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青春逆反期,你和孩子共同成长了吗

 木香草堂 2021-03-06

下面是一位中学生的叙述:

初中时,我没有什么忧愁,可是到了中专不久,总感到一阵阵烦躁。我感到学习没劲儿,同学们都在那里学习,可学习好了究竟又为什么?学校有时也搞一些活动,但我感觉很无聊。思来想去,生活真没意思,活得真没劲儿,我就这样一天天地混下去也不知是个什么结果,或许死了就一了百了了......

孩子青春逆反期,你和孩子共同成长了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要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最后,有一些人得出了生命本无意义的答案,他们因而痛苦、失望,觉得生活没意思。而这时,空虚感也常常乘虚涌上他们年轻的心头。

逆反心理

空虚,即无实在的内容。空虚心理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一片空白,没有信仰,没有寄托,百无聊赖。处在精神空虚状态中的青少年,极易对社会、对生活产生逆反的心理和行为。

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孩子,正是身心发展的最佳时节,如果这时内心空虚,精神萎靡不振,老师和家长煞费苦心地教导好好学习、可他却偏偏觉得学了也没用,就是不好好学习。这样下去,到头来只能落得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下场。

精神空虚对孩子危害极大。那么,父母应如何教育孩子走出青春逆反期,远离生活逆反,使他们的心灵充实起来呢?智择优教育心理专家孟老师为父母们提出如下建议:

1、教孩子调整需求目标。

孩子心中的空虚往往是在胸无大志、没有追求、没有理想的情况下,觉得自己的生活没有内容而出现的。因此,及时调整生活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孩子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生活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以求实现,从而调动自己的潜力,就会觉得生活有意义,并把心思放到学习上去了。

2、让孩子从书中汲取力量。

读书是人类填补空虚的良方,因为书是人类经验的结晶,是知识的源泉。读书会使人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使人从寂寞和空虚中解脱出来。读书越多,人的心灵就越充实,生活也就越丰富多彩。

3、教孩子学会转移目标求得学习乐趣。

除了读书外,还可以用转移目标的方法。通过绘画、书法、音乐、雕刻、养花等方式,可以使孩子被困扰的心境平静下来,并从空虚的状态下解脱出来。当孩子有了新的乐趣后,会产生一种新的追求,这就逐渐完成了生活内容的调整,从而感到生活的意义,并填补了心理的空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