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7,78)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3-07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之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损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字意双解:

天下的“道”,它难道不是很像弯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压低一些,低了举高一些,拉得过满就把收拢一些,拉得不足就把它扩张一些。自然之“道”是把有余的减少来补充不足的。社会之“道”却不是这样,让一部分人减少不足,让一部分人奉献他们的“多余才能”。谁能够把自己多余的减少来奉献给天下人呢?只有得道之人。因此,得道圣人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之所以这样,他们是不想显示自己的贤能啊! 

旁注:

“道”充盈于宇宙中的各个角落。“道”不言,但只要你我触犯了它,它就收拾你我。“道”虽然混沌但也不是无迹可寻!它也可以大致的分一下:自然之道、人之道……自然之道会客观使然,而人之道则可以主观调节。

谁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转让”给他人呢?只有得道的人。为什么?得道的人知道即使自己拥有再多,如果自己在生命存在时不释放能量,终有一天“内能”会重新返还给宇宙深处。维持一个生命所需的基本能量是一定的,多出的能量只有进入到合适的“环境”中才会体现它的价值所在。“一瓢水”对得道的人来说无所谓,对干渴至极的人确实生命的再生。

解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刘晓林

原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之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字意双解:

普天之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可以比过水,水是没有什么可以替代的。柔胜刚,弱胜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然而没有人能实行。所以得道的人说:“能承担全国的指责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祸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本来庄重的话(听起来)好象是在说反话。

旁注:

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被老子强调了许多遍。柔弱战胜刚强都是有条件的,是站在动态的观点来看。世间真正的强者是可柔可刚、刚上可下之人,这正如水。这一点我在解第76章时就已经提到过:根据具体的状况可以做到可柔可刚的事物才是令人可怕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越大,其社会位置就会越高。受诟为社稷之主,受不祥为天下之王。“正言”解释为正面的话可以也讲得通。平心而论,在本章老子的论述在衔接上似乎说不过去。由水的柔弱转向故圣人之言云的内容,我有些费解!

注:解老子《道德经》的版本为刘晓林九天居士30岁左右所写,未做任何改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