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中六经怎么理解?

 三和行者 2021-03-08

纵观整部《伤寒论》,张仲景上承《内经》,以伤于寒邪立论,秉天人合一的思想,采用六经辨证的方法,论述了机体在感受寒邪后的各种病理反应,系统总结了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规律。

六经理论能够很好地将人体经络脏腑理论、病邪性质和机体受邪后的症候特征有机的结合起来,故仲景采用六经辨证体系将疾病归纳为六大类,并详细论述了六经为病的特点,总结了六大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以及各经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六经分开来讲即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阴阳理论的细化。中医阴阳理论在人体结构部位、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都有体现,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判断预后等各个环节都有运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理论进一步划分从而形成六经理论,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进一步完善和运用六经理论,后世医家对六经有了相应的运用和发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按照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任何事物都有阴阳。阴阳之理,由一而三,六经实际上也就是在阴阳两分法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三分法,故六经又称三阴三阳。即阴阳之中还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从而形成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这六经。

六经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在《灵枢·经脉篇第十》中结合阴阳理论,经络脏腑理论将人体划分为十二经脉体系,从而将六经与经络、脏腑联系了起来,由此通过六经还可以对人体经脉部位加以概括。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基础,经脉可以沟通表里内外,即“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又是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的运行场所。所以通过六经理论可以与经络脏腑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将十二经脉体系和五脏六腑系统概括到六经中,三阳为人体手足六阳经和六腑的概括,三阴是人体手足六阴经和五脏的概括,这样就将繁琐的脏腑经脉理论精炼到六经体系中。

六经与六气的关系

六经除了是对脏、腑(太阴肺、脾,少阴心、肾,厥阴肝、心包,太阳膀胱、小肠,阳明胃、大肠,少阳胆、三焦)的阴阳划分,又是对自然界六气的阴阳划分,六气理论本《内经》天人相应的思想,提出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与自然界风、寒、火、热、燥、湿等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且机体脏腑也有风、寒、火、热、燥、湿的六气变化,且内外互相影响,田合禄指出《伤寒论》辨六经病的学术体系是源于《内经》的六气司政理论,认为辨证应“先立其年,后立其气”,医生需要明白每一年中的每一季节什么邪气容易让人发病。

《伤寒论》以六经立论,把六经理论与六气理论结合起来,将自然界风、寒、火、热、燥、湿六气作用于机体脏腑经络后的一系列病理反应归纳为六经病,从而阐述伤寒六经为病不同病症的发病机理。

六经与人体部位的关系

赵肖帆认为六经可以代指人体部位。《伤寒论》大体上以人体上部、外部为阳,内部、下部为阴。当然这仅仅是大的原则,在上部还可以进一步分类,比如太阳所主在项背、少阳所主在咽喉、阳明所主在前胸。“人体后背属于太阳,前胸属于阳明,胁肋部属于少阳,腹部为太阴所主,脐下为少阴所主,季胁、少腹之间属厥阴所主”,可见六经所司部位各异,且与相对应的经脉循行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结合经络循行规律,人体不同的部位可以大致按照六经去划分,这样有助于疾病的初步诊断。按照《素问·阴阳离合论》所述,可以把人体部位按照空间位置去划分,太阳在人体上部、少阴在人体下部、阳明在人体正前,太阴在人体正后,少阳位于人体右侧,厥阴在人体左侧,如果再按照空间对应关系去归类,表里阴阳经互相对应,即在上下有太阳对少阴,在前后有阳明对太阴,在左右有少阳对厥阴,这就是三阴三阳表里对应的关系。

《素问·阴阳离合论》进一步阐述了六经在人体除了概括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之外,也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的,三阴三阳各有所主,开合有别。太阳为开、少阴为枢,太阴为开,阳明为合;厥阴为合,少阳为枢。

六经与人体经络、脏腑、部位有密切联系之外,还有三阴三阳空间位置的不同,各有特性。另外六经还有开合枢的调节系统,各有所司而又互相影响。六经的生理是互相对立统一,协调运动的,六经之三阴三阳表里相关,阴阳刚柔相配,互相制约,相济为用。

所以除了从人体经脉脏腑的角度和外界六气的角度去认识六经理论之外,从空间位置的角度和人体部位去理解六经理论,也会有很大启发。通过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六经理论,可以对人体有一个更深入的认知,对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更准确的把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