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这个家

 平型关杂志 2021-03-06


我的这个家

文/刘计良

         风雨携手半世纪,不离不弃创未来。

                               ——题记

   一生有妻顾三女陪伴,是我前世修的缘,后世积的福。

   回想我俩相依相伴的人生经历,令人难忘,也使我泪下。我今年马上七十岁了,她马上六十九岁了,屈指一算,从我十八岁成家至今已整整走过五十二个年头。

    与她成婚那年正是我家境贫穷,困难重重的时候,父母重病在床,弟妹还小。父亲得了肝硬化,母亲患了胃癌。我十八岁,妻子十七岁,小妹十三岁,二弟十一岁,三弟六岁,全家生活就靠我每月二十八元的工资来维持。

   父母看病需要钱,二弟上学一年得五六块,小妹沒钱上学,在家和我妻照顾父母,三弟很小不离我妻子左右。

我常向单位请假回家割柴备些柴火。每次陪伴我上山割柴的是妻子,每次出去我们总是从家里带点干粮下午才回。

    最使我难忘的一次是去离我们红沟村有十几里路的浑原县李庄旺梁割柴。这天两个人山柴割得不少,吃完干粮打点柴捆背上回家。下山因路崎岖不平妻子不慎连柴带人栽到坡底。我把背柴扔到一边,急步下到坡底,看到妻子满身是泥,坐在地上,我忍不住哭了。妻安慰我,哭什么!我又没啥事。我忍住心中的酸痛,含泪把妻子扶起……

其实,当时我一是想我家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困境?真的还看不到一线希望,二是想妻子嫁在我家也太命苦了,也太委屈她啦。 之后, 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我的心情就难以平静。

   这就是我与妻子当时的处境,我当时在糖业烟酒公司上班。那时,公司每年秋天收一批长白菜、卷心白菜和胡萝卜储存,要顾临时工,每年我就叫上妻子,做几天临时工挣几个零花钱。

    下班后,我俩还在县城南门外菜地捡菜农撂下的茴子白帮叶,用磁瓮装好以备过冬。

    回想当年的困境,我会自然地想到我的老岳父。岳父住岳沿庄村的自然沟叫芦沟,离岳沿庄村五华里。 芦沟除我妻二大爷和我岳父两家外,还有公社一个牧场和两个放牧的牧工。山路崎岖,不便出行,每走一步得看好下一步。连续有三年吧,每当秋后,我和妻子从岳父家背上三几斗小豌豆高一脚低一脚地回村,卖掉,换几个零花钱以补贴家用。

    一次,我请假和妻子到岳父村帮忙收秋,秋收完临走时,岳父背转妻子给了我十五块钱,让我回县城买点衣服,我再三推辞,岳父很生气,硬让我拿上。返回时我还背了两斗豌豆,妻子背了半袋山药。那时候,岳父家给了我多大的支持与鼓励啊!记得我家里的第一台小黑白电视机,也是岳父卖了几百斤豌豆给买的。

  父母去世后,二弟到房产公司当小工,小妹也出嫁了,家里只留下三弟和我大女儿由妻带着。这样,担水、砍柴、种地这些活就全落在她一人身上,一直好几年。

后来,我从红沟村迁户搬到柏家庄村,暂住刘四娃院。村里分给我六亩自留地,由我二叔帮我妻子种。为补贴家里经济不足,她每年还喂两头猪——这给她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那时三弟正顽皮不听话,有时还偷偷从家里拿面或是拿米换烟抽……对这些妻子从无怨言,仍然劳累和操持着家里的一切,每天坚持着挖野菜,割草,锄地。

    日子就这样熬着。一次我回家时正碰上了小南川村的李茂林,闲聊时他提出想把他的小闺女嫁给我二弟,我当时一口回绝,说我沒一分钱,况且刚搬下柏家庄,连房子也没有,怎问媳妇?老李大我几岁是我多年要好的朋友,和我父亲也熟,彼此有着深厚感情,对我的家境不是不了解。他说,找你们家不为别的,就为你们弟兄为人好。他这样看待我的人品,我挺感动,当时我表示可以考虑一下。

