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财务诡计》——火眼金睛

 板桥胡同37号 2021-03-09

读完了《财务诡计》、《金融数智化未来》、《社群化》、《长期主义价值共生》、《道德经说什么》、《卡夫卡日记》、《气球上的星期五》、《活着本来单纯》,这是今年所读的第29~36部书,主要写《财务诡计》的读书笔记。

翻开《财务诡计》的那一刻我是充满惊喜的,因为我自从通过注会以来就想要一本财报造假案例集。然而此类书籍在市场上甚少,而看豆瓣的评分就知道,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在财务报表分析的路上,大家水平参差不齐,容易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就拿《财务诡计》来说,豆瓣的短评说太难或者太简单的都有。更有一些人在纠结翻译质量,说专业术语没有按照我国习惯来翻译。其实你要是真考过注会就知道,官方教材的翻译质量才是惨不忍睹,特别是审计教材中把“报表误差阈值”翻译成“财务报表的重要性”,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其实,有书看就不错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之后都是自我摸索的过程。就我个人而言,读了50来页就在论坛会计群和东奥六科群作了推荐。它做为官方课本的补充再适合不过,充分证明了课本上再小的一个考点,实务上都是有人拿来钻过空子。做不对真账和做假账之间只有一线之隔,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我大概就讲下原理,也算献丑吧。

本书有200多个案例,分为四部分,对应的是会计准则四张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合并报表。大家所谓的读报表,也就是这四张。其中利润表最为关键,因为评价某个公司的前景主要是看它的盈利能力,归根结底就是利润。而现金流量表次之,利润表是根据权责发生制编制的盈利表,而现金流量表是根据收付实现制编制的盈利表。两者互相对照。之后便是资产负债表,读资产负债表主要是关注某些关键指标。最后是合并报表,企业合并在会计上的处理复杂繁琐,所以容易出现猫腻。就像序言里夏草所举的A股案例,某股东控制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产业,通过名股实债的方式把中游产业卖给关联方,把上游和下游产业打包上市。从此以后,上市公司和中游企业之间可以随意输送利益。左手倒右手。

先讲利润表,利润表的构成其实很简单:收入-成本=毛利;毛利-费用=营业利润;营业利润-非正常损益=利润;利润-税=税后利润。通常用来评价一个公司盈利能力的是营业利润,因为营业利润反映日常经营损益。比如制造公司卖了一栋楼赚了几个亿,就属于要剔除出去的非正常损益,因为不见得年年都有楼卖。营业利润的意思,就好比一个鞋厂今年卖鞋赚了五千万,那么明年卖鞋大概率也是能赚五千万。那么管理层要改利润表,显得营业利润大幅提成,好拿到董事会许的业绩激励,无非三种方法:第一种,过早确认收入或者确认虚假收入;第二种,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推高利润;第三种,将当期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或者使用其他方法来隐瞒费用或损失。

关于第一种,就要解释收入确认问题,这也是会计上一个恒重点。会计报表是权责发生制,并不是说形式上“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可以当做货物已经卖出去,在报表上记一笔收入。而要实质上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才行,也就是“权利义务两清”,这叫做“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举个最简单的卖货的例子,甲方把一批货作价5000万卖给乙方,乙方就算收了货,甲方都不能立即记5000万收入。因为根据历史估计会有1%的残疾品退货,所以只能记4950万收入+50万退货准备金。这50万退货准备金要到保质期满没有发生退货才能记到收入。这个“权利义务两清”的模糊性就带来很多造假问题。

首先,比如客户每年都要订一批货,管理层年末做报表时一看利润不够,就在年末把明年的货提前送去客户,这批货按照合同是在明年才“权利义务两清”,但他把收入给记在今年报表上。可是这样一来客户仓库也不够放就不收货,于是管理层灵机一动,自己租个仓库,把客户明年的货运去这个仓库,就假装已经把货卖给了客户,给报表上记上了笔收入,明年的业绩就挪到了今年。再比如建筑企业是按照百分比法记录的收入,因为建筑施工延续好几年期间比较长,所以允许每年按总价的百分比入账。于是有的管理层脑袋一拍,从今天起按照百分比记账法记账,应该记在明年的业绩,就按照百分比给划归今年一部分。这都是提前挪业绩的方法,只要今年业绩激励到手,管理层明年拍拍屁股走人。

再举虚构收入的例子。比如管理层年末做报表时一看利润不够,跟客户商量,我这里有很多货,给你永久随时退货的权利,并且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既然你仓库放不下,那就放在我这里。这种方法其实很明显不符合“权利义务两清”。只是走了一个卖货的形式,管理层就能在报表上虚构一笔收入。这种做法收不到钱,看现金流量表的时候很容易被戳穿。于是管理层去找银行,我这批货卖给你,半年后我再高价回购。这实质并不是卖了批货物给银行,实质是办了一笔抵押贷款,报表上记短期借款。但是管理层说,你看货物出去了,钱也进来了,于是在利润表上加一笔收入。美国保险业以前经常把融资玩成投保,比如今年业绩不够,保险公司先掏钱赔给你,然后你在未来三年补齐保费。当然,保费总额大于赔款。

