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下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设计

 jiehua404 2021-03-06

蒋红霞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整本书阅读显得不可或缺。如何让中学生学会并且喜欢整本书阅读,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目前在中学生中,整本书阅读现状却是十分令人担心的。

一、推进整本书阅读面临的现实问题

1.课标阅读总目标与学生有限的时间分配间的矛盾

2016年9月试行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指出,“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经验,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提升鉴赏能力,发挥“整本书阅读”的獨特性,让学生收获实际阅读效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整本书阅读被列为18个学习任务群之首。

可现实情况是,高中阶段的“整本书阅读”推进难度依然很大。仅以语文课时安排来说,目前大多数学校并没有为“整本书阅读”设置相应课时。如果从原有的每学期120个课时量中抽出一定课时,教师能否按进度完成本学期教学目标?如果新增课时,是否会挤占其他学科的教学时间?课时的重新调整分配,需要学校一盘棋综合考虑。

2.整本书阅读的教育梦想与学生阅读现状之间的矛盾

近些年来,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大众、学校、教师,都对“整本书阅读”愈加推崇。课标也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进行了强调,且将其位列首位。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某名校教师连续在几届高一新生入校时做过“整本书阅读”情况调查,情况非常不乐观。一个五六十名学生的班级,整本阅读过《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著作的,最多不超过5人;有计划地整本推进阅读的,更是少之又少。

农村一些学校也有图书室,有的甚至还在教室后面都设置有书橱,可每次借来的书不少,而真正阅读却只是那几个比较自觉且优秀的学生。可见,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也不过是流于形式,或应付了事。

3.整本书阅读连续性、系统性与盲目、随意、零散的阅读习惯形成强烈反差

在界定“整本书阅读”这一概念时,不少学者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方法来阐释,认为“整本书阅读”首先在阅读材料上不再是一篇节选文章的含英咀华,而是一本有着独立精神、独特思想价值,能够作为一个连续性整体给读者别样阅读感受的完满集合,完成这一复杂阅读任务的时间更长,表现出来的阅读行为也更具连续性。其次,不同于“列书单式”阅读时代,仅仅是“读”的粗浅要求,整本书阅读是以“读透”、读出长进为硬性指标的深层次阅读。因此,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根据学生在一定年龄段可能达成也应该达成的语文能力或者语文素养。

可现实很残酷,学生到了高中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笔者平时的观察中,中学生的阅读情况呈现盲目化、单一化、零散化的特点。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将阅读整本书视作一件难事,他们宁愿去刷题,也不愿去读“大部头”的经典著作。加之整本书阅读再好,也没有考核的标准,更不能为中高考加分。因此,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对整本书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4.整本书阅读培养目标与各种电子阅读方式占主要地位之间的矛盾

伴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进入“掌上时代”,并养成了电子阅读习惯。与此同时,随着网络平台的发展,学生们花费更多时间在移动电子设备上,“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伪阅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生阅读的不再是传统阅读中的纸质书籍媒介,而是微信公众号推文、空间微博中的短小文章。且不说这些文章的质量,这种阅读行为本身就存在缺乏连续性等问题,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效用十分有限。

而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学生能接触到的阅读材料无非是以课文组合成的教材,以及语文试卷中的有限文本,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收获的阅读体验、知识,形成的能力难以支撑其阅读复杂性较强的文本。更何况以前的语文阅读题,很多考生在提供的材料中就能通过原文找到答案,但是如今考查考生“从整本书中选材”逐渐出现。比如2018年北京高考试题中,就有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读了《论语》,从中选择一位你喜欢的孔子的弟子为他写一段评语等题型。今年的重庆中考题也出现类似题型,这就要求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因此,强调语文教学中“整本书阅读”的做法,是对学生未来场景的再现,是培养社会人必备能力的务实抉择。

二、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设计

1.参考课标,选定书目

有专家认为,书目的选择有五个维度,即学生中心、教师中心、考试中心、教材中心和书册中心。唯学生中心,那相当于看菜吃饭,又会惯坏他们;唯考试中心,又可能无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唯有五者巧妙结合,方是正道。故而我选择书目,一般就是两个维度:参照课标,看哪些读物是学生喜欢的,哪些是适合学生的。

(1)挑选学生喜欢的读物。所谓喜欢的读物,是指学生对它有兴趣的,能激发学生兴奋点的读物。即一是跟学生的年龄接近的,学生容易接受的;二是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追寻或探求欲望的;三是能让学生崇拜或仰慕的对象,让学生对自己的梦想孜孜以求的;四是完全陌生的领域,能让学生产生无限遐想或幻想的。

(2)挑选适合学生的读物。一是课标上列出的必读书目,这其中基本上都是名著;二是名家根据相应的年龄特点,列出的每个学段的必读书目,如每年《人民日报》或中国教育官方网站为我们列出的书目;三是教育行政部门为我们列出的每个学年必考的名著之类;四是我们的老师结合自己阅读的经验,每个学期列出的书单;五是父母结合自己的阅读习惯和经验为我们列出的书单。

近年的教学中,我先后给学生选取过《诗经》《论语》《老子》《世说新语》《山海经》《红楼梦》《水浒传》《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边城》《平凡的世界》《活着》《老人与海》等20多种书目,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验,效果良好。

2.根据书籍,确定阅读总目标

根据不同书籍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从言语、思维和价值三个维度拟定综合的、整体的教学目标。言语目标包括阅读鉴赏中语言的积累、建构,以及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的运用。思维目标侧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价值目标侧重于道德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的发现和内化,以及学习过程本身对学生的教育价值。这样的目标设置与新课标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3.结合学生情感体验,设计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规划

整本书阅读不论是内容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还是阅读时间的长度及阅读的自由度,都给了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比如单单就学生对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对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丰富锻炼学生想象的思维能力了。整本书阅读还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和深入。比如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版本的比较、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同一本书不同专题的探究等,都有助于学生概括、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等一系列阅读高级思维的培养。

有效规划整本书阅读的最好办法就是学生生命体验与书籍的特点,由粗到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即先做好一个长期的规划,然后再进一步細化短期规划。

(1)设计“课程规划”。首先在语文课程中规划出少则一周、多则两月的课程周期,再将该周期分解成若干循序渐进的“课段”,将总目标不断细化,作为“课段”主题。每个课段完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而又前后衔接的小目标。“课段”设计是课程规划的关键环节,受到书册本身特点、教师学养水平和学生接受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然而正是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也为教师发挥创造力提供了可能。

就学生应读常读的书籍而言,大致可分四种。一是“文集型”的整本书,如《祝福》《彷徨》,篇章各自独立,但又有隐性的内在关联。此类书可从一篇文章入手,选择一个主题,如“从《祝福》到《彷徨》中的女性诉求”,采取“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