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防教育栏目|如何理解军事谋略思维的全知原理?

 华cfq5y4ucng3g 2021-03-06

图片

      军事谋略思维的基本原理

  本讲要介绍十大军事谋略思维原理,有的是传统军事谋略思维原理,有的则是现代军事谋略思维原理,但现代军事谋略思维原理在古代也是有体现和运用的。

(一)全知原理

展开军事谋略思维的五个阶段中,首先就是搜集情报和信息。为什么呢?因为军事谋略思维和运用计谋制胜的过程,我们可以简化为“知-料-用”,“知”就是通晓敌情和自己的情况,知道天下情势;“料”就是正确判断和预料发展趋势;“用”就是制定谋略并运用计谋以克敌制胜。所以军事谋略思维的基础,是“知”。对于“知”的要求,古代军事谋略理论中提出了许多要求,根本的要求就是“全知”。

《管子˙制分》中讲:“小征,千里遍知之。”“大征,遍知天下。”我们可以理解为,管子强调打小规模的仗,要知道广大作战地域里的各种情况,而打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就必须对天下的大事和各种情况都要了解。或者说,可以理解为制定作战谋略要知道作战活动范围内的各种情况,而制定战略大计,就必须对天下各国情况如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都要全面把握。

孙子也是强调全知的,他提出了“五事”和 “七讲”,强调全面分析“五事”和“七计”来制定计策。另外,孙子还提出了要知道“战道”的问题,就是要知道战争的规律。孙子在《地形篇》讲:“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孙子用兵,不但强调全知各种情况,还特别强调要懂得战争规律。

揭暄的《兵经百言》中的“知”字条中也强调:“微乎微乎!惟兵之知。以意测,以识悟,不如四知之廉得其实也。一曰通,二曰谍,三曰侦,四曰乡。通,知敌之计谋;谍,知敌之虚实;侦,知敌之动静出没;乡,知山川蓊翳、里道迂回、地势险易。知计谋则知所破,知虚实则知所击,知动静出没则知所乘,知山川里道形势则知所行。”这段话的大意是说:用兵要了解情况是多么的微妙呀,单凭主观臆测和靠自己的见识来洞察是不够的,这不如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知更能了解情况:第一是通,就是要了解敌人的计谋是什么;第二叫谍,用间谍了解敌人的虚实;第三叫侦,用侦察措施了解敌人的动静和行动规律;第四叫乡,就是用向导了解草木的茂密情况、了解道路的迂直和地形的险易情况。如果了解了敌人的计谋,就知道怎样破敌,知道了敌人的虚实就知道从什么地方打击敌人,了解了敌人的动静和行动规律就知道怎样把握战机,知道地形的情况就知道了自己怎样行军了。

  从古代兵书的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理解,古人的军事谋略思维是强调首先要全知的。尽管真正的全知敌情和我情、全知各个方面的情报是非常困难的,并且也是办不到的,但是尽量做到敌明我暗,才能稳操胜券。我们来分析一下顺昌保卫战这个战例。

  公元1140年,南宋军民为阻击金军进攻,在顺昌(今安徽阜阳)进行了城邑守卫战。这是南宋初抗金的重要战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将领刘锜指挥。这一战役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城邑防御战争,整个战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历时6天,经过三次战斗,击溃金军的前锋部队;第二阶段历时6天,刘锜率全城军民与金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决战,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最后胜利。在此不讲具体的战役经过,仅从孙子的“知胜”思想角度,总结一下“全知”军事谋略思维原理运用问题。

南宋将领刘锜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打了一个漂亮的城市保卫战,有这样十个方面的原因:1.知道宋军虽少,但同仇敌忾、誓死抗金;2.城池虽小、但物资储备丰富;3.加固城防,以利坚守;4.审问俘虏,掌握敌情;5.利用民众,刺探敌情;6.利用间谍散布假情报迷惑金兵;7.利用金军不习惯酷暑阴雨天作战、远来疲惫的弱点;8.轮番休息、轮番袭扰;9.在水草中投毒使金军疾病流行;10.利用金兀术轻敌心理诱敌轻进。这十个方面,都是制定军事谋略必须了解的敌情和我情。这十个方面,就是宋军以少胜多的原因。刘锜的制胜谋略,是建立在“全知”基础之上的。

我们今后在工作中制定方案,运用计谋,也必须把握军事谋略思维的“全知”原理,既要先知情况,更要全知各种情况,才能获得成功。

本文作者:ClCC国防教育特邀专家 杨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