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鹤君丨当代中国画学术新视点

 涤砚堂 2021-03-08

图片

■ 引 言

图片

卓鹤君  1943年7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祖籍浙江萧山。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研究生班,师陆俨少教授。1981年毕业留校任国画山水画专业教师至今。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03年获“高校名师”称号,2002年赴京参加《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展首展——浙江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擅长山水画,以抽象的现代性著称于世,自成一局。                  

道深稽古 致化惟新
——卓鹤君山水的图像学分析(节选)

□ 李仲芳/文

图片

【摘要】
卓鹤君几次上五岳、太行、黄山、雁荡、武夷、三峡、蜀道写生,从长城西嘉峪关到长城东老龙头,卓鹤君似乎在追寻着什么。把山水精华原原本本地收入画中,或者经过提炼取舍后入画,是画家的写生功夫的体现,而卓鹤君更注重通过笔墨反映对真实山水的体验与感受。每一次外出写生,从笔墨语言到艺术观念,卓鹤君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与新的收获。
对历代绘画的学习与研究,卓鹤君深深地感到,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并不仅仅只是画家艺术个性的张扬,对画家而言,也是一种接力棒在握的责任。
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当然要捕捉、传达和释放出这个时代的气息,这也是每一个画家都无法回避的。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因此,学习传统,并不是复制、回归到传统的形态中去,读唐诗宋词并不一定是为了写诗写词。传统的继承汲取,也不可能像王石谷所说的那么机械:“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清代的“四王”不可能再现元人笔墨,也无法再现元人笔墨,尤其是元代绘画中的气息,这正如清代诗人不可能再现唐诗一样。
事实上,王石谷的画也永远回复不到宋元,他尽管可以说是已经吃透了传统,但是,王石谷表现出来的,依然是典型的清代风格。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读书与读画以外,画山水,更需要的是模山范水,亲近自然。
写生,并不仅仅是采集一些写生地的标志性风物,并把它搬运到画面上,写生也不是画地图。写生,关键在于神态气韵上的描摹追写,画出一种属于自己的感觉。
陆游有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上得来与在实际生活中获取的感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陆俨少曾经深有体会地说过:“我小时读《水经注》,关于三峡一段,文字隽永,令人屡读不厌。及今亲历其境,则又有文字所不能形容者。江上山势连绵不断,如展长卷。尤其江流湍急,回荡激流,滩各异制,曲折开合,水流其间,变幻莫测。我坐在木筏上,可以细审其势,得谙水性;而传统山水,各家各派无不尽备”。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卓鹤君几次上五岳、太行、黄山、雁荡、武夷、三峡、蜀道写生,从长城西嘉峪关到长城东老龙头,卓鹤君似乎在追寻着什么。把山水精华原原本本地收入画中,或者经过提炼取舍后入画,是画家的写生功夫的体现,而卓鹤君更注重通过笔墨反映对真实山水的体验与感受。每一次外出写生,从笔墨语言到艺术观念,卓鹤君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与新的收获。
中国幅员辽阔,在古代,江南的文人画家常常在园林深处下棋喝茶,偶尔雅集西园,赋诗作画,他们很少有机会远赴连绵着大山与高原的中国西北部,去体验“骏马秋风冀北”的崇山峻岭。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如果能做这样一个打破时空的假设,把那些踞蹐在扬州盐商厢房下、蜷缩在南京秦淮河桨声灯影之间以及在虞山古雅的书斋画室里的文人画家们塞进西行的车厢、机舱,让他们置身在那沉雄豪迈、起伏不绝的高原雪域,苍苍茫茫的草原,面对那绵长而遥遥的流动美,文人画家们的心灵会作如何的悸动和震撼?惯于作江南丘壑的传统中国画笔墨将会作怎样的调整和改变?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一个多世纪前,这是一个天问。
但今天,情形显然不同了。快捷的交通工具方便了画家们的行走。他们很容易去面对作为自己祖先的画家们从未见识过的山水,这些山水的气质与南方温文尔雅的小桥流水如此不同,他们当然会相应调整自己的笔墨。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太行山,是古老雄伟而文明厚积的山岳,也是我国北派山水画的圣山。
五代时期,北派山水画代表人物荆浩,曾隐居于太行山,因此他接触的多是崇山峻岭厚实雄壮的景色。所画山水“上突巍峰,下瞰穷谷”,多作巨壑,其章法布局为中心全景式的布局,场面浩大,气势雄伟,空间感很强。他的弟子关仝则为长安人,有出蓝之誉,自成一体,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的关、陕一带的风光。其传世之作为《关山行旅图》,画上巨峰高耸,气韵深厚;所画林木,有枝无干,却给人“乱而整,简而有趣”的感觉。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卓鹤君多次带领学生深入太行山写生。
太行山绵亘于山西、河北省,这里有许多学校美术写生基地。有次,卓鹤君与何加林等一批研究生在河南与山西交界处的太行山王莽岭写生,途中,走走停停,不知不觉转入一段人迹罕至的山路。举目四望,若隐若现的山峰,轻纱蔓笼的浮云融合成一幅绝妙的画图,暮色苍茫之中,远远望去,有一座山峰,气势雄逸,朴茂静穆,很有荆关气象。当时,卓鹤君指着这座山峰对学生们说,这座山如果还没有名字,应该把它叫做“大师山”。2002年何加林作品《太行山写生》系列,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作品展,就有一幅作品取名《大师山》,这幅作品还参加了“水墨本色——修为与感知”中国画邀请展。这幅画的命名,就源于卓鹤君带队的一批画家的写生。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富春江与黄山就在杭州附近,也是画家徘徊容与勾留最久的地方。90年出版的《卓鹤君画集》中,有《富春江上》《黄山》(1-5)等多幅山水画,卓鹤君笔下的黄山与富春江,是他从心中流淌出来的歌,是他精神跃动的灵魂之舞,他在画面中注重自己的感受,可以说,一百个画家画黄山,应该有一百种不同的方法,正如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卓鹤君笔下的黄山,尝试出现带抽象几何形态的结构。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对富春江有“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描述,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峰峦叠翠、云烟掩映村舍的秀丽外貌,简洁中透露着温润淡雅的气质。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卓鹤君的《富春江上》,千姿百态、高耸入云的山峦云霞明灭。平静而广阔的江面上,百舸争流,七里扬帆,白帆与云气缓缓的动势,有阔大的空间的立体感和漫长时间的行进感,艺术语言高度凝炼。


