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船舶博物馆(23)

 苏家酒窖 2021-03-06
更多精彩等你发现!
船舶博物馆(23)

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编已经基本梳理完了中国古代船舶的发展脉络,巅峰时期的中国古代船舶结构复杂、功能各异,发展出成熟的体系。

如以航行区域划分,可分为河船、海船,以运输对象划分,可分为客船、货船,以用途划分,可分为战船与漕船,此外某些船舶不再满足于“水上运输工具”这一基本功能,另有其他妙用,如游船画舫、皇家龙舟……面对种类繁多的船舶,不知哪一类是读者的心头好呢?正如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四大发明、四大古都,在船舶领域,自然也有“四大古船”,他们分别是沙船、福船、广船、鸟船。这四大古船有何妙处?且看本期文章的详细介绍。

蓬船

中国水域辽阔,船舶制造业历史悠久。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各地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迥异,因此在总体上形成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船舶:平底船与尖底船。北方内河及沿海多浅滩积沙,平底船于此平稳航行。尖底船则活跃于于南方海域,主要在浙江、福建、广东一带,这些地区沿海沿岸少沙,海阔、水深、浪急、多岛礁。平底船主要以沙船为代表,而尖底船则主要包括福船、广船、浙船,以福船为典型。

沙船

沙船因走北洋浅水航线,善于行沙涉浅而得名。沙船的设计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船舶中就已有展现,其正式成型是在唐宋时期,是当时我国北方海区航行的主要海船。宋代其名为“防沙平底船”,在元代称“平底船”,明代才通称“沙船”。明嘉靖年间成书的《筹海图编》是最早出现“沙船”图和文字的文献。

 沙船模型

沙船是中国平底海船的典型,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海船船型,在我国航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出没于近海领域的平底海船,沙船结构独特。

第一,船型特殊。沙船方头方尾,俗称“方艄”。平底的设计使得沙船不怕浅水搁浅。

第二,近海航行方面性能优越。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述了沙船这一突出优点:“沙船能调戗使斗风”。逆风行船时,帆除获推进力之外,还附带产生使船横向漂移的力。而沙船上多桅多帆,可以逆风斜行,轮流换向,走“之”形路线。沙船上还有“太平篮”,当风浪大时,从船上适当位置放下竹篮,悬于水中,竹篮里面放大石头,使船减少摇摆,这是古人智慧。

因为沙船吃水较浅,其抗横漂的能力是有限的,于是人们又发明了披水板。沙船中部两侧各设有一披水板,又称腰舵,使用时将下风的一边插入水中,以阻止沙船横向漂流,造船专家王公衡认为“防止横漂的披水板是中国首创”。

沙船模型

第三,载重量大。一般记载说沙船载重量是四千石到六千石(约合五百吨到八百吨),也有说沙船载重量是二千石到三千石(约合二百五十吨到四百吨)。元明海运最盛时期年运量达三百五十万石以上。



沙船在海域及内河均能行驶,主要航行区域为北方海域以及长江、内河,也能航行至福建、广东及东南亚等地区,在水浅沙滩多的水域亦容易通过,常用作官船、军船、漕船、盐船等。郑和下西洋期间,郑和船队中的宝船就有沙船船型。当然沙船也有其缺点:一是由于船头为平板,受水面积大,导致航行速度较慢;二是破浪能力差,这在远洋海航时是一个很大的弱点。

据记载,清代道光年间沙船数量有10000余艘,仅上海一地就有沙船5000余艘。远洋航线沙船也很活跃。早在宋代以前公元10世纪初,就有中国沙船到爪哇的记载。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有沙船类型的壁画。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周世德调查,在主要尺度比值方面,古代沙船与现代沙船很相近。20世纪60年代在太湖水域仍有七桅沙船,沙船可谓经历千余年而长盛不衰。

