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弱水西山羁縻部族探考

 东方欲晓10 2021-03-08
�0�2�0�2
〔摘要〕
今四川西北氓江、大渡河上游地区,曾被称为“弱水西山”,是唐朝与吐蕃长期争夺之地,本文所要探考的,主要是唐前期和唐中期该地区实行羁縻府州及都护府统治时期的部族分布及其杜会经济、文化及人口发展情况,认为唐代中后期的“西山八国”,基本上是由唐前期弱水西山六十八羁縻州部族所建,他们是现代嘉绒藏族的先民。
�0�2�0�2 唐代剑南道西山,通常认为是对今成都平原以西岷江、大渡河上游诸山的统称,越维州而西,是弱水(今大渡河上游)流域,唐代曾先后置之于松州一冀州都督府、茂州都督府、保宁都护府管辖下,史书中往往也称其为“弱水西山”(如颜真卿《鲜于公神道碑》等),为区别于“岷江西山”,本文即依此将今大渡河上游地区称为“弱水西山”。
�0�2�0�2 弱水西山的部族构成在唐前期、唐中期与唐后期都有所不同。唐前期在弱水西山所置羁縻府州有松州一冀州都督府督下之“弱水西山六十八州”及茂州都督府督下之炎、弯、彻、冉4州,其部族大致不出《隋书》、《北史》的《附国传》所列诸羌范围。从广义上讲,他们应属于古冉羌范围,横贯于弱水西山中部的今马尔康县与小金县之间的梦笔山脉,古时就叫“冉山”,清时犹沿用与冉山发音相近的“日尔拉山”一名。唐中期包括永隆元年至贞元九年间两次吐蕃统治及保宁都护府建置时期,其部族以东女等九国部落为主。唐后期因东女等九国酋长率领部分部民东迁岷江西山地区,弱水西山相对空虚,吐蕃从本土琼部、象雄等地东调的一批军事力量留驻此地,落户繁衍,与残留的东女等九国部民逐渐融合,成为现代嘉戎藏族的先民。本文所要探考的,主要是唐前期和唐中期实行羁縻府州及都护府统治时期的弱水西山部族分布及其社会情况。
�0�2�0�2
一、唐前期部族
�0�2�0�2 《隋书》、《北史》的《附国传》虽未明确指出弱水西山有何部族,但所列附国“东北连山绵亘数千里,接于党项”的大小左封、昔卫、葛延、白狗、向人、望族、林台、舂桑、利豆、迷桑、婢药、大硖、白兰、北利摸徒、那鄂、当迷、渠步、桑悟千碉诸羌,却为我们提供了搜寻唐前期弱水西山部族分布的基本范围,因为附国在今四川甘孜州中部一带,党项在今川甘青三省交界地区,夹在他们之间的地域不外乎今四川阿坝州西南部、雅安地区西北部、甘孜州北部、青海果洛州及玉树州东部,自然包括弱水西山在内。
�0�2�0�2 小左封、昔卫、葛延、向人、望族、林台、利豆、婢药、大硖、北利摸徒、当弥、桑悟诸羌的分布,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的看法,不过,照笔者看来,他们基本上不在弱水西山之内,所以本文不准备对这些部族进行讨论。
�0�2�0�2 大左封羌 为左封羌之一支,唐初茂州都督府所置炎州有大封县,明确了大左封羌的归属。炎州距茂州五百多里,约在今小金县沃日河流域。

�0�2�0�2 白狗羌 比较一致的意见是隋唐之际在今理、茂、黑水县一带,也有人认为在今四川丹巴县境之金川河以东地区。随着近年对《羌戈大战》研究的深入,有人还提出隋唐以前白狗羌本在赐支河曲或洮泯地区,后几经展转才来到今阿坝州东部。另有人认为,贞观元年后,白狗羌举族西走,居于今小金县境抚边河与结思河地区。笔者以为,唐以前白狗羌本在今理县境,贞观元年羁縻维州(今理县境)白狗羌邓贤佐部西走,并非白狗羌“举族西走”,理县境内白狗羌其余部落如西恭州仍留在原处,不久改为笮州,开元间犹存。至于后来“弱水西山八国”中的白狗国,当是吐蕃以西走的白狗羌部落置,其使者在开元末曾与索磨川笼官一起道经奉州(今理县西)入贡,可见白狗国亦居于今马尔康县境(梭磨河已为钵南羌居地,故白狗国可能居于马尔康县北部),而与留居在理县境内的白狗羌不相关涉。《册府元龟》卷九七五载天宝元年有投降吐蕃白狗国狗舟川笼官薛阿封等,狗舟川,疑得名于“弱水西山六十八州”中的鼓州。
