出武术家。他才是那个推动创新的人,人们所谓的“始祖”不过是凭空杜撰的神话,在他面前都黯然失色。

他的名字就是陈长兴!

注释:

【1】杨澄甫著,邵奇青校注.太极拳使用法[M].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田金龙. 太极拳技术原型的提炼与推手技术体系的构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