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乾州蕞娃:由敬字炉想到的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03-07

【前言】敬字炉所代表的是民众对于文化的崇敬,是社会文化信仰的体现。看到敬字炉,联想到现在这个物欲横流、斯文扫地的社会,想到自己的“满肚子不合时宜”,不由的悲喜交加。悲的是,形势比人强,喜的是我辈文人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个精神寄托之物,祭奠曾经的斯文。


由敬字炉想到的

乾州蕞娃

净手、焚香、烧水,打开电脑,当袅袅的檀香在室内飘散开来的时候,水也烧开了,沏好茶。随着沸水的浇入,茶叶在杯中起起伏伏、上下翻腾,仿佛一位舞者,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在茶叶和沸水的这段生死相依、抵死缠绵中,不知道是沸水的满腔热情成就了茶叶的翩翩起舞,还是茶叶的满腹幽香让沸水余味深长?

喝一杯绿茶,让心神慢慢地归于宁静,忘却了临街窗外传来的小贩叫卖声。开始端坐在电脑桌前,敲击键盘,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仿佛是冥冥之间有某种力量在召唤着我,让我不得不这样去做。

当然,能够有这样的一份闲暇,必须感谢妻子多年来对于自己的支持,没有她的无私奉献,我可能会忙于家庭琐事,陷入柴米油盐之中而无法脱身,是妻子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使得我有机会安静地坐在这里。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给她说一声谢谢,仿佛这一切都是她应该做的。其实嘴上不说,在心里我还是非常感激她的。这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很多人的通病。我们对于自己身边的人总是寄以太多的期望,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考虑他们的感受。

当然,我今天所要说的是另外一件事,跟文化有关,是一件文物——敬字炉。这是一个对于很多中青年来说都已经非常陌生的物件,包括一些自封什么这家那家的文化人。

对于敬字炉,我是知道一些的,但是一直没有见到相关的实物。今年终于在咸阳的许海涛老师的朋友圈发现了敬字炉的碑石,碑石保存的很好,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大多数文字。看到这个碑石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庆幸、激动,在现在这样一个斯文扫地、文化廉价贩卖的今天,我还能见到这样的东西,还能找到精神的寄托,还能找到曾经的对文化崇拜的代表,这怎不能让我激动、庆幸?但如果写文章要用,还是有些不便,毕竟有个别字并不是十分清晰,于是我托许老师帮我找到原碑石重新拍照,最好能看清楚每一个文字的那种。

许老师几经周折,为我找来了原碑石的图片(这是工人精心拍摄的照片,认真的工人从不同角度拍摄了近十幅照片,每幅照片的大小都在4M左右,可见其拍摄手机的像素之高,最起码比我的高,在此向拍摄照片的师傅说声谢谢),碑石上的文字清晰可辨。不仅如此,他还为我找寻到了更多的资料。有一方“焚化字纸”的碑石,还一幅刻有“敬惜字纸”的拓片,一幅包含这幅拓片的书画作品(草书),草书的内容大致辨认了一下,应该是“残拓一帧泛缁光,先贤遗训尽文章。后人不惜字与币,金妆玉缕失洪荒。劝君莫谩字和纸,修文立身可知常。”在诗句后还有一段文字“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之功莫大焉,过亦莫大焉,故当敬惜之。”可惜的是,落款署名我没有辨认出来。

许老师是一个跑家,他常年奔走于乡村,收购文物,但是我更喜欢称他为“救(文化遗存)与风尘(风雨沉沦之中)”的功德之人,他也是一位作家,著有《跑家》和《残缺的成全》两部著作,我更愿意把这两部小说称之为“救风尘者”的赞歌。

下边这段文字来源于网络:是我的大学同学(陕西教育学院中文系九八级专科二班)付红兵先生提供的。敬字塔炉,也称惜字塔炉,是古代封建儒家思想理论下,读书人敬惜字纸文章,将废旧的纸稿书籍笔记焚烧的专用设施,一方面出于环境卫生考虑,另一个原因是,有些手抄本书稿或契约文件、秘籍禁本,不宜在世间流传,朝廷下令统一销毁,以示对天地自然、孔孟先师的敬畏。

敬字炉几乎每个姓氏村庄都会设立,根据村庄民众筹捐的财力情况,分有很多种款式,一般三层五层不等,六棱六面为主,材料可有石雕和砖砌,工程艺术方面,更是各尽匠心,由基座、炉口、炉腔、烟孔、炉盖及葫芦型压顶等组成,雕刻有龙凤、鳌鲤、麒麟、蟾蜍等寓意良好的形象。

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敬字炉和我们现在在寺庙所看到的焚纸炉不同,虽然看起来十分相像,但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当我们温习这段文字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在这个全民丧失信仰,一切向钱看的的社会,在这个斯文扫地、物欲横流的社会,对于知识、对于文化创造的无视,让我们感到更多的辛酸和无奈。当我第一次发表付费文章的时候(主要是为了防止无良网站恶意转载、盗用),有人竟然对此颇有微词,在他们认为我能看你的文章就是对你的恩赐了,你还想我收费。对于这样的读者,我选择毫不留情的拉黑。不为别的,只因为他根本就不懂文化创作人的痛。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本就没有觉得原创文化是神圣的。

当然对于那些恶意贬低文化,糟践文化,世间事物无论美丑都会被命之以“文化”(涂鸦文化、厕所文化),还有哪些丑得爹妈都不认识的“丑书”,那些号称用身体写作的作家等等,那些抄袭别人的文档,竟然连别人姓名都原番不动搬过来的文痞,或者那些在高中毕业前后将书籍随意撕扯、从高空中抛下,作“雪花满天飞舞的人,其实根本就不该称之为文化人,那些人只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有辱斯文”。丧失了文化信仰,这一切也许是这个社会最大的悲哀。

在写文章之前,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是一道高考历史试题,觉得很有趣,顺便摘抄与此:2005年发行的纪念币以台湾敬字亭(焚纸炉)为主体图案,亭上刻有“鸟喙笔锋光射斗,龙潭墨浪锦成文”、“文章炳于霄汉,笔墨化为云烟”、“过化存神”等文字,这说明了什么?A.体现了儒家重视教育的思想;B.体现了古代先民环保的思想C.体现了台湾人民迷信的思想D.体现了古人敬重文化的思想。参考答案是D选项。这又让我在漆黑的世界中仿佛看到了一线光亮。

【后记因为昨天(2020年6月18日)审稿时不细心,多处出现错误,尤其题目中的错别字无法修改,所以只能删除重新发布,特此说明。记下这段文字,就是为了警醒自己,做事一定要认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