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多巴胺是解开精神病患者代谢障碍之谜的关键 很多双相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都会有体重迅速增加的情况出现。 一部分可能还会发展为前驱糖尿病和高胰岛素血症,这是什么原因呢? 最近发表于《转化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终于破解了这个谜。 科学家们表明,抗精神病药物不仅会阻断大脑中的多巴胺信号传导,还会阻断胰腺中的多巴胺信号,从而导致血糖调节激素的产生失控,最终导致肥胖和糖尿病。 使用抗精神病药物阻断抑制性多巴胺受体会导致恶性循环——刹车失灵,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释放得不到控制,人体迅速脱敏,进一步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症,最终导致肥胖和糖尿病。 皮特精神病学博士后、首席作者Despoina Aslanoglou博士说到:“当你发现非常重要的事情时,你必须确保找到适合它的应用程序,并改善人们的生活。 该研究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配制靶向多巴胺信号的药物。这可能是精神病学和新陈代谢疗法的新途径。” 来源:大话精神 02 惊恐发作不用怕,教你几招对付它 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 P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很多人都称它是现代的文明病。 惊恐发作时,TA会突如其来、没有明确原因或预兆地出现剧烈地恐惧感。它比绝大所数人体验到的“虚脱”感觉更加强烈。 而惊恐发作时躯体症状的表现常包括心悸、胸闷发热、呼吸痛苦、喉咙异物感、身体部位发麻,并有濒死感。 许多人不知道,以为是心脏出了问题。 或是很多时候医师会以“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紊乱”来告诉患者,很多患者却不知道这疾病是属于精神科的范围。 要应付惊恐发作,除了药物以外,自己的自我暗示(自我对话)也是很重要,下列是一般推荐的基本原则:
来源:北京心舍 03 “夜猫子”工作表现不佳的可能性是“早鸟”的两倍 《职业与环境医学》(Occupational & Environmental Medicine)期刊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 “夜猫子”工作表现不佳的可能性是“早鸟”的两倍,因残障提前退休的风险也更高。 研究人员建议,当前的延长工作年限、推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等举措,应当将人的作息类型(chronotype)纳入考虑。 “早鸟型”作息类型的人,在早上工作状态较好,而“夜猫子”作息类型的人,在傍晚时候工作状态更好。 作息类型很大程度上由基因决定,但是一些环境因素,比如日照时间、工作流程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等都可能对作息类型产生影响。 由于入睡时间太晚,“夜猫子”在工作日通常无法获得大于7小时的充足睡眠,导致他们在休息日报复性地补觉——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时差”(social jet lag)。 研究人员称,这种错位会导致健康问题,而长期的睡眠不足则会使身体状况和认知能力变差,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更重要的是,夜猫型的人要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的睡眠,并让工作时间与自己的作息类型相匹配”,研究人员最后补充到。 来源:科研圈 04 让自己接更多电话 ,可以帮助自己克服电话焦虑 “可以见面,但千万别给我打电话,我害怕。”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电话响了,有什么事吗?”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拖延、装聋……你也有电话焦虑吗? 电话焦虑症指的是一种对电话交谈的恐惧和抗拒,不管是拨打还是接听,对电话焦虑的TA们来说都有巨大的压力。 一些主要症状包括: 由于焦虑加剧而导致延迟或避免打电话; 在通话过程中都感到非常紧张或焦虑,担心对方要说什么,而自己却接不上去; 通话严重时会有恶心、心律加快、呼吸急促、头晕和肌肉紧张的情况出现。 电话焦虑在社交焦虑患者中很常见。 不过,因为焦虑而不接电话,可能会更焦虑,因为事情不会因为拖延而消失。