再来谈谈第二种,使用一次性或者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推高利润。前面也说过,非正常损益不能记入营业利润,因为它不属于正常业务,无法持续发生。非正常损益一般包括哪些呢?比如卖地、卖厂、卖金融资产。当管理层发现业绩不达标,但是公司有着很多优质资产,就开始动歪心思。当年500万买来的地,现在市价5000万,那么把地卖了,想办法把这笔利得记入营业利润。这么做过于粗糙,书里的案例是:地值5000万,甲方把地按照3000万卖给乙方,约定乙方未来几年要以高于市场价从甲方进货。那么,卖地的利得就转成了未来的经营利润。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资产重组把亏损的业务给剥离出去。如果亏损的业务留在手里,当年的亏损就会计入营业利润。如果资产重组把业务给出售,当年的亏损就成了非正常损益。因为把亏损的业务打包卖了不算作经常发生,但是业务如果在手里,亏损算经常发生。

再来看看第三种,将当期费用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或使用其他方法来隐瞒费用或损失。收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调整公式使营业利润 增加的一种方法是增加收入,另一种则是减少成本费用。这里我们要明白一点,资产是费用的一种形式。费用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立刻计入的经营支出,另一部分是资产分期折旧摊销计入费用。比如买个电视机一万块,可以用十年,每年就要分摊一千折旧计入费用。所以资产就是未来的费用(这点理解递延所得税的关键),所以把支出计入资产就是把费用挪到将来,也就是将来的营业利润提到现在。所以有关资产和费用的划界乃至资产分摊进费用的速度都大有文章可做。

最简单的减少费用的方法就是把费用划进资产。举个例子,当年某个港口企业就是这样,问管理层钱都花费在哪里了?回答道都成了基建,划进了资产项目。再问管理层资产都在哪里。答我们是港口企业,资产都在水下,不信你自己下海查。这在彻底暴雷前几乎无敌。在资产和费用的边界中做手脚还有一种就是延缓折旧摊销。本来一万块的电视机摊十年,每年摊一千块,现在我摊二十年,每年摊五百块,就硬生生挤出500块利润。

减少费用第二大常用手段就是操纵准备金。来讲下什么是准备金。很简单,客户跟公司买一堆货没付钱,赊账上,就叫做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和收入同时产生,是“权利义务两清”后的债权关系。就好比你用花呗随便上淘宝买东西,之后一起结账。但是既然是债,对方就有可能还不上,用花呗也可能爆卡,有的人三年也不还就是坏账。所以会计准则规定,要按照历史数据估计收不回来的数提取准备金。这笔准备金是信用减值损失,属于费用,抵减利润,浮动管理。于是管理层在需要业绩时,会说以前坏账估计多了,这笔钱我寻思一定能收回来,所以把减值损失转回,扩充利润。

最后关于利润表,财务作假也未必全都是虚增业绩,想要藏业绩的也有。比如今年业绩已经考核达标,那么多余的利润,就要想办法留到明年算业绩。又比如今年发了一笔横财,如果全记入报表,把股东预期拉的太高,年年发横财又不现实,所以要把业绩平滑下。具体操作就是把上面说的虚增利润的方法反着来,把当期利润推迟到以后期间确认或者把未来费用确认在当期。虚减利润一般比虚增利润还要难查,因为审计的重点就是针对虚增利润,原本会计记账原则的“谨慎性”就是鼓励管理层少夸大业绩。最简单也是正大光明的方法就是提取减值准备,在以后期间转回利润。大楼、机器、货物、账款无不可减值,甚至还可以通过不断地重组业务来减值。

看完了利润表,接着看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四个字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公司现金的进出。现金流量表是利润表的辅助表,如果看到一家公司利润蹭蹭蹭得往上窜,现金流量反而萎缩,那么就需要谨慎对待。现金流在现金流量表中被分为三种,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和利润表的营业利润一样,主要还是观察经营活动现金流,这是企业日常业务的流水。筹资活动现金流是和股权人、债权人来往的钱。投资活动现金流是购买出售业务比如厂房或是金融资产之类的钱。而现金流量表的乾坤大挪移同样是打破经营活动现金流和其他活动现金流的边界。第一种: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归类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第二种: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归类为其他活动现金流出;第三种:使用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首先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将从银行的筹资伪装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就像上面讲虚增收入时提到的,明明是一笔从银行贷来的货物抵押借款,同时也是筹资款。但是偏偏在利润表上记成收入,同时在现金流量表上记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虚假的收入往往就意味着虚假的现金流。当然也可以凭空创造一笔现金流。比如公司手上正有一笔客户的应收款,在做报表前无法回款。公司就可以把这笔应收“贱卖”给银行,提前获取现金流。这里的“贱卖”之所以要打引号,因为这笔应收如果银行最终收不回来,还是从公司追这笔钱。所以,这本质是一笔凭空产生的借款,是筹资现金流,但是却被当成提前收回的货款,成了经营现金流。