回家后我把此事告诉了妻子。妻子说二弟也大了,该考虑婚事了,你去二叔那商量一下。正说着二叔正好来我家,说知道我回来了。我和妻子把李茂林见我的意思告诉二叔,二叔表示同意,又说李茂林是个好人,憨厚大度。可彩礼钱怎么解决?二叔说众人只能给筹个三二百。妻子说不管怎样,明天让我和二叔去小南川先看看。还说这三几年喂猪她也积攒下够五百多块。我一听又惊又喜,眼泪禁不住掉了下来——我不知道这几年她是怎么省吃俭用过来的。

   第二天一早,我和二叔去了小南川李茂林家。他的小闺女娥娥年方十七,身材高大,眉清目秀是个好闺女。两家都同意。后来我二弟回来,两人见了个面,也都很满意。这桩亲事基本就成了。我妻拿出存的五百元钱给了李茂林家彩礼三百,给娥娥衣服钱二百,定了婚。

二弟定婚那年我己调入县公安局工作,当时在峨口官地派出所上班。我把妻子、三弟和两个女儿带去,让三弟在官地上学。当时峨矿正由太钢十三冶建设,岳父也去工地打石子,一年下来也挣了几个钱。 我产生了在柏家庄村盖房的想法。

从红沟搬家走时,我用三间石头窑换了我连襟三间破房。这次把三间破房拆下点材料,又用岳父挣的工钱从茶铺乡买了点木材,就这样五间房的木材筹齐,柏家庄大队又给批了宅基地,便盖起了五间瓦房。随后我调回局里治安股上班,三弟由我带着,妻子返回村里住进了新房。第二年,二弟也办了婚事,他住两间,我家住了三间。

二弟婚后的第二年,他小两口搬进县城居住。我妻子仍在村种地,还喂了猪。几年下来,盖房欠下的几百元外债也全清,生活逐渐好了起来。

后公安局党组推荐我省政法学院学习,留下妻子家里照顾女儿和三弟。学习一年结业后,我调县司法局工作。1983年我被推荐去大营公社任党委副书记。

    当时,三弟不听话乱跑乱窜,很不省心,为此,没少挨打。一次他独自一人出走,把妻子和我急坏了,咋办?当时我约了大营公社高振亚直奔大同。费了不小周折,好容易才从一家私人小煤矿找到他,中间受的苦和累不提,可以后咋办?时任公社党委书记张建国同志得知后,说让他先在公社当话务员吧,守在我身边,也好照看。年底征兵开始后,三弟正适龄,就送他参军去了。三年后复员回来被安置省义兴寨金矿上班。三弟到了谈婚年龄,经和我在一块工作的王池主任,介绍,找了下台庄村聂宣的二姑娘,这次三弟结婚条件好多了。几年妻子喂猪、种地攒下了几个钱,花七八百把三弟的婚事也办了。

 两个弟弟的先后成家立业,使我卸下了一副重担。父母若在天有灵,也尽可以放心啦!

后来我妻子也招工上班,我也调回县检察院工作,并在城里买下了居室楼。那时岳父岳母都六十多岁了,我和妻子商量把二老接来——他们一直在我家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相继去世,送终事宜都由我负责操持。

   如今,二弟、三弟和我的孩子,除了读书的,都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有的考取了公务员,有的还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

我生活得很知足。我孙子今年六岁,上幼儿园大班。我和老伴早已退休,享受着天伦之乐!除了星期天儿女们过来聚在一起吃饭,平时我俩按自己的爱好过着悠闲的生活。

回想我这一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实在是因为有一个与我同甘苦共患难的好妻子,是她给了我这个温暖的家,给我们全家带来福祉。

谢谢你,我的老婆!

(作者为退休干部,系《刘氏族谱(柏家庄)》主编,有自传《我这大半辈子》著作问世)

超过1700人已经关注订阅




文字编辑:康所平    图文编辑:侯常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