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读三国,不看演义:马谡是真的被杀,还是假死脱身

 四地闲夫 2021-03-08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也有​另​说死于狱中。然而在一些野史中,马谡并未身死,而是化身另一位人物——宁随,那么马谡化身宁随可信么?

宁随,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维进退无路,长叹曰:'天丧我也!'副将宁随曰:'魏兵虽断阴平桥头,雍州必然兵少,将军若从孔函谷,径取雍州,诸葛绪必撤阴平之兵救雍州,将军却引兵奔剑阁守之,则汉中可复矣。'

马谡的三种结局

在《三国志》中,马谡的结局似乎存在争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斩杀马谡以谢罪。《三国志·马谡传》却记载马谡病死在狱中。《三国志·向郎传》则记载马谡在街亭战败以后畏罪潜逃,而向郎知道情况却没有检举马谡,反而替马谡隐瞒,因此被诸葛亮罢免。这三处记载,一处说马谡被杀,一处说马谡病死,一处说马谡逃亡,那么事情的真相是怎样的呢?

假如三处记载都是准确无误的,把这三处记载串联起来,事情的真相或许是这样的:马谡在街亭被张郃击败以后,深知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没有脸面面对诸葛亮,于是先找到了好友向郎商量对策。向郎爱惜马谡的才华,认为如果把马谡交给诸葛亮,以蜀汉严明的军纪,马谡难逃一死,于是建议马谡先躲起来避过风头。但是向郎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知道此事以后,将马谡迅速逮捕,向郎也因此被牵连罢官,闲赋在家数十年。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致使最接近成功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给蜀汉政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本就罪孽深重。而战败以后他不仅没有主动谢罪,还畏罪潜逃,更是罪加一等。虽然诸葛亮对马谡寄予厚望,但是主张依法治国的诸葛亮,依然决定忍痛处死马谡以正军纪。《礼记·月令》记载称:凉风至,白霜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因此,古代一直有秋后(秋分)问斩的说法。诸葛亮虽然对马谡下达了死刑判决书,但是还没来得及执行。在狱中的马谡就因病去世了。这样一来,三处记载成功的串联起来。

马谡病死狱中是瞒天过海?

但是也有阴谋论者持不同的说法:诸葛亮是把马谡当接班人培养的,平时也是把他当亲儿子对待。为了能够为马谡争取军功,甚至不顾先帝刘备“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遗训,力排众议让他作为先锋去镇守军事要地街亭。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详细的指导了马谡在街亭的部署。其实诸葛亮给马谡安排的任务不难,他只需要到街亭按照诸葛亮的安排进行部署,在诸葛亮大军到达街亭之前,拦截魏军一段时间就行了。由于街亭布防出于诸葛亮的节度,即使马谡在街亭战败,主要责任在诸葛亮的部署不当,马谡最多承担次要责任,罪不致死。诸葛亮其实只是想让马谡通过镇守街亭镀一层金。

假如马谡在街亭胜利,那么诸葛亮就能够将魏军挡在陇山之外,陇山以西地区都将划入蜀汉版图。而马谡也会因为镇守街亭有功,而让诸葛亮有了提拔的理由。功归马谡,过则诸葛。这样的安排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厚爱。然而马谡却自作主张违背诸葛亮的节度,导致街亭失守,这是出乎诸葛亮的意料之外的。但凭借诸葛亮对马谡的厚爱,他再怎么大公无私,也不会忍心诛杀马谡。马谡虽然在街亭失利,但也不失为一代奇才。蜀汉正值用人之际,以诸葛亮的爱才之心,也绝不允许马谡身死。但是不杀马谡又不足以平息蜀汉将士的怒火,于是诸葛亮相处了一个瞒天过海的计策:让马谡在狱中假死,然后救出马谡。

马谡是真的被杀,还是假死脱身,或许存在争议。但是不管该猜测是否正确,马谡与未记载于正史的虚拟人物宁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