第二种方法,是将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归类为其他活动现金流出。这点就和减少费用的手段一样,把费用划为资产的同时,现金流也从经营现金流出成了投资现金流出。手段比较粗糙的管理层会直接把采购款进行资本化,把报表上的成本一栏记做资产。比较聪明的管理层会进行回旋镖协议,在购买对方业务的同时,出售自己产品给对方。这样就多了一笔经营现金流出,少了一笔经营现金流出,购买资产属于投资现金流出。

第三种方法,使用非持续性的活动来提高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较克扣的管理层会延迟支付供应商货款,加速回收客户货款,或者减少采购来从牙缝里省经营现金流,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而胆子大的管理层会把非持续的一次性现金流算做经营现金流。书中的例子就是把打官司所得的一次性赔款记为经营现金流入。

说完了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我们来看看资产负债表。书里的原话并不是资产负债表,而是“关键业绩指标”。关键业绩指标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资产负债表上的简单运算,比如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资产负债率;一种是某些行业独有的关键业绩指标。我大概总结了下,就是别相信任何管理层提供的运算,除非由你自己通过报表计算验证。很多时候管理层会在运算中加上许多的自定义规则,就算是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也会如此,管理层会把应收票据给剔除计算(财管重要考点,应收票据不得剔除)。非官方的行业关键业绩指标我就不多讲,主要介绍下资产负债表指标。

关于可歪曲的资产负债表指标,书里提到了四种:通过歪曲应收账款指标来掩盖收入问题;通过歪曲存货指标来掩盖盈利性问题;通过歪曲金融资产指标来掩盖减值问题;通过歪曲负债指标来掩盖流动性问题。判断是否良好回款主要是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这个指标,是(应收账款+应收票据)*360/收入,周转天数越短,说明流动资金使用效率越好。而存货的不正常增加可以视为产品滞销。金融资产要关注减值的变动。负债指标要关注久期。要强调的是,财务指标分析需要经过行业横向对比和时间纵向对比,单独看财报是看不出什么情报。

最后来谈谈合并报表,书里叫做并购会计。合并财务报表是注会会计的超难点和超重点,也是整个注会会计最复杂繁琐的地方,学会了就有25分。在合并报表中同样可以虚增收入和利润 、虚增现金流量和操纵关键指标。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关于虚增收入和利润方面:在并购发生前,在双方合意下,可以指示被并购方刻意压低业绩,以造成并购后的井喷现象;在并购发生时,并购方可以把大量经营亏损转嫁成付给中介公司的管理费用,从而避免亏损影响到营业利润;在并购发生后,并购方可以大量转回被并购方的准备金,从而提升利润。而关于虚增经营现金流方面。首先,并购方买下被并购方的目的不仅是业务,还附带着业务中的许多存货。这些存货的购入本来应该被记成经营活动现金流出,现在却成了投资活动现金流出。而有些被并购方的存货可以立即出售,这就凭空多了一笔经营活动现金流入,而之前存货的采购成本在并购时同样成了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再加上面所说的,用高价购买业务换取高价出售存货。比如,对方的子公司值5000万,我8000万买下来,从此以后对方要连续几年高于市场价从我这里进货。投资现金流出就换来了持续经营现金流入。最后关于操纵指标,巴菲特曾说过,拥有这么多子公司的伯克希尔哈撒尔能做出任何想要的指标。

《财务诡计》的读书笔记就写到这里,这本书推荐从事财会工作的朋友阅读。如果感觉读书笔记写的很烂,那仅仅是我写的不好,书还是值得推荐。


《金融数智化未来》

本书非常明白的介绍了金融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方面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总的来讲,传统金融由于旧代码和监管问题,像大象一般转身困难,无力拓展边界。金融科技则轻装上阵,占领山头,为客户打造更具时代意义的服务。最后,做大了的科技公司对于金融业务如同群狼环伺,时刻准备跨界竞争。事实上,这三种公司都仅立足于价值链中的某一环。比如传统金融固守业务,金融科技占领服务,而科技公司垄断接口。到底谁能在未来脱颖而出,就要看谁能打造出真正的“生态链”。未来是“聚”的时代,看谁能把握住这股“聚势”成长为生态平台,其实蚂蚁金服已经做到了。而它今年也同样遇到了在书中提到的不可绕过的问题,也就是监管。实际上,金融监管只是比较突出的方面,脸书和谷歌2月同样面临澳大利亚的监管政策,这也是科技发展的绕不开的未来。


