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泉州东西塔,为刺破永春?

 一尘书斋 2015-03-16

提醒:点击泉州关注泉州最民生的微信

泉州古有“泉南佛国”的美誉。宋元时,佛教信仰在此地兴盛,泉州地区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造塔运动。时至今日,仍有数量可观的古塔保存下来。这其中的东西塔、姑嫂塔、六胜塔,都称得上是泉州的地标性建筑。


尽管有佛教造塔运动的大背景,但泉州这些知名古塔,不可避免都带有当地特色的俗世生活烙印。以开元寺著名的东西塔为例,它虽在空门之内,据说却与俗世的风水学相关。它们的修建,相传是为了刺破永春这张“网”,为鲤城泉州放出一片生天。

刺破“渔网”放出“鲤鱼”

泉州别称“鲤城”。要解释这个别名,得从它的地形地貌上说去。传说旧时的泉州古城形似鲤鱼,东门如鱼嘴而东湖如珠,整个地形正好构成“鲤鱼吐珠跃龙门”的吉祥寓意。不过美中不足的是,与它相距百里之遥的永春桃城却像一只大渔网,兜头朝鲤鱼盖下。

为了放出这条高跃的“鲤鱼”,自有妙计的百姓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修建两座冲天的高塔,以“刺破”这张恼人的渔网。就这样,东西塔(镇国塔、仁寿塔)分别耸立在开元寺两侧,为“网”下的“鲤鱼”撑起了一片生天。

传说虽多带有神话色彩,但中国人对于风水这东西,向来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因此,修建高塔补风水,就成了泉人的一种生活常态。譬如著名的“姑嫂塔”,它的别称为“关锁塔”,名字本身就明明白白地说出了古塔与风水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国人来说,“水口”是风水学中一项重要的考量。想要守住财气,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最好将出水口收紧关闭,防止财气外流。位于石狮宝盖山上的姑嫂塔,正是泉州三大水口之一。它霸气地矗立在此,正好构成泉州的门户:牢牢“关锁”住风水,避免财气随江水直泄、外流入海而散失。

番客出海,“姑嫂”守望

除了与风水相关外,泉州地区的不少古塔,不可避免还带有时代的印记。特别是到了宋元时期,泉州港一跃成为东南大港,催生了许多贩海为生的海商大贾。为了给这些商船指引进港回家的路,不少石塔在港口处相继而生。



早些年,姑嫂塔还保留有“点塔”习俗,正可以看做是后人对石塔“导航”功能的再演绎。每到中秋,乡人扶老携幼而来,在塔上点亮火把,燃起松明,将高塔照得通体发亮,数十里外都能清楚看到。可以想见,旧时泉人正是以这样的办法,指引出海谋生的亲人入港,让他们不至于迷航。

因为有“航标”的作用,姑嫂塔也被后人附会出一则动人的故事。明代何乔远的《闽书》,对此已有简略记载,谓之:“昔有姑嫂为商人妇,商贩海,久不至,姑嫂塔而望之,若望夫石然。”可惜的是,这日日悬望的姑嫂二人,最后因等不到亲人归来的消息伤心而死。为了纪念她们,心有戚戚的乡人,便在此修建了这座姑嫂塔。

这则凄美的传说,曾入选福建省非遗名录,至今在泉州及南洋一带的华人区里流传不息。实际上,它就是当时贩海为生的番客的真实写照,也是泉州港繁忙外贸的缩影。当然,它还寄托了出海的商贾斩不断的乡愁。

据说当时泉州先人出海,见姑嫂塔的影子沉于水面,就知道分别的时刻到了,无不潸然泪下。而到了返航的时候,姑嫂塔的倒影就会浮在海面上,昭示着故乡将近,着实令离家多年的游子欢欣鼓舞。

参考文献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福建省文化厅编

刘新慧《泉州古塔的人文价值》,《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