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乾县】婚丧嫁娶习俗之丧葬习俗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5

乾县丧葬习俗

丧葬是人生的最后一场盛事它属古代“五礼”中的“凶礼”。自古以来,人们遵循着儒家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子·滕文公(上)》)的古训,对于丧葬习俗都非常重视,都坚持着死者为大的最基本的认知。一方面出于“人伦之道”、不忘根本的深厚感情,另方面又屈从于灵魂不死的传统观念,希望已亡故的亲属间也能享受富贵和安宁,因而不惜重金为死者扬幡鼓吹、盛殓厚葬,以示儿孙恪守“丧尽礼、祭尽诚”的守孝之道,实则与厚养薄葬的古礼相去甚远。下面介绍的主要是丧葬旧俗,所谓十里乡俗不同,碎娃也是以灵源镇为中心,兼顾其他,如有不到之处,敬请谅解。

第一节    初丧、入殓、成服

葬礼俗称“白事”。从老人病危开始着手准备,到老人馈然长逝的那—刻起,丧礼仪式便算开始。丧葬礼俗,各地大同小异,十分繁琐,且规定十分严格,丝毫不可逾越,大致的仪规是: 

上床长期卧病在床的老人,病情危重时由子女梳头、净身,穿上寿衣、鞋帽,将老人移到庭堂临时床上。

当老人病危时,男请户族及舅家探视,女请娘家探视。老人处于弥留之际时,大都希望同儿女见面,作最后袂别,以便吩咐后事,如事业的继承、财产的处理、对子孙为人处世的教导等。此时子女日夜侍候在侧,老人如有很多的子孙、亲人守着他死去,俗称“孝子送终”,便会被认为是难得的善终。在逝去亲人的时候,如果哪个孝男孝女没有守护身边,孝男孝女则会将之视为一生的憾事,悔恨于心,久久不能释怀。

老人临终前,孝子邀请户族中德高望重之人为老人擦洗身子,男者要剃头、女者要洗梳头发,并修剪脚、手指甲,然后把套好的寿衣穿上。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和女儿来料理;死者为女性,则由女儿和媳妇来料理。寿衣穿单不穿双,穿绸不穿缎,穿棉不穿皮毛。单数为阳,双数为阴,人们喜阳不喜阴,忌用双数,也忌穿黑色老衣,为的是图吉利。一般为“五领三腰”。即五件上衣,三条裙裤,也有穿七套、九套的。

男者为长袍短褂,女者为短衣长裙。缎子与“断子”谐音,皮毛则为畜类,怕来生变兽或断子绝孙,故忌用。换好老衣,把老人转移到临时设置的木板床(“灵床”)上,头朝里、脚朝外,取意向外走。据说在咽气之前,如果不换上老衣,亡魂便是光身子,或者在阴曹地府穿的是旧衣服;如果死在炕上,亡魂便会背着沉重的土炕进阴间,这些都将使子女遗憾终身。老人们死后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殁了”、“走了”。

烧倒头纸老人气绝,众亲族人嚎啕大哭,半晌不歇,左邻右舍皆闻。亲人除了嚎陶大哭外,手拿—个瓦一张纸,敲着瓦盆走到门外,烧了纸,这叫送终。送终后,再将瓦盆拿回来,放置在死者脚前,名曰“孝盆”或“纸盆”。遗体安放妥当后,需在亡人的床前脚下点起一盏长明油灯,灯油要用菜油。众亲族人等长跪于亡人在孝盆内焚烧纸钱,叫作“烧倒头纸”。

请风水先生(阴阳先生)老人殁了后,孝男头缠宽约二寸、长约二尺的白布叫作头巾、身穿白袍,称为孝衫孝女的头巾较孝男复杂,除白布缠头外,还在额前遮一片小纱布,身穿白孝衫、孝裙孝男孝女都要足穿鞔鞋。同时设置灵堂,并立即请阴阳先生卜算出煞时间,葬埋吉日,选择坟地。阴阳先生则会根据亡者的生辰八字、门族晚辈的身份书写告,并将出煞时所“妨”属相、七日百期开单列具张贴于亡者家门之前,门牌格式遣词用句十分考究,敬语谦词恰到好处,而后会用罗盘勾画墓穴方位,确定丧期等。