沙船模型
福船

福船,顾名思义,是福建、浙江沿海一带尖底海船的统称,大多数使用水密隔舱,且结构坚固,容量大、善于装载,稳性好抗风力强,吃水深擅长远洋。因为性能优良,福船成为远洋贸易的典型船型,也是战船系列的优秀代表。

福建、浙江地区多丘陵,路上交通发展缓慢,而水网密集。所以其与外界的联系多仰赖水运,尤其是海上航运。福建造船业历史悠久,春秋时吴王夫差曾在闽江口设立造船场。三国时吴国曾在今福州置建安典船校尉,将犯人送到造船厂进行“劳动改造”。唐宋时期,福建对外交流扩大。宋时的福州、兴化、泉州、漳州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当时朝廷向外国遣使时常到福建雇募客舟,因其“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

福建水系图

从唐宋至明清,福船船型不断发展变化,最突出表现在船体由宽阔型向瘦窄型转变,由平稳体大型向轻便快捷型发展。

唐宋时期福建船只主要船种多为泉州所造,称为“泉舶”。福船的形态特点在唐宋间已经形成,《宋会要辑稿》中载:“福建广南海道深阔……造尖底海船六只,每面阔三丈,底阔三尺,约载二千料。”至明代,“福船”名称才正式在史籍中出现,且形态结构已十分固定。《明史·卷九十二》记载:福船耐风涛,且御火。大福船能容百人,底尖上阔,首昂尾高,柁楼三重,帆桅二,傍护以板,上设木女墙及炮床。



唐宋元时期为海外贸易的繁盛时期,造船业有长足发展。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中外交流进入全盛时期,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宋代,由于辽与西夏的阻遏,河西走廊完全隔绝,尤其是南宋偏安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元代市舶贸易的繁荣,促使造船业不断发展。这些时代因素决定了唐宋元时期福船形制的主要特征是大且宽阔。

福船模型

另外,福建海商也是促进福船制造业大力发展和商船大型化的原因之一。福建地形以丘陵为主,人多地少的矛盾极为突出,所以福建居民自古便“以海为生”。唐末,福建海商已开始崭露头角,至宋元时期,更是异军突起,兴盛一时。苏东坡评价“惟福建一路,多以海商为业”,这一时期的福建海商,人数众多,而且经营规模大,令福建海外贸易不断发展壮大。商船大型化,是宋元时期造船业和远洋贸易繁荣的特征之一,促进了福船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福船除了向大型化发展外,船只长宽比例小还在减小,向宽阔型发展。《资治通鉴》载:“(舟舰)大者或长百尺,其广半之。”《萍州可谈》载:“船方如一木斛,非风不能动。



郑和船队中福船模型

但是明清时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明清时期实行了海禁政策,对造船业进行严格限制,从官方到民间,造船业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即使是明代郑和下西洋,造船业的繁荣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关于海禁政策,小编在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时曾提到过,之后的文章中小编还会对海禁政策进行详细介绍。总之,明清时期朝廷担心商船过于大型化,对海疆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着力控制商船型制。

同时,明清的海禁政策迫使福建沿海商民走上走私之路,张燮在《东西洋考》中载:“闽人以海为田,禁海无异断绝其生路。”,“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特别是福建的漳州月港,由于其处于九龙江入海口,海岸曲折,港汊交错,利于船只隐蔽寄泊,所以海商走私十分猖獗。《嘉靖东南平倭通录》载:“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乾隆《海澄县志·卷二十二》载:“月港居民多货番为盗。”《海澄县志·卷七》载:“自正德以后,月港豪民多造巨舶向海外贸易……法不能止。”为了生活,沿海居民不得已开始改造福船,他们需要轻巧灵活的瘦长快捷型福船。



福船模型

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一带不断进行劫掠活动,同时沿海倭患也分外猖獗,这严重破坏了福建海外交通和贸易的正常进行。为了抗击倭寇,朝廷下令福建、浙江建造适合海战的战船。《明史·卷九一·志》载:“五年命浙江、福建造海舟防倭。”

