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29,30)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3-07

解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刘晓林 

原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字意双解:

想要获取天下却又要违背“道”,我看他是不可能够实现的。天下万物都是神圣的,不能违背他们“天性”,不能一味的强加于他们。这样(勉强而行)做的人一定以失败而告终,失去对“万物”的领导。所以得道的人按照“道”来行事,没有失败也没有失去。万物(包括人)“天性”不一,有的开拓、有的跟风、有的谨慎、有的冒失、有的坚强、有的赢弱、有的平稳、有的激进。所以,说想得道的人一定要去除那种极端、奢侈的、过度的行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掌控具有不同“天性”的万物。)

旁注:

一个人不去做什么事情就会无所失吗?未必。因为你在相对静止的时候其他事物却在相对运动着,你不变化如果其他事物发生了变化,你的“不为”还有什么意义呢?圣人的无为并非是不为,他们是没有违背“道”的行为。

做事情要顺着与此事情相关的人才是,顺着的根本是调动起人们内在的原动力。否则,合力就会大减。在这一点来看,顺并非是表面上对某种事物的“顺从”而是根本上对其“天性”中的积极成分的顺从。战役的成败要知己知彼,事情想做好无不如此!但完全做到实在是难啊!

解老子《道德经》第三十章

刘晓林

原文: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字意双解:

以“道”来成就自我的人,不以兵力的强大而统领天下,(他知道)事有因果。战争所到的地方,荒凉不堪,大战过后,一定会出现荒年。事情要以结局圆满为上,(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一定非要以强示人了。目的达到了却没有自满意得、没有通过一味讨伐、没有不可一世;好的结局应该是水到渠成,好的结局一定不能违背规律而一味强求。事物发展过快势必加速走向衰朽,这说明它不符合“道”啊!不符合“道”的,死亡就会提前。

旁注:

“以道佐人主者”若译为“依照“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也可以讲得通,但通篇来看有些牵强。有些事情非使用武力不可,有些事情则可以通过和平解决。做事情以圆满解决为目的,如果事情完成了却遗留下无穷的隐患,甚至在为完成事情的过程中费了许多不必要的“力”,这又何苦呢?

条条大路通罗马不错,但选择一条既快捷又安全的路是你我所需要的。经济学上讲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统筹方法……这些都是要全盘考虑的。对于“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有不少人翻译为事物强大就会衰退,这是不符合“道”啊 !如此,实在是自相矛盾!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