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阅读阶段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探析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中文系 桑志军 (此文已刊登在《语文教学通讯》,2019年1期) 桑志军,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中文系副主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名师,广东省小语会副理事长。主要专业方向为中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近年来较为关注学生课外阅读领域的研究。 摘要 课外阅读指导要有针对性。当前课外阅读指导课目标指向不清,过于模糊、笼统。本文尝试基于学生阅读阶段,开展指导课型探析,将课外阅读指导分为四种不同课型,试图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课外阅读 阅读阶段 指导课型 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文明程度发达的民族。近年来,我国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快速发展,国民精神素养也得到快速提升,多读书,读好书,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学校教育中的阅读价值也逐渐被广泛认同。在这样一个全民阅读的大背景下,审视我们的学校课外阅读状况,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小学生课外阅读和教师阅读指导的问题分析 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不懂得如何选择课外读物;对课外阅读兴趣不高;没能掌握相应的课外阅读方法;有些学生即使进行了大量阅读,阅读的能力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更有相当多的学生,大量阅读之后还是阅读品味不高,到了小学高年级甚至是初中、高中,还是停留在读通俗故事类读物甚至动漫、口袋书,对经典没有兴趣;阅读内容指向单一,阅读理解人云亦云,缺乏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和真实的体验感悟。这些都是当前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较为典型的问题。 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和教师指导的缺失是分不开的。当前教师在课外阅读指导方面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没有意识到课外阅读指导的重要性。很多学校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来推进学生的阅读,但是没有能促使学生沉下心来好好读书。教师将课外阅读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让学生读书',至于如何读,则很少关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相应的针对性指导。他们认为,只要学生读了,就达到目的了,却没有发现很多学生阅读效率不高、阅读方法不当、读书品味低下,学生需要在课外阅读中得到相应的指导。另一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力不从心。大多数学校教师的指导都是开展一些形式化的课外阅读活动,没有触及到课外阅读指导的核心与根本。教师面对课外阅读,除布置学生读什么书之外,就不知道如何有效指导了;也有些教师,像指导课内阅读一样,选几个段落精讲细读;还有一些教师不管学生是不是读完整本书,试图在一节课中把整本书给学生做一个全面的赏析,其指导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缺失与偏差源于其教学观。课内阅读教学,教师较为关注“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中心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的过程、甚至“学什么”、“怎么学”,教师往往关注不够。这一教学观体现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则集中表现为教师不去关注学生的阅读状况,全凭教师自己的兴趣进行指导,缺少针对性,教师用自己的阅读替代了学生的阅读。 二、课外阅读指导课型分类的教学意义 基于上述问题分析,我们认为,要解决存在的问题,要针对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指导。要对学生的阅读阶段进行分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课外阅读课型分类指导。 “课型是课的类型或课的结构化图式的简称,它是结构化的教学目标、结构化的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内在有机组合关系的总称。每一课型都包含对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方法以及评价方式等要素及其关系的整体性理解。”通过课型研究,可以让教师明确课外阅读指导在学生阅读的每个阶段指导的目标、教学的策略是不同的。 之所以要进行课型分类,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学生阅读阶段的不同,教师在指导目标、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是教师课外阅读指导的关键。课外阅读指导不能简单化,以致指导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 我们认为,要提高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性要解决两个主要问题。