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3,4)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3-07

解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刘晓林

原文:

不尚贤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

字意双解: 

整个社会不(过分)推崇贤达,才会使人们至少做到减少对功名利禄的追逐;不(过分)看中稀有之物,才会使人们至少做到减少对他物的占有(欲望);不把激发人们非分想法的(事物)显示出来,人们心性自然平静。所以圣贤治理社会要削弱人们的妄念,使人们丰衣足食;淡化其独立的思想,增强人们的体魄。如果能够使得绝大多数的人们长期处于平和无争,即使有异于整个社会发展的人也不会轻易“搅局”了!能够做到符合自然规律的举措,社会自然会平稳无碍。

旁注:

许多的翻译者没有将原文的细微之处表达出来,于是给赏读的人造成了许多误解。自然老子也是人,不可能全然古今通融,我们也不排除他存在“轻民重贤”的正常想法。但就其总体的思想来说,我更倾向本章他是在向人们阐述“度”与“物质与精神”及“集体与个体”的问题。

具体讲:恰如其分方为到位,否则过犹不及或火候不到。“实其腹”与“虚其心”、“强其骨”与“弱其志”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人们吃穿不愁,他的想法会多吗?任何社会也不可能彻底的“统一思想与行为”,集体完成一件事情一般来说要比个体麻烦的多。但优秀的社会或集体应该符合其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这样想不治理好都难。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章

刘晓林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其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字意双解:

“道”不存而存地被宇间万物所用,或许它永不枯竭;其幽深难测,如大千世界的宗源。挫压锋芒,析解批纷,融合光华,伴同纤尘。浑博的如存而未存,我不知道“道”从何而生,理应生于天帝之前。

旁注:

“道”被许许多多的诠释者认为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我部分同意。因为,我觉得这只是“道”的一部分。“道”是否也融入了人类自身认识与宇宙间的“合一”呢?“道”是否也指人类自身在认识上与客观(宇宙间的自然规律)的无限趋近呢?全面的道包括客观、主观及主客的最大限度的“渗透”。

在开篇第一章我的“解”中,我已经指出:老子极高明之处于相当的程度上表现在:其始终承认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无论你我智慧再高始终有不解存在。于是老子在本章的论述中使用了“或”、“似”、“若”、“象”等发自内心的“不确定”之词。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