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闽南的塔:从佛门走向世俗

 说咱闽南话App 2021-03-07

闽南地区有很多珍贵的古塔,是闽南历史的见证。它们有的存在于繁华都市,穿越古今;有的立于青山环绕之间,飞鸟相伴;有的身处苍茫大地,遗世独立……

  3月第二周  

我国现存上千座古塔,遍布大江南北,宗教信仰相对比较浓厚的闽南地区就有不少。在闽南,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古塔。

塔源自于古印度,原名Stupa,是佛教的一种建筑物。经过长期的发展,它形成了两种类型,一种是埋藏佛舍利、佛骨等的“窣(sū)堵坡”,本义为坟冢;另一种是被称作庙,内无舍利的“支提”或“制底”,即塔庙。东汉时期,随着佛教传入,古印度的塔也随之进入中国,与中国各地的本土建筑形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支提”演变成我国的石窟寺,“窣堵坡”则发展成为各式各样的古塔。

印度桑吉大塔,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窣堵坡形式佛塔 @Wikimedia Commons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是没有塔的,早期的汉字中也没有“塔”字。塔传入中国时,其译名五花八门,音译的有“窣堵坡”“私偷簸”“偷婆”等,意译的有“佛图”“浮屠”“浮图”等,按形状翻译的也有,如“方坟”“圆冢”等。后来,人们根据梵文佛陀(Buddha)之音韵,加以“土”字作为偏旁以表达“葬佛土冢”之意,专门造出了一个汉字“塔”。它属于形声字,始见于篆文,晋朝以前尚无此字。据《说文新附·土部》,“塔,西域浮屠也,从土、荅声

据了解,闽南人在晚唐开始兴建古塔,并逐渐形成了一股建塔风潮。闽南地区保留至今的古塔中,建于南宋和元代为多。

闽南多佛塔,其中,位于泉州开元寺内的东西塔,为中国现存最高、体量最大的一对楼阁式佛塔古代的房屋等各类建筑高度往往都只有一两层,少数楼阁可以达到四、五层。在当时众多相对低矮的建筑中,泉州东西塔以一种上冲之势成为了城中高高突起的一个标志,其高耸的轮廓线丰富了古城上空的天际线。

西塔-仁寿塔 @国家地理中文网

东西塔是泉州古城的独特标志,闽南一带几乎无人不知其盛名。东塔名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西塔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其塔身均有数十尊浮雕像,多取材于佛经及古印度民间传说。从木塔到砖塔再到石塔,历经上千年的风雨侵袭,这期间还遭遇过地动山摇,东西塔却仍屹然挺立,足以见古代建筑技术之精湛。

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随着社会趋于稳定,佛教作为政权辅助的作用大不如前。在普罗大众无穷的创造力之下,出现了更多式样、用途不一的塔,甚至脱离了佛教。闽南的塔也开始褪下佛门光环,走向民间,服务于人民的情感需求

位于安海镇安平桥头的瑞光塔,是晋江现存最早的古塔,与安平桥同年(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建成。因塔身涂白灰土,故俗称白塔。建造初期本是当作用来存放舍利子的佛塔,到了明朝更名为“文明塔”,寄托着振兴当地文风、多出人才的祝愿。据《安海志》记载,这之中还流传着“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同类型的古塔还有位于同安凤山之巅的文笔塔,象征着同安文运。

安海白塔 @网络

象征着家人守候的姑嫂塔,又称万寿塔、关锁塔。南宋时期,泉州港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港口之一,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生意往来。姑嫂塔就成了海上行船的航标。其名由来于传说,据传古时有姑嫂二人,因思念飘洋过海的亲人,每日垒石登高远眺,久盼亲人不归,伤心而死。后人筑塔祀之,故名姑嫂塔。

们往往会将自己的情感加诸于塔起,因战乱及旱灾,晋江、石狮一带的先民大批远涉重洋、背井离乡到南洋谋生。当历经磨难归乡时,茫茫海面上寻见这座姑嫂塔,便觉心潮涌动,莫名伤感。虽然嫂塔的故事只是一个民间传说,但也从侧面描绘了闽南人民过去的苦难生活和悲惨遭遇

历史上起着海上航标作用的还有六胜塔,它与姑嫂塔一同被列为我国申遗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性古迹遗址,我们或许可以从中窥见当时泉州社会的空前繁荣及海外交通的鼎盛

左图为姑嫂塔 @雾雨川;右图为六胜塔 @张梓昌

闽南地区的塔犹有许多。因榕树生在塔上,被叫做“榕塔”的石塔(晋江);始建于宋代被称为国宝的“五座塔”(南安);厦门岛内仅存的古塔“埭头石塔;福建唯一的海中塔“石矾塔”(漳州);与当地风水有着重要关系的“水尾塔”(石狮)……

这些古塔作为古代社会和生产劳动的实物遗存,再现了闽南地区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从佛门跨入人间,它们不再只有世俗之外的高高在上,也留下了世俗之内的真实与亲切。


当周周历背面为一首田间劳作歌谣。这首歌谣展现了春天里兄妹二人一起在田中辛勤播种、竞相干活的情景,虽辛苦却有“心里花正开”的愉悦。春暖花开, 扫一扫二维码,体会劳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蔡华. 中国古塔的历史与发展演变[J]. 四川水泥, 2015, No.231(11):96.

[2]龙燕, 杨卫波. 解读中国古塔建筑文化元素[J]. 科协论坛:下半月, 2009, 000(009):P.187-188.

[3]王莹, 赵龙珠. 浅谈中国古塔的发展历史研究[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7):282-282.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