首先要明确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目标。课外阅读指导的目标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学会课外阅读的方法,懂得评析阅读的精彩片段,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品味,对课外阅读有个性化的理解体验,学会与他人分享阅读的快乐;其次,对学生课外阅读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不同阅读阶段所遇到的困惑是不同的,需要的指导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对学生在不同的阅读阶段遇到的困惑进行针对性指导。 要解决好上述两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有明确的课型意识。课外阅读指导课型不清晰,导致指导目标模糊、泛化、指向性不明,教师试图在一节课解决学生课外阅读的所有问题,实现课外阅读教学的所有目标,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也导致阅读指导的方法策略不得当,每种课外阅读课型的指导策略都有其不同特点。 因此,我们认为,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根据学生阅读的不同阶段,区分课外阅读指导的课型是关键。为此,我们把课外阅读指导的课型分为:课外阅读推荐、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外阅读鉴赏、课外阅读分享四种不同课型。 三、课外阅读指导课型的目标及教学策略 (一)学生阅读之前的课外阅读推荐课 1 课外阅读推荐课的教学目标 (1)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目。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之前,需要教师很好的引导。在这个阶段,教师要进行针对性的阅读推荐,让学生认识到阅读的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推荐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学生适合读什么样的书,给学生开出书单;二是如何让学生在教师推荐后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资讯非常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中的“开卷有益”,不能简单理解为只要看书就会有获益,而应当被赋予新的含义,要看书和看什么书对学生来说一样重要,各种儿童读物琳琅满目,良莠不齐,古今中外的、经典的、时尚的都非常丰富。如何在浩瀚的书海中选择合适的书推荐给学生,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我们认为,推荐书目要考虑两个因素,首先要关注每个学段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阅读基础、阅读取向。每个特定的年龄段都有其适合的阅读书目。例如,小学低年段,比较适合选择较少文字的绘本(绘本也有很大的差异,有的绘本文字较多,有的绘本文字较少)、文字较少的读物,或是注音读物;内容上,适合选择儿歌、童谣等韵律较强的读物,或是故事性比较强的读物;到了中年段,阅读的形式可以逐渐丰富,文本篇幅逐渐增加,文体也可以更为多样,名著阅读可以从儿童版逐渐向原著过渡,阅读的内容,从单纯的绘本和故事性较强读物逐渐向内容多样化的阅读发展,例如实用性文体、非连续性文本等;到了小学高年段,学生可以尝试更多的名著阅读,给学生自主阅读提供更多的选择。在书目提供方面,近年来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诸如分级阅读书目、阶梯式阅读书目等都有较强的指导性。 其次,教师推荐书目还要关注到同一学段学生不同的阅读个性和不同的阅读爱好。即使是同一学段的学生,他们的阅读差异也很明显,男学生可能喜欢军事类,女学生可能喜欢公主类,有的学生喜欢探险类读物,也有的学生追求猎奇读物······为此,我们认为,推荐书目要提供必读书目与选读书目。必读书目的推荐要兼顾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考虑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应该”具备的阅读基础、特点,选读书目则要考虑符合各类学校、学生特点的“可能”的阅读取向。 (2)课外阅读推荐课另一目标是激发学生阅读“这一本”书的兴趣。学生在教师推荐之前,可能对此书一无所知,教师要通过推荐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在上完推荐课之后产生迫切的阅读期待---“很想去看这本书”了。 2 课外阅读推荐课的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推荐课的课堂教学核心是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可以从作者、文本影响力、文本特性及精彩片段等方面入手,进行有效推荐。 (1)作者简介既是知识性介绍,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在给学生推荐《草房子》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曹文轩,通过介绍曹文轩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安徒生童话奖”的作家(安徒生童话奖是世界儿童文学作品的最高奖),以此使学生对作者充满敬意、憧憬,从而对他的作品充满期待。 也可以介绍一些作者的生平轶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这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作品背景。