顺治三年(1646年),郑成功海上起兵,为与清廷抗衡,他努力扩充水师,建造战船。而清政府为与其争夺制海权,也大力制造战船。

戚继光抗倭图

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福船终于完成了一次神奇的二次蜕变,成功“减重”,瘦长、快捷型的福船战船逐渐取代大型商船而占据主要地位。福船的发展历程正体现了人类制造工具的规律,根据外部环境和需求改变设计。

总体来讲,福船具备以下性能特点,使它适合作为远洋运输船和战船在海上航行。

第一,福船有龙骨,吃水较深,适航性优良。古书记载福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刃,贵其可以破浪而行也”。

第二,甲板宽大,适合作为战船之用。明朝名将戚继光平定倭寇之患,水师的主力舰船就是福船船系。

第三,福船特有双舵设计。在船尾有正舵和副舵,正舵又分成大小两种,深浅可以分别使用,用于控制航向。双舵设计使福船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操纵性好。



广船

广船产于广东,是广东各地大型木帆船的总称。广船船型与福船相近,上宽下窄,适合作为战船用。明代抗寇时也调用了广东东莞的“乌艚”和新会的“横江”两种广船。

《明史·兵志》对广船的评价是:“广东船,铁栗木为之,视福船尤巨而坚。其利用者二,可发佛郎机,可掷火球。”《武备志》对广船缺点也有客观评价:“广船若坏须用铁力木修理,难于其继。且其制下窄上宽,状若两翼,在里海则稳,在外海则动摇,此广船之利弊也。”

广船模型

广船的特点有三个:

第一,头尖体长,线型瘦。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与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维持。结构坚固,在海上摇摆较快,但不易翻沉,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水密舱壁”技术小编曾经介绍过,这项技术在四大古船中都有所体现,船只航行过程中不怕进水自然减少了许多风险。

第二,广船的帆形如张开的折扇,比船只宽度更宽阔,表明其更适合于远航。我国第一艘驶向欧洲的“耆英号”就是典型的广船。

耆英号水彩画

第三,广船一般采用“多孔舵”,舵叶上的孔为菱形,在帆船遇到急流时,通过舵孔排水。水流通过舵叶小孔时会形成涡流,而菱形的小孔可以把涡流对船舶的阻力减到最小,因此广船船只回转性好,操纵方便、灵活。广式“多孔舵”原理,在17世纪引起了欧洲工程师的惊叹和模仿。



广船用材也特别珍贵。船的主梁、横梁等均采用东南亚珍贵木材,如铁犁木等,在海浪中强度大,不易折断,这在海上航行中至关重要。广船十分耐用,寿命可长达60年之久。《海防纂要》记载:“广船乃铁力木所造,福船不过松杉之类而已,二船在海若相冲击,福船即碎,不能当铁力之坚也。倭夷造船,亦用松杉之类,不敢与广船相冲。”

鸟船

鸟船又称浙船,始于南宋,是明清时期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一种小型快速海船,其特点是船首形似鸟嘴,故得名“鸟船”。据清朝《浙江海运全案》记载,鸟船“头小身肥,船身长直,除设桅、篷(帆)外,两侧有橹二只,有风扬帆,无风摇橹,行驶灵活,而且篷长橹快,船行水上,有如飞鸟”。古代浙江人认为是鸟衔来稻谷种子,才造就了浙江的鱼米之乡,所以把船头做成鸟嘴状,这是自然崇拜的体现。

鸟船模型

据造船史研究者研究,鸟船在郑成功水师船队中比较普遍,是一种快速进攻船型,属于一种桨帆两用船,无风时驶桨,有风时驶帆,适于作沿海航行,不宜作远洋航行。鸟船在民间主要用于海鲜的干鲜产品和盐、米等货物的运输,也兼带客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