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dawn的图书馆 2021-03-06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 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作者:

大卫R.亨德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海军研究生院经济学副教授,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在进入海军研究生院之前,他曾担任里根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高级经济学家,主编了第一部,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一部通俗易懂的经济学百科全书——《财富经济学百科全书》。

查尔斯L.胡珀,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一名客座研究员,“目标分析”(ObjectiveInsights)咨询公司的总裁和创始人。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什么是决策?

决策就是做决定,我们在A或B两个选项中要决定,选A还是选B。

为什么有的决策结果好,有的决策结果差呢?

是什么决定了决策的质量?

狼书今日共读书目《决策的智慧》,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出决策的质量。我们将在今天的共读中学习如何改进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本书的核心内容:

本书中的故事包罗万象,涉及生活的各个领域。

它教授我们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在工作和生活中做出英明的决策;它使我们了解自己凭直觉做事之所以能够成功的逻辑基础。当你发现自己一直以来所犯的错误及其纠正的方法时,你可能会大吃一惊。

本书不是关于决策的通常理论书,而是介绍了在我们生活和商业活动中决策的思路、资源分配、实施执行等实用方法,帮助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在商业或者和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核心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关于做决策的两个基本知识;

**两个做决策时的注意事项,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思考方法。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1,做决策的两个基本知识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各种决定,按道理说似乎不应该还有什么基本知识我们不知道。可是,作者说,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 。

如果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又怎么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呢?因此,作者告诉我们两个非常重要的知识,那就是:

1)做决定时,结果比理由重要。

有时候,我们看起来有很充分的决策理由,也不一定应该成为做决定的依据。因为我们想到的理由,很可能并不全面,有反面的、不支持行动的理由,会被忽略掉,结果做出错误的决定。

我们一般都会为自己的行动找理由,而并不像我们自己以为的,是找到了理由才采取行动。

2)结果不好确定时,换算成价值是关键。

一个好的决策,就是成本小,收益大。如果各个选项不能直接比较,那就把这些选项能带来的价值进行量化,通过比较价值来做出判断,这个价值量化的过程往往可以用金钱来表示 。

不过,这个价值的判断有时是很主观的,正所谓,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2,两个做决时的注意事项

我们做决定的时候,往往是觉得自己有道理,才采取行动的,可是这种理由往往可能并不全面或者有误区。而在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最常见的两个陷阱便是:

1)忘了考虑”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就是你因做此事而放弃彼事所引发的成本。机会成本告诉我们,在现在选项之外还有其他的好选项可供选择,提前了解这些选项可以降低选择失误的可能性。换言之,孤立地看待一个选项,你也许会觉得它很好,但通过与其他选项相比较,你可能会发现更好的选择。

2)多计算了”沉没成本“

对众多决策者而言,沉没成本就比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有句话说得好:既往不恋,纵情未来。说的就是我们要像经济学家一样,对于已经不能改变的沉没成本,就不要去考虑了,我们要看的是面向未来,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事情。

决策具有前瞻性,其唯一关注的重点便是如何走向美好的未来。由此可见,面对失败,你只有两个选择:一方面是一个失败的过去和一个同样失败的未来,另一方面,在过去失败的基础上,获得一个崭新的未来。孰轻孰重,不难抉择。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3,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思考方法

在做具体决策时有什么有用的方法吗?我们今天分享书中三个很有启发的决策方法:

1)寻找第三条路

这是指我们在做决策时,常常会被眼前已有的选项限制了自己的思维,认为答案就只能在给出的选项里产生。而实际上,我们多思考一下,往往会发现其实你可以创造出其他更好的选择方案。

2)16倍法则

所谓16倍法则,我们每天要做的选择有很多,这些选择看似一样,但其实彼此的优劣差很多。那些好的选择结果和一般的选择结果,带来的收益差别极其大,大到可能有16倍之多。而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就应当优先选择那些比一般选择有16倍收益的方案。

这个结论来自我们熟悉的“二八法则”,也就是说,我们20%的投入会得到80%的产出,或者说20%的人创造并享受80%的总收入。

所以16倍法则告诉我们必须要从事情的重要方法着手,思考做哪些事情是产生最大收益的,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收益,是一个好决策的标准。

3)临界值法

指的是我们面临几种不同的选择时,不知道该选哪个方案,这个时候就可以逆向思维,先思考,如果这个方案现在实现了预期目标,那么它的成本是多少。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不同方案实现同一个目标的成本进行比较,从而便于我们做出决定。

其实在工作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机会用到这个临界值法,比如你的公司是自己做网络维护还是找人外包?是点外卖还是自己请厨师?都可以计算临界值后做出判断。当然,计算的时候不要忘了考虑机会成本和忽略沉没成本。

另外,在做决策时,一定要诚实有道德,不道德的决策,虽然短期内能获利,但从长远来看,每做一次就损失一次信任,会导致未来的选择越来越少,所以对长期来说,基于道德底线的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理性&思考

我们该如何理清思路,清晰思考呢?思考边际量是一个要特别厘清的概念。

举例来说:

第一种情况:你愿意离开水生活一年还是离开钻石生活一年?答案显然易见。离开了水,你连半个月都熬不过去。

再考虑第二种情况:如果你赢得了一场比赛,奖品有两种,一种是一袋钻石,另一种是50加仑水,你会选择哪种奖品?这个问题的答案依然很明显,你一定会选择钻石,因为它比水值钱多了。

思考边际量的意思是仅思考下一个增量。与之相反的就是思考均量,我们偶尔都会思考均量,但很少依据均量做出决策。

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正是思考边际量的经典例子。他认为,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按照需求层次逐级递升,从最基本的需求逐步过渡到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我们一无所有,最想得到的是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当拥有了这些基本需求后,还想要什么?我们要思考边际量,我们不再担心基本需求,这时我们需要安全了,满足安全后,我们需要归属。随着我们沿着需求层次不断攀升,我们需要尊重,最终达到人类发展的顶峰,即自我实现。

思考边际量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拒绝常见的那种孤注一掷、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极端思维。

如果有能力让自己把头脑中那个”我必须“转化成”我想做“,我们才可能真正实现了自由......

清楚自己的目的之后再做选择 II 决策的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