而且,越拖延焦虑感就越严重。 让自己接更多电话,可以帮助自己克服电话焦虑。 因为电话焦虑症可能与缺乏经验有关,练习得越多,焦虑和自信就越少。 比如,列出有可能给你打电话的人,并一个一个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因为TA打来的电话而焦虑。 05 膳食补充剂真的有用吗?可能只是心理安慰! 膳食补充剂中的多种维生素(MVs)和多种矿物质(MMs)被总称为MVMs. 虽然MVMs补充剂对于一些因疾病而处于高风险的人群来说是有必要的,但非处方的MVMs的消费并没有产生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其广泛的健康益处。 近日,发表在BMJ Open杂志的一项研究同样证明: 虽然MVMs使用者自我报告的整体健康状况更好,但这可能是因为个人对多种维生素的使用会带来更好的健康结果的积极期望。 或者是一种自我选择偏差,即MVMs使用者内在地对其健康持有更积极的看法。 另外,在所有种族、性别和教育,以及家庭收入低于300% 联邦贫困水平(FPL)的个体中,MVMs的使用与更好的自我报告的整体健康相关。 在家庭收入超过300% FPL的个体中,MVMs的使用与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之间缺乏关联,这可能与样本量有关,应在后续研究中进行重复。
来源:生物谷 06 虚假真理效应告诉你:谣言听多了就是真的 身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假信息满天飞,甄别谣言等虚假错误的新闻变得尤为重要。 然而,以往研究发现: 人们在判断信息真假时,相比于一次听到对某件事的陈述,当我们两次听到对这件事的相同陈述时,就有可能会认为这是真的,进而选择相信它,这种现象称之为虚假真理效应(illusory truth effect)。 为什么“重复”增加了信息的真实性呢? 一种观点认为,“重复”增加了人们对信息的熟悉度,而熟悉信息更易判断为真。 另一种观点认为,“重复”使信息处理更加流畅,而流畅性被认为是表达真理的信号。 此外,最近研究表明,“重复”会增加信息概念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概念的连接强度,即提高了概念内聚性,从而让人觉得信息更真实。 那么,熟悉性,流畅性与概念内聚性又为什么会成为“真理”的信号呢? 一种可能是,人们通过内隐学习或统计学习,意识到熟悉、流畅、内聚性更高的信息更可能是真的。 而另一种可能是,人们在元认知能力发展后,通过有意识的反思,根据经验判断真假。 为了检验这两种观点,Lisa等 (2020) 通过考察了5岁和10岁的孩子是把“重复”作为判断真假的线索来探究虚假真理效应的发展过程来回答这一问题。 研究表明: 虚假真理效应是一种自发习得的普遍效应,“重复”和“真理”之间的联系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学会。 儿童通过与周围世界的互动,内隐地学习“重复”和“真理”之间的关系,把重复作为寻求真实性的信号。 同时这项研究也验证了,先前的知识并不能保护我们免受虚幻真相效应的影响。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虚假真理效应的存在,但在了解了这一效应之后,我们更应该告诫自己谨慎对待在网络上接收到的种种信息, 使用更加可靠的线索,例如信息来源等来判断真假,而不仅仅因为看得多了就认为它是真的。 来源:环球心理资讯 ![]() 关于泊恩 泊恩心理PsyBene是以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以及循证心理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为基础的临床精神心理专科门诊,以严谨的态度、科学的临床证据、高度负责的精神为根本,致力于为每一个来访者提供“科学循证”的心理卫生服务。 泊恩心理竭力帮助更多人正确认识精神心理问题,纠正对精神心理问题人群所抱有的偏见,了解精神卫生常识并预防心理问题。 如果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或困扰,可直接通过下方二维码与我们联系,泊恩心理全力为您服务。 〓 泊恩声明 〓 深圳泊恩临床心理专科门诊部对于该文章拥有著作权及其他相关权利,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改编、转载,该文章由北京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担任法律顾问。 医疗建议仅供参考,如有需要请咨询专业人士或前往医疗机构。对这篇文章有任何的疑问或者建议,欢迎通过公众号联系在线客服提交反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