例如《夏洛的网》,作者E·B·怀特,童年时在父亲的农场,喜欢动物,喜欢小猪,青年时毕业于名校康奈尔大学,后成了名记者。成名之后,又搬进了农场,开始了边养猪边写作的生活。正是作者怀特对动物、对小猪的这种独特感情,才写出了《夏洛的网》。关于作者怀特先生的这些轶事,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从而形成对作品的情感。 (2)介绍作品的影响力也是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重要方式。例如,有老师在推荐《宝葫芦的秘密》的时候,这样介绍这本书的影响力:“这是一部从你爷爷是小朋友的时候就很喜欢看的一本儿童文学著作,历经几十年,一代一代的小朋友都很喜欢这本书。”“什么样的书有这么大的魅力”?学生们都跃跃欲试,先睹为快了。 (3)对作品中的精彩片段、精彩故事给学生做适当的推荐,设置一些悬念,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式。这个环节要抓住学生阅读的“兴趣点”,教师对“这本书”的学生阅读兴趣点要把握充分,选择真正能激发学生的内容。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能打动学生的相关情节、能激发学生童趣的相关片段。 这个环节指导,在教学的方式手段上要多样化,可以借助相关作品的图片、视频等方式来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学生阅读过程中的课外阅读指导课 1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是课外阅读指导课的重要目标。阅读策略的有效掌握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读懂、高效的重要保证。通过教师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课外阅读能力,形成多种阅读策略,能较好地规划自己的阅读,反思阅读行为与过程。 (2)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这个阶段,要通过教师指导,继续保持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读懂文本,让文本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是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的关键。这个环节如果指导不够到位,学生就有可能读不懂文本,读不懂自然就不可能有阅读的兴趣。 2 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策略 (1)注重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联系与区别,实现课外阅读指导的教学价值。由于课内阅读文本和课外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不同,课内的阅读文本价值更重视阅读策略的学习,课外阅读则更为侧重课内阅读策略的迁移与运用。所以在课外阅读指导中,不需要像课内阅读教学那样对教学方法策略细分缕析,而应该更多地进行迁移运用课内所学习过的阅读策略。 (2)重视课外阅读的个性化策略。 课外阅读整本书的策略与课内阅读的策略相比较,有其不同之处。 小学教材中课内阅读文本相对较为短小,大多数是单篇或是片段式,采用精读、细读较为普遍;课外整本书阅读,文本相对较长,阅读时更多时候是采用速读、浏览的策略;整本书的信息量大,对学生阅读时逻辑思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更多地运用多视角读解、推导信息等阅读策略。此外,由于课外阅读学生是自己在课外完成,在阅读策略中的元认知部分也和课内阅读有一定的差异。例如,自我调整阅读计划的策略,自我调节阅读方法、检查及评价阅读效果的策略等。整本书阅读策略的独特性还包括如何阅读封面、封底、目标、简介等内容,如何在阅读之前整体性地了解整本书整体概貌,有助于正式进入阅读时能更有针对性、高效阅读。 (三)学生阅读之后的课外阅读鉴赏课 1 课外阅读鉴赏课的教学目标 课外阅读鉴赏课其实也是一种方法指导,之所以要将它从课外阅读指导课区别出来,主要原因是它与课外阅读指导课处于不同的学生阅读阶段,指导学生阅读的目标也不一样。 (1)关注阅读的“语文”目标,提高阅读的品味。 学生课外阅读有这样一个现象(其实成人阅读也是如此):阅读了很多读物,但是阅读的品味总提不高,还是停留在看一些低端的、甚至是漫画式的读物,对于教师推荐的经典读物总是不感兴趣,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仅仅满足于读懂文本,而没有好好体会文本,品味文本,从而提高自身的阅读品味。 课外阅读鉴赏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在指导课“读懂”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精妙。课外阅读方法指导课侧重于指导学生“读懂”内容,“读懂”形式,鉴赏课重在“品鉴”内容和形式的妙处。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止步于读懂,否则学生就品味不到作品的精妙,长期以往不利于学生阅读品味的养成。 有一种观点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存在审美鉴赏,读懂了就行了。这其实是对鉴赏的误解。不同阅读阶段的学生,鉴赏有着不同的目标任务。例如,低年段学生更多侧重于对故事情节内容的赏析、对韵文节奏的赏析,高年段逐渐过渡到对语言形式、作品意境等方面的感知、品鉴。每个阶段鉴赏的角度、目标不同。 (2)继续激发学生对“语文”式阅读的兴趣。 这个阶段的兴趣培养不同于前几个阶段的阅读兴趣的培养。这个阶段的阅读兴趣是基于对文本的内在价值,特别是内在的“语文”价值赏析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阅读需求。从兴趣的心理分析,审美鉴赏阶段是学生阅读的一种内在心理需求,是一种自内向外的需求,当学生逐渐形成对阅读内在心理需求的时候,阅读兴趣就比较稳定了。