讣告有一定的格式,若是父亲死了,便写“不孝男×××,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显考×公讳××老大人,因病于×年×月×日×时在本宅寿终正寝,掩柩于室,享年×十有×。不孝××等侍奉在侧,亲视含殓,即日遵礼成服,谨择于×月×日开吊祭奠,×月×日扶柩安葬×茔,叨在亲友寅谊,特此讣闻”。如果死的是母亲,讣告上则写“显妣×氏××老大人”,下侧落款处,如父死、母尚在,可写“孤子×××泣血稽颡”,若母死、父尚在,则称“哀子”,父母双亡,称“孤哀子”。若母死,父有继室,继母亦有儿子,则前房儿子称“孤哀子”,后房儿子称“孤子”。有的还写死者生前德行,并请名人题字作赞。建国后,讣告的格式和基本内容有些地方仍在沿用,但只写死者的死亡原因、死亡时间和安葬日期等,文字比较简练。

报丧和吊丧丧事之家,委托人向亲属报告死讯叫“报丧”,接到报告的亲戚或朋友,前往吊唁俗称“吊丧”。请风水先生和报丧几乎是同时进行的。

报丧,死者是男,首先要给户族及舅家报丧;死者是女,首先要给娘家报丧,接着是给姑家和姨家报丧。报丧时孝子不作揖,以双膝跪地,行叩头礼,并陈述死者的死因、死亡时问及入殓、开吊和出殡日期等,其他亲友可遣人报丧。长子除了亲自给娘舅家报丧,还要在全村挨门挨户地叩头,意在央求村邻帮助料理丧事。现在相对来说,要求比较宽松,娘舅家也可以有其他家门户族之人代为报丧。

吊丧:凡女客,离丧家大门尚远,就放声啼哭,主家闻声,负责接客的妇女就立即出门搀扶。男客一直走近灵堂,叩头点香后,放声大哭。主家向吊丧客人散发孝服,俗叫“散孝”,孝分为“吊孝”、“脚头孝”和“下头孝”三种。“吊孝”最轻,只是一小片白布或一绺孝帽;“脚头孝”较重,即一片鞔鞋布、一顶孝帽;“下头孝”最重,除包括鞔儿孝外,尚有头巾、孝衫等,“男凭外家,女凭娘家”,就是说男人死后,外家服重孝的人宜多,女人死后,娘家服重孝的人要众。

这妇女哭丧最是有趣,有的因为不是直系亲属,并不十分悲伤,用手绢遮面,只是咿咿呀呀干哭,脸上全无泪水,村人称之为“只见打雷,不见下雨”。若是直系亲属,却并不需要以帕掩面,嚎啕大哭、泪如雨下,有时甚至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那管什么形象不雅只管将心中的那份委屈、依恋和不舍宣泄出来

成殓成殓即将亡人置入棺内,一般在老人离世23内举行。成殓,须待娘舅家化纸吊唁、瞻仰遗容后,遗体方能入棺,届时孝男孝女及亲友人等跪在棺材周围,一律放声恸哭。

棺椁俗称寿屋、棺材,以楠木柏木、杉木、红松、桐木等为上品,榆木、柳木次之,杂木则更次之。木板厚达四寸,薄者不能成棺,穷苦人家的棺板只有寸厚,做成平头大匣子,俗称“火匣子”。富户人家的棺材很讲究,用上等木料精工制作,棺底周围镂刻花纹,棺头雕上“寿”字图案,里层用布和胶裱糊,再涂一层生漆,使其严密,滴水不漏,外部用土漆连续油漆多遍,使其乌黑铮亮。

棺材停放在堂屋以门槛为中线的内外各半之处,或直接抬进临时搭好的“灵棚”内,但死者须以布遮面,不能让死者见日光。棺材下面用两条高约二尺的长凳架起,先在棺材底部铺一层锯末或棉籽,垫上一层旧衣服或棉花,再铺上新褥子。在灵源一带,成殓时,还须在老人的身下,置放柏树叶子若干,柏树叶子浓郁的味道可以防止虫子进入棺木内。有些地方还会在棺材内撒五谷杂粮、铜钱等,谓之生死有禄。棺材内可以放置老人生前喜爱之物。

殓时由长子捧住死者的头,次子提腰,幼子抬脚,将尸体平稳地仰面放入棺材内,盖上新做的红色薄被子。将亡人置入棺内以后为了防止抬棺时,老人在棺才内来回晃动,需用灰包(卫生纸)将老人的身体固定好。有的还要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米粒、盐、茶叶,认为死者在阴间便会有吃有喝;有的给死者口内放进一些珠宝,古称“含玉”,意在祛除秽气,使尸体历久不腐,此即“含殓”。报丧讣告上写的“亲视含殓”,就是表示对死者已经做到养老送终了。

