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看看,你是不是也犯了“应该思维”的错呢?

 安蓝2021 2021-03-08












亲,你是不是也犯了“应该思维”的错呢?

为了更好地回馈读者,并及时获得读者们的反馈,我建了一个《陪你云开见月明》读者学习交流群,没想到的是,24小时之内一个500人群就满了,后来应一些未能入群的读者要求又开了一个群。

做为一名作者,每天看着群里的读者们交流,内心既有满满的踏实和欣慰,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继续学习啊,因为很多读者本身资质很高、学历很高、水平很高,我若是连读者的问题都回复不了,还是一个合格的作者么?

这样想着时,突然内心一惊:我这是典型的“应该思维”啊。

几乎所有的烦恼背后,都有一个“应该思维”存在。

我是作者,就应该比读者高明。

做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就应该能够回答所有读者提出的所有问题。

心理咨询师回答问题,就应该完美无缺,让每个来访者满意。

忽而又想到前两天群里一位妈妈说:我每天都在认真读书,我儿子为什么就不爱读书呢?她的言外之意是:我这么爱读书,我儿子也应该爱读书啊。

有的家长经常经常会这么说:我从小很乖,学习特别认真,成绩一直很好,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就对学习一点不上心呢?那意思是说:我学习认真,成绩很好,我的孩子应该跟我一样。

甚至还有些人说:我这么努力地以身作则,为孩子做一个好父亲的榜样,我的儿子将来应该跟我一样也是一个优秀的好父亲吧。

……

殊不知,这些都是“应该思维”在作祟。 

应该思维的本质,是用社会规则、他人的期待或者文化习俗,代替了我们自发行动。

心理学家霍尼说:人之所以会陷入应该思维,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外在世界中寻找被别人喜爱的“自我”标准,来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这个理想的自我通常都是聪明、美丽、优秀、毫无瑕疵的。但这个理想的自我,并不是来自于真实的自我经验,而是由很多“我应该很努力”、“我应该谈恋爱”这类的规则堆起来的。

换句话说,就是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完美的人设,你不但用这个虚假的完美人设来要求自己,还要求孩子也跟你一样。因此,你常常会陷入“我应该如何如何……”进而,“孩子应该如何如何……”

其实,应该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至于结果如何,是不是最后都会达到应该的样子呢?那是不一定的。就像一场比赛,按理来说,每个运动员都那么努力、那么拼命,应该都能获得金牌啊,但是为什么只有寥寥几个人会获得金牌的荣耀呢?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提醒亲爱的读者们,看到你们在慢慢觉醒,意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的重要性,看到你们每天认真地学习和觉察自我,我真的非常开心,但是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不要用“应该思维”要求孩子和期望孩子,这会给他们造成另一种压力。你就只管做好你自己就行了,至于结果会怎样,交给时间吧!

相信阳光充沛,雨水充足,土壤肥沃的话,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开花,结果……





读者的读后感:

柳彩:这本书,你静心阅读便有所收获

一位父亲对家庭和教育的回归,竟始于一本书

2021年的学习,从《陪你云开见月明》开始

李德秀:因为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业余生活

一位热心读者的来信

燕燕:感恩这个冬日,让我遇见《陪你云开见月明》

唐凯:莫畏浮云遮望眼 守得云开见月明  ——我读《陪你云开见月明》

春箫:不断学习才是成为合格父母的唯一途径——《陪你云开见月明》读后感

刘凌冬:我读《陪你云开见月明》

也说《陪你云开见月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