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的古代文化之服饰礼仪(2)

 泡鱼全球购 2021-03-06


上元元年(674),高宗又“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并金带;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并银带;八品深青,九品浅青,石带;庶人服黄,铜铁带。”宋初沿袭唐制。宋神宗元丰后,改为四品以上的服紫,六品以上服红,七品至九品服绿。尽管服色有所调整,但品色服制度仍被严格遵行。到了南宋,服色的等级界限被冲垮,百官公服尽著紫窄衫,且无品秩之限。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四说:“至渡江,方着紫衫,号为'穿衫尽巾公卿皂隶,下至闾阎贱夫,皆一律矣。”明清时期,官员等级主要体现于纹饰上,品色服制度废除

诸色中最尊贵的是黄色,它被帝王所占有黄色与帝王服饰相关联,据说始于隋唐。《唐六典)中说:“文帝著柘黄袍,巾带听朝。”大概此后黄色除帝王之外,别人便不可僭用。《旧唐书·舆服志》说:“天子燕服亦名常服,惟以黄袍及衫,后渐用赤黄,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961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将士们以黄袍加其身,此后“黄袍”遂成为帝王的代名词。

古代服装的纹饰也有鲜明的等级区别。上古时期,衣裳有“十二章之制”,即十二种纹饰,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即雉)、宗彝、藻(水草)、火、粉米、黼(f)(斧形)、黻(fu)(亚形)。十二种纹样各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如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龙,象征王权、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山,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华虫(雉),取其有文采,表示王者有文章之德;宗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藻,象征冰清玉洁;火,取其向上;粉米,代表食禄丰厚;黼为斧形,象征决断黻作两己相背,象征善恶分明等等。纹样不同,所属官阶不一样。天子之服绘与绣用日、月、星以下的十二章。诸侯自龙而下至于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界限分明,不可僭越。这十二章花纹,在周代前则施文于冕服上。到周代,因日月星已画于旌旗上,乃不复施于服饰,所以变章数为九章。

十二章之制后来有所改变,但是不同的官职饰以不同的纹样,则基本未变。
明清时期,由于品色服制度的废弛,纹饰遂成为区分官品的主要依据。
据《明史·舆服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形补子。
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
一至九品所用离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
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鵪,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人流者为练雀。
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神羊)。

满清承明旧制,然小有调整。
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鹈,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者: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未入流制视同九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