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45,46)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3-07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刘晓林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字意双解:

最圆满的好似残缺一样,它的作用却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好似空空如也一样,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最直的好似存在弯曲,最机巧的好似最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静能制动,寒能克暑。身心清静才能治理天下。

旁注:

圆满、充盈、直曲、巧拙、辩讷等在不同的人看来自然是不同的。世间万物是存在差异的,也许在你我眼中的圣人对他人而言毫无意义。反之,同样。事物的属性由判断的标准而定,而判断的标准则由“发出者”而定。所以某物的属性(优劣)在谁的口中说出很重要,切莫因不辨而盲从。

其实,世间有绝对的圆满吗?有绝对的充盈吗?……这一切无非是人类自身在主观认识上阶段性的自我满足而已!静能制动,动能制静吗?寒能克暑,暑能克寒吗?当过了“临界点”时,前后两者是可以互通的!

解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字意双解:

(如果我们能发现、掌握、运用)宇宙中的“道”,就可以把战马退还到田间以做农用。(如果我们不能发现、掌握、运用)宇宙中的“道”,那么连怀胎的母马也要被送上战场(以致在荒郊外降产马驹。)。世间最大的灾祸因不知足而起,最大的罪过是贪得的无止境。所以说(经过不知足后再到知不足的)知足,此时的知足才是长久的满足。

旁注:

如果我们能发现、掌握、运用宇宙中的“道”,宇宙间就会安然有序。这样就会使得许多事物离开、舍弃了在“无序”状态时的位置与功能。比如,天下太平战马到战场做什么用呢?世间最大的灾祸并非是不知足,但又确实因不知足而起。

我在数十年的人生跋涉中得出过自己认为还说的过去的“三段论”:足不知、不知足、知不足。在你我刚来到世间时是一张白纸,对于一切一无所知!知道什么是满足吗?慢慢的,你我认为自己学会了不少,不知足便随之而来。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暮年”可能会进入到知不足的阶段。“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被许多人诠释为知道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跟没说无异。作为“不知足”阶段有没有满足?自然是存在的!但此时的满足是极其短暂的、极其表面化的。只有经过不知足后再到知不足的知足才会一片澄明。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