我们可以发现,“阅读兴趣培养”这个阶段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 2 课外阅读鉴赏课的教学策略 学生阅读之前精彩片段的推荐和这个阶段阅读之后精彩片段的赏析,在教学指导的目标和策略都是不一样的。推荐课的片段推荐重在激趣;赏析课的片段推荐重在赏析、品鉴。 (1)不同学段学生鉴赏的内容是不同的。 小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处于起步阶段,每个学段课外阅读鉴赏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差异。低段生,可以进行情节复述,体会故事内容、感知人物形象、感受语言韵律特点等;中段生慢慢过渡到对作品情节、人物的赏析;高段生则可以开始初步赏析整本书的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 (2)鉴赏课要体现课外阅读的特点。 课外阅读鉴赏和课内阅读鉴赏上有其不同之处。课内阅读赏析教学点都有较为明确的编写者意图,不需要教师对文本作太多的梳理。但是,课外阅读赏析的教学点,需要教师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学生阅读的能力特点,精心选择赏析的教学内容。这对于教师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要熟悉文本,细读文本,然后选择出合适的鉴赏片段。 在赏析的方法上,课外阅读鉴赏要将课内阅读教学的赏析方法,进行有效的迁移运用。同时,也要顾及到整本书的特点,在信息的前后关联性上,跨度更大了;在鉴赏图式的建构与唤醒上,思辨性更强了。 (3)鉴赏的教学形式可以多样化 课内阅读由于受到教学课时、场地等方面的限制,在鉴赏的形式上较为单调,相比较课内的阅读鉴赏,课外阅读指导的鉴赏方式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可以用课内常用的鉴赏方式,例如朗读法、分析法等,也可以用课内教学较少用到的课本剧等需要学生课外准备、合作完成的形式鉴赏。 (四)学生阅读之后的课外阅读分享课 这一课型应该是发生在学生阅读完作品之后,完成了鉴赏指导。在这个基础上,开展的阅读汇报、分享、展示、讨论和交流活动。 1 课外阅读分享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分享阅读心得、阅读感受,体现个性化阅读。 学生阅读完之后的阅读分享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阅读状况,发现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深入阅读指导;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分享活动,也可以获得阅读之后的效能感,分享阅读之后独特价值体验;同时,这种分享交流,对于同龄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相互学习和借鉴的方式与机会。 (2)进一步培养阅读的兴趣。 这个阶段由于在分享过程中阅读效能感的获得,个性化阅读成果的交流分享,学生会产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激发阅读动机,也有助于培养其阅读的自信。 2 分享课的教学策略 (1)分享课的形式可以多样、灵活,以活动课为主。 课外阅读的分享可以活动课为主,在课堂的形式上可以比课内教学更为灵活。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述阅读的感受体验;朗诵精彩的片段;可以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正反双方有理有据进行辩论;也可以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演绎作品;分享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做到多种形式的结合。 分享课在课堂中主要是学生的分享活动,学生要在课前做好各种相关的准备。此外,教师也要定位好在分享课中的角色,一方面,教师是学生分享的对象,教师不要用自己的阅读感受替代学生阅读的感受;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把握好整个分享课的整体方向,做出相应的评价与指导。 (2)分享的内容兼顾形式。 教师对学生交流分享的内容要关注到“语文”的特性,其交流分享不能仅限于故事情节的分享与交流。分享的内容,既要重视阅读文本内容的分析,也要重视阅读文本后对文本形式的分享,从而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指向性上关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外阅读的语文价值。 基于学生阅读阶段的课外阅读课型指导,课型的区分本身并不是目的,并不是要对课外阅读指导复杂化,而是要让课外阅读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分阶段指导,是我们课型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在这样一个思路与理念之下,我们在熟悉了各类课型的目标与特点之后,对相关的课型可以进行有效整合。只是,即使已经进行了整合的综合性课外阅读指导课,我们也要明确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哪个阅读阶段的指导。只有这样,课外阅读的指导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卜玉华:《课型研究: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人民教育》51页,2016年21期; 2 丁晓良:《中学语文阅读策略与教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声 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