图片

卓鹤君作品



卓鹤君远赴敦煌、龙门、云冈等古代石窟,细细体味造像、壁画的精髓。敦煌壁画丰富多彩的背景处理对卓鹤君感触尤深。当然,卓鹤君在对敦煌壁画的艺术考察、分析和研究,他认为总体把握了敦煌艺术的精神、历史精神是最为重要的。古人云: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满于海。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许多人都有误读,其实,这里的“时代”,有时尚、风气的意思在。
石涛的原话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之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诗句;然中古之画,如初唐、盛唐句;虽清丽而渐之薄矣。到元则如阮籍、王粲、倪、黄辈,为口诵陶潜之句:'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恐未复佳矣。”石涛说得很明白:“犹诗文风气之所转”。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时尚风气本身就包含新奇、有趣,同时也包含着前卫性、探索性。笔墨语言、形式语言在一个时期都会有一种新的理念。所以,卓鹤君认为笔墨语言的时代性是我们这一代画家的责任。
在我们这一代身处的时代,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奥运会,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处在这样一个时期的画家,必然会从情感、思想上带来重大改变,作为情感表现的艺术,其形式语言也必定会相应地产生变化。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任何书画家,无论写意和工笔,用墨和设色以及种种体裁和题材有多么大的差别,也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跳不出他所处时代的局限,正如鲁迅所说的:人不可能用自己的手拔着头发离开地球。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卓鹤君认为,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们需要充分认清中国画在世界艺坛不可取代的艺术地位。同时,新的时代给予了中国画家新的机遇和挑战,画家只有在广阔宽松的空间不懈地努力探索、创新,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
唐代张璪很早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国画探索的道路上,除了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和掌握外,还要坚持实地写生,方才能获得国画创作上的真情实感,产生更加广泛的艺术感召力,与观众产生共鸣效果。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画家如果只在传统成规中兜圈子,如果没有深入自然,虽然有着回归古人高贵神韵的愿望,但缺少由自然唤起的基本生命感,画面必然越来越干枯、脆弱、空虚。
人们都在说深入生活,许多画家都不缺少采风写生,但是不少画家一动笔,就马上与所处的生活没有了联系,有的画家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就失去了自己,失去自己感受生活的自觉性以及表现这种感受的勇气。因此,卓鹤君认为,思考对于画家始终是重要的。


图片

卓鹤君  作品



卓鹤君觉得中国艺术家有史以来并不保守,画史的发展也少不了吸收外来文化的例子,在网络时代,中西的交流已经非常方便,生长在这样一个时期的画家,如果没有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在一味的空言传统,这就是封闭,就是夜郎自大的现代版本。


作者: 李仲芳,1963年8月生,杭州萧山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协会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成员、萧山区美术家协会主席。著有《任伯年评传》、《陆俨少传记》、《来楚生评传》、《容我漫索:曾宓评传》、《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卓鹤君卷》、《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吴山明卷》《千岩竞秀》《大路朝天》等不少画家传记类书籍。




 The End —
                            
关注当代│着研学术│推荐新锐│引导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