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一期伤寒医案讨论会(三)

 金坛区 2021-03-06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图片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青竹医社

 导读 

本次『青竹360°金匮背诵训练营』通过医案讨论了炙甘草汤、桃核承气汤、白虎汤的应用,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结合医案讨论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条文的理解和记忆。
医案一
图片
陈某,女,30岁,市铁路医院外科医生, 5月20日初诊。病史:今年3月初因甲状腺功能亢进住院治疗,控制了“甲亢”,各项检测指标正常,但于4月初开始出现室性期前收缩,越来越频繁,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其他多项检查,排除“甲心病”,也无心肌缺血等现象,服用心得安、心律平等β受体阻滞药,期前收缩更频繁,心悸厉害,非常难受。目前服脉安定维持,但仍然是持续性期前收缩,从未被控制。慕名而来求治于中医药。

刻诊:自诉全身乏力,胸闷心悸不适,眠食二便均可,月经正常。察其体质中等,神色尚可,性情偏激,舌质稍淡苔薄白润,脉细弱而参伍不调未见其他异常之状。

医生认为其心悸乏力,脉细弱而参伍不调,仍是气阴未复不相接续之象,治当益气阴为主,佐以疏通经输促其气阴升降,用生脉散加味。
处方:红参、五味子、生地黄、羌活各15g,丹参、麦冬、黄芪、葛根各30g,苦参20g,炙甘草6g。

5月27日二诊。陈诉服用上方后感到胸前紧闷悸动难受,与服心得安、心律平以后相似的不舒服感觉,乃减量服用(两日1剂)勉强服完3剂,期前收缩频繁加故。评查脉象细弱无力而参伍不调,舌质淡嫩苔白润。

二诊后,认为其期前收缩纯属阴阳气血不足,脉气不相接续所致,当改弦更张,双调气血,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

条文: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分析:

患者乏力、心悸、脉弱提示心气亏虚,心悸、脉细提示心血不足,舌淡既与血虚不濡有关,也与心气血亏虚导致心阳不能振奋有关,综合分析,病机当为心之阴阳气血皆亏,故当选炙甘草汤加减以益气养血,温阳滋阴。

方剂:

炙甘草10g     太子参20g     麦冬20g     桂枝15g    
生地黄15g     红枣15g        生姜15g     酸枣仁各 15g
黄芪30g        丹参18g        阿胶(焊化)15g
浓煎,每日1剂。

6月15日三诊。患者陈诉,服用本方感受到心胸舒适,服第2剂时即停服脉安定等西药,每日1剂,期前收缩逐日减少,服至第6剂即未出现期前收缩,今已服12 剂,一切正常,推其胃脘部有痞满之感,而颜面、下肢并不浮肿,于二诊方中加谷芽30g,白豆蔻10g,嘱其再服4~6剂,巩固疗效,1个月后专门来云,停药观察半个月后又于近日做心电图检查正常。
医案二
图片

胡某,男,33岁。7月15日初诊。病史:自诉2年前突发尿频尿意,西医诊为“尿路感染”,用抗生素注射而缓解。此后反复发作数次,均以抗生素加中药而好转,似未根治,常有轻度腰胀痛及小腹不适感。10天前再度复发,往市某医院诊治,尿常规、尿培养及B超检查均正常,并排除前列腺炎症。膀胱镜提示:膀胱三角区炎,曾用抗生素和中药石韦散、知柏地黄丸和金钱草等,效果不明显,前来求治。

刻诊:小腹连及尿道有急胀烧灼之感,颇为痛苦。小便频急,尿色清,大便干结难解,口苦口干,但身无寒热。察其形体偏瘦,面色痿黄,痛苦病容,舌上有瘀点,苔薄黄而干,脉沉细。

条文:

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分析:

患者尿频急作痛,并有明显灼热感,初看极易以膀胱湿热辨治,故前医多投清热利湿之剂;或也有医者以其形瘦面痿,苔干脉沉为要辨为肾阴亏虚兼夹湿热,均不离湿热二字。但该患者虽有小便频急但尿色清白,若是膀胱湿热岂有尿不黄赤者,加之舌上瘀点,进一步证明有病久入络,血脉瘀滞之理。瘀久则化热,瘀热积于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腹连及尿道急结烧灼等症状。其膀胱蓄血瘀滞方为其主要矛盾,膀胱之热也因瘀郁日久所化,热伏于血分(阴分)。无发狂、谵语等症,自属蓄血轻证。腑以通为用,以通下逐瘀法治之,用桃核承气汤加减。

方剂:

桃仁 15g    大黄6g     桂枝12g    芒硝10g(冲服)
丹皮 15g    车前子5g  枳壳15g    生甘草6g    
赤芍15g
每日1剂,服3剂。

7月19日二诊,自诉大便通畅,每日泻下3~4次,自觉舒畅,下腹及尿道胀、烧灼,尿频急及胀痛均已消失。尚有疲乏之感,舌干少津,瘀点色淡,脉沉弱,是瘀热去而气阴有亏。惟恐余邪残留,上方再服2剂。以知柏地黄丸善后。随访至半年后,未见复发。
医案三
图片
刘某,女,74岁,本市成勘院家属, 6月2日初诊。病史:患者农村妇女,素体坚健,虽年过古稀,尚能操持家务。2周前夜半突然发生腹痛,就近去省医院急诊,当时医生初步诊断为“胰腺炎”“胆道感染”,用阿托品、庆大霉素并服中药治疗。次晚又痛,连续两次去原医院就诊,仍用上述药物治疗。此后连续注射庆大霉素十余日,腹痛有所缓解。但未尽除,时轻时重,突于本日午后4时许,恶寒发热,自测体温高达39.6,自服常备之“解热止痛片”1次,汗出,体温下降。不到一时,体温复升39.2。

刻诊:高热不下,卧床倦怠,神情清楚,自诉头眩晕,一身不适,口不欲饮,不思饮食,腹中隐痛,轻微作胀,查其度部柔软,并无板实、压痛之感,未曾呕吐,舌质鲜红,光剥无苔,而脉滑数。

初诊医生拟银翘散、四逆散原方合用,嘱其急配淡煎,夜二日三与服,次日午后8时前往复诊,热势更高,体温40℃, 汗出,且午后有寒热往来之状,微渴,心烦躁, 3日未解大便,舌质鲜红,光亮无苔、脉洪数,腹中隐痛如前状。

分析:

病人脉滑数为里热盛,其舌象是津液已伤之典型征。误投解表之剂,更伤津液,故热势更甚,大有阳明气分之热将入腑内结之势,其往来寒热表明邪气初犯少阳。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虽已是阳明热盛,但无谵语及满、坚,所以热未实,以白虎汤打底清阳明热盛。

方剂:

石膏 45g     知母12g      粳米12g     甘草6g
柴胡18g      板蓝根24g  北沙参30g  枳实9g
2剂急煎,每3小时服药一大杯,日夜服,每4小时测体温1次。

次日午后8点30分前往三诊,已服完2剂,得知昨晚午夜2时开始退热,今晨热尽,体温36.5℃,全天没有回升,大便已解,腹中不痛,知饥欲食,舌上生一层薄白苔,舌质正常,并云退热时微微汗出,观其脉静身凉,精神气爽,以竹叶石膏汤加谷芽去半夏,生津养胃,作善后调理,3日后病人已痊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