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连载】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之袭常第五十二

 鹿文康金 2016-06-11
道德经 深度解析《老子不读》
编辑:中华道教

袭常

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为袭常。



投稿、交流请加道长微信号:lz131919


今译
天下万物都有其初始本源,这个初始本源为天下万物生存发展所依归之母体。既然知道了天下万物生存发展所依归的本源母体,也就可以通过这个本源母体来认识其所生成之子体的万物了。反过来看,通过对子体之了解,又可以促使子体认知母体并回向持守母体,这样终生都不会有什么危险。

堵塞私欲获取的通道,关闭纵欲发生的大门,终身悠然自得无劳无忧。反之,开放私利获取的通道,为其纵情肆欲提供条件,那么其终生都不得脱离物欲的深渊而得救。

能有敏锐觉察能力而观察细致入微的,是内在明澈的表现;能持守柔弱而灵动地因应而行的,是真正的强者。能够用自己的智慧之光照射外物,又反照自身使得自身更明澈,则可以有效避免各种祸患而自保。此行为方式是修行者之行为常态。

解析
 敞开欲念获取的口子,纷乱繁杂的事物就会涌进来侵占人之内心,就像灰尘一样蒙蔽包裹澄明本心,就会杂念丛生邪祟滋长,灵性振动失谐,为非作歹随之而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这个打开的口子,色、声、香、味、触、法六识之尘就会侵入进来,积累形成侵蚀澄明内心的贪、嗔、痴、慢、疑等各种心灵毒素,蒙蔽内心对真相的映照产生诸如见、思、尘沙、无明等迷惑。将六根这些口子关闭,使内心不受六尘濡染影响而产生知见识见之尘,进而避免尘积而生毒,就能够保持澄明内心。那么当需要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够就事论事地了解事情产生之本质原因,然后观察与该事有关的人、事、时、地、物之间互动关系,再依道之本质秉承“不”之原则去处理,结局必然会达成与道和谐共振的圆满结果。若遇事来临时,只凭自己的感觉、记忆、印象及价值观等濡染过的内心映照所得的畸形映像来决定行为,而不能就事论事采取客观态度去行为,则做事必然终生受挫,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内心清静能观察入微,仔细观察事物之现况,再反向推演事物之本源,就能了解一切事理之本来面貌,如有违背正道常理之处,自然能予以改进或防范,自己就不会做错事情,也不会遭受恶果。

本章是继四十七章后再次论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既论述了从宏观到微观之认识次第,也论述了从微观到宏观之认识次第。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也可以说是“德”,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德,也就是无与有、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

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总体全息之“无”和平衡调节之“有”的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同时,本章是老子之微观认识论,即透过微观直接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就是母与子的关系,知子守母,强调了本质对现象的认识指导作用。当代科学特别是生物学、量子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就是欲透过微观来认识世界。但这是一种机械的思维模式,其成果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亦有有害的一面。


作者:李怀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华道教 微信平台首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