亡人在棺材内安置好了以后,死者的子女、亲朋好友亲疏远近及长幼次序排列成行,瞻仰遗容。瞻仰遗容仪式结束后,便是钉棺盖。钉棺材盖的时候,如亡者是女性,则必须有娘家人在场,如亡者为男性,则必须有本户族长者在场,这一习俗有层含义,一来是看亡者是否为正常死亡,二来是做最后的诀别。

了棺盖,家属和亲友就再也看不到死者的仪容了,因而在钉棺盖时,男女孝子都爬在棺材上放声恸哭,以示对亲人难舍的悲痛之情,亲友们的沉痛心情和哭泣也达到了高潮。但是,族中老人会一再强调:孝子及其亲属围观哭泣切记不要让泪水掉入棺内。

钉了棺盖后,就要在棺材上罩上棺罩。棺罩一般都是红色的绸缎做成,并绣有龙凤或者其他吉祥图案,在民间,老人寿终正寝是喜事。旧时子亡父在不得入祖坟,妻亡夫在先寄埋后归葬,人殁在外,灵柩不得入家门。现在这些说法都已不太讲究了。

成服三日成服,就指通常在人后第三天,孝男孝女必须穿着符合各自身份的丧服。在三日成服之前可以随时哭,象征着与死者关系甚好,内心悲痛不已。在三日成服后,只能也必须在早上和傍晚哭。这是硬性规定,有其深层含义。如果死者亲属不孝,没有眼泪,那么这规定迫使他哭;如果死者亲属孝顺,则让他不要随时哭,以免伤身。

“五服”:丧服制度丧服,就是人们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包括一些附属物。它根据与死者在血缘、姻缘方面的亲疏远近,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形成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服制,人们习惯上称它为“五服”制。


斩衰服是丧服中最重的一种服制,服期为三年。丧服用粗麻布制成,在制作时左右和下边不缝据说表示悲哀伤痛无边子为父、妻为夫、父为长子、为人后者为所后父、母,未嫁女为父等等都服斩衰 腰束厚麻带,称苴经,头绾丧髻,称“鬓衰”。哭丧要持哭丧棒,意为哀甚不食,行走无力,须用杖扶持。 

齐衰服次于斩衰的丧服用粗麻布制成,因其辑边缝齐,故称。服制有三年、一年(“期”)和三月三种。一年服又分“杖”与“不杖”两种,用以表示亲疏等级区别。服齐衰者包括,三年期是父亲去世后再为母亲、为继母、为慈母(父妾无子及妾子之无母而父命为母者)、母为长子等情况。一年期是父健在为母亲(包括继母、慈母)、夫为妻,这是“杖期”;“不杖期”的则包括为嫡孙、庶子、兄弟、兄弟之子女、为祖父母、伯父母、叔父母、亲姐妹、长子妻、姑母等等。这都是根据父系宗亲集团而演绎的血缘关系。三月期则适用于为曾祖父母、为不同居的继父。

大功又次于齐衰, 用熟麻布制成,质地较齐衰稍细。小功缌麻都是丧服中较轻的一种,也是用熟麻布制成,但质地更细。丧服的对象为已婚的姑母、未婚的堂姊妹、众孙、众子妇。本宗伯叔祖父母、外祖父母、族曾祖父母、族伯叔、舅父母、岳父母等。

古代根据血缘关系,对丧服的穿戴和丧服期限作了一系列规定。到了近代,穿丧服的习俗虽仍旧沿袭下来,但丧服的种类已大为减少。关中的丧服,一般是儿子穿对襟白孝褂、白裤、头戴白孝帽,脚穿白鞋,腰柬麻辫,媳妇和女儿摘掉头上的金银首饰,服白色长衫,头戴白孝巾,脚穿白鞋;侄儿以五尺左右长的半幅白布,从头到脚披覆于背,腰束麻辫;女婿穿的孝服与儿子相同,但要系一条拴有红头绳的腰带,以区别他虽是至亲,但他却是外姓人,不是重孝。外甥、侄、孙的孝服略短。其余亲戚只戴孝帽,娘舅家的人,不论比死者低多少辈,都戴最轻的孝巾。儿子、媳妇是重孝,要守孝三年,出嫁的女儿孝期二年,侄儿、侄媳、侄女孝期一年,孙子戴孝百日,但长孙之父如已死亡,则应按子戴孝。女婿于殡葬后即除孝。以前孝子百日内不脱孝服,现在殡葬后便以穿白鞋为戴孝的标志,儿女的鞋全白,孙子的鞋只在前半截罩一层白布,后半截露出鞋的本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102/18/3693667_342116435.shtml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