�0�2�0�2 舂桑羌 《隋书�6�1附国传》作“舂桑”,《北史�6�1附国传》、两《唐书�6�1党项传》皆作“舂桑”,并说党项“南杂舂桑、迷桑等羌”,后吐蕃常籍其兵与白兰、白狗一道入寇眠江西山地区,可见舂桑在鹧鸪山口以西不远,与河曲党项、迷桑、白狗、白兰诸羌较近。又据有的学者研究,“桑”本为藏语gzing,意为草地、牧场,有水草之地,舂桑、迷桑的“桑”,就是这样一个地物通名。《四川通史》将舂桑定在今金川县周山区,笔者以为周山区并非草原,离岷江西山也远了一些,如果定在今红原县南部及阿坝县东南部草原一带则比较合适。“弱水西山六十八州”中有索川州,仪凤二年以前已陷于吐蕃,当在索磨川上游,属舂桑羌。
�0�2�0�2 迷桑羌 又称麦桑、墨桑,在今阿坝县中西部草原地区,各家无异说。“弱水西山六十八州”中有明桑州,当系“迷桑”之异译。
�0�2�0�2 钵南羌 又称“白男羌”、“不弄羌”,出自青海白兰羌。南北朝时代,白兰的一支南迁到今四川阿坝州马尔康县梭磨河流域,即《隋书�6�1崔仲方传》提到的“白男王”、唐显庆元年置为羁縻洪州的“钵南伏浪恐部落”、后称为“不弄”者。至于白兰本部,仍在原地,显庆以后臣服于吐蕃,逐渐与吐蕃人融合,成为果洛藏族的先民之一。
�0�2�0�2 那鄂羌 “那”字或作“郍”、“那”,其实皆为“那”字之古体,佐藤长却以为乃“”字之笔误,并说“鄂”音raηmgo,与甘孜州炉霍县的旧称霍尔章谷(Horragmgo)之“章谷”音极似,故那鄂当即“鲜水河东岸、谢楚河口之炉霍”(《西藏历史地理》),李敬洵、任新建皆从其说。今按以“那”为“”已是牵强,以“鄂”与“章谷”音“极近”更是附会。其实“那鄂”急读即音“喃”或“南”,唐天宝时弱水西山有吐蕃属国“喃国”、“南国”、“南王国”(《册府元龟》卷九九五),境有南水,亦称“南水国”,盖即吐蕃以那鄂种落置。“南”字既又作“喃”,可见其为译音用字,非汉语中之方位词。“南国”即“南”族之国,“南王”即“南”族之王,“南水”即“南”地之水的意思。推考“南”的古羌语本义,可能与“黑色”(音“诺”)有关。《北史�6�1白兰传》谓那鄂在白兰之南,揆其方位,则当在今青海果洛州班玛县境,“南水”,当即纵贯县境之玛坷(麻尔柯)河。高宗显庆元年,有生羌浪我利波部内属,置为羁縻柘州(《通鉴》卷二00),“浪我”,即“那鄂”之异译,此羁縻柘州当即“弱水西山六十八州”中的“柘钟州”。
�0�2�0�2 渠步羌 《四川通史》说:“大左封以西是渠步,清代称为七布。”按清代七布指七布徐之河寨土司,在今四川黑水县东慈坝乡,如此局促一隅,能否当一种落,实属可疑。笔者观诸史《附国传》所列诸羌,凡在岷江西山地区者,皆在前,如左封、昔卫、葛延、白狗、向人之属,隐然有序,渠步已近末尾,似不当在岷江西山境内。笔者推测可能在今壤塘县北部,“弱水西山六十八州”中的悉多州在焉,唐中期置为悉董国,盖即以“悉多”为名。
�0�2�0�2 千碉羌 李敬洵先生说:“舂桑东北是千碉。隋文帝开皇十四年,会州总管崔仲方西征,沿途讨平的部落中就有'千碉’。唐人说:'党项之西,千碉国也。’严格地讲,千碉是在隋代党项的西南。”(《四川通史》第三册第128页)按千碉者,碉房众多之谓也。碉房在汉代称为“邛笼”,为蜀西山区冉人为适应陡峭多石地形而创造的居住形式,因疑千碉羌即汉冉人之裔。隋时赐支河曲党项之西南,隔舂桑(今红原县西南部)、钵南(今马尔康县南部)即今小金县,其地理环境正为陡峭多石地形;又考唐初以大左封羌所置羁縻炎州、以敛才羌所置羁縻冉州、以特浪羌所置羁縻蓬鲁诸州也在今小金县境,所以千碉羌应该是大左封、敛才、特浪诸羌的统称。特浪羌另有散部分布于今马尔康、金川县境,置为剑、探那等羁縻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