《社群化》

作者在序里说到:“如果你发现一个社群充满了精明、花哨、圆滑、江湖等味道。那么这一定是个伪社群,真正的社群是什么味道的呢?他一定是专业、正直、诚实、务实、创新、勤奋以及细致的。”我想不用读完整本书,就能够判别酣客社群的味道了,的确是中年领导喜欢的那款。祝愿酣客社群未来两个五年保持增速倍,到时候即使全世界喝白酒的愿景可能都还达不到,在我国也差不多可以取代茅台龙头老大的位置。书里有一点我觉得写的特别实诚,就是粉圈的主要构成是小白粉,这的确是财富密码。还有,这书的纸特别好。


《长期主义价值共生》

从四篇序言到十章正文的作者来头都很大,但对所涉企业经营模式的评注难免还是有雾里看花的感觉。不过,想来这些企业也没空自己作史。企业能在竞争中保持长青自然有其坚持不变的地方,这也是该企业的原始立足点,或者说“初心”。而在这个信息时代,交互的边界不断的变广,价值的共生仅仅在数字时代又掀起另一场生态圈的跑马圈地。就“初心”来讲,方太是设计,新希望是投资,晶澳是环保,飞鹤是品控,长城是社群,安踏是品牌,德龙是精益,均胜是整合,大宋官窑是文化,金发是标准。虽然其中有一些并算不得“初心”,但却是企业如今计划要做的坚守。就“共生”来讲,另一位友邻讲的很对,90年代消费者至上,营销与品质两手抓;00年代重生态,员工、股东、供应商齐借力;10年代数字化革新,借“势”将生态圈打造成大平台。


《道德经说什么》

摘几句座右铭吧。“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卡夫卡日记》

读卡夫卡是自省的过程。日记表明了卡夫卡的思维模式存在着极大的跳跃性,类似“精神病人思路广”。所以我一直好奇,他怎样把自己的思维模式拉回到正常世界。现在看来,应该是写作。写作迫使卡夫卡把他的那些“思路广”按照正常逻辑给串联起来,久而久之,在文字的交互中适应了现实世界。其实,我也经历过这个阶段。阅读写作的初始动机只是为了压制住没来由的焦虑感罢了,这是我获取多巴胺最廉价的渠道。当然我的才华和卡夫卡相比是泥云之别,一部分原因是我已从梦中完全出来,而日记表明卡夫卡的日常状态就是沉沦在梦中,看似浪漫实则惊恐。在醒着的幻境里,周围的人和事无不充满荒诞,而反馈却无时无刻不在表明,“小丑竟是我自己”。孱弱的自我被现实的车轮不断轧过,却对自己为何会受到如此对待完全莫名奇妙。“我一辈子没有做过坏事,为什么这样。”


《气球上的星期五》

凡尔纳式的流水线在处女作已经初见端倪,一位智力型的博物学家或者领导者,异想天开并勇气可钦;一位敏捷型的猎人或是向导,武勇过人却顽固倔强;再加上一位耐力型的仆从或是学徒,负重打杂偶尔还拖拖后腿。而至于凡尔赛式的科幻,大概就是初中化学实验的水平,然而对当时的人们如同魔术一般的新鲜。在闭塞的时代,人们就是喜欢来一点刺激,就算是吃个瓜也好。所以博物学家在当时多么得受人欢迎啊。这份尊敬驱使着博物学家向一个又一个秘境探索。而所谓的探索秘境,其实就是入侵原先有原住民的土地罢了。这股精神传递下来,就成了所谓的“自由航行”权。“自由航行”这个词对于西方人神经的刺激,源自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只不过,过于蛮横。


《活着本来单纯》

差不多重新读了一遍丰子恺,因为本书包含《无宠不惊过一生》的全部文章,半年前读过。老实说,对于我这种浑浑噩噩的人,上次读书还不能十分get到点。而如今再读就好多了,一开始还沾沾自喜是因为境界到了。现在想来,应该是年龄到了吧。散文不够激昂,又不够新鲜,想来是引不起青年人的兴趣,也就如今躺平的中年人状态才能欣赏其中趣味。不得不说,丰子恺颇有君子之风,于逃难日仍然记载孩童视角。正如孔子所言,“造次应如是,颠沛应如是”,赤子之心常在。而最喜欢的是他蹲在水门汀上看蚂蚁搬锅焦那篇。想到我小时候也喜欢看蚂蚁猎虫,写了篇万能作文,正能量的题目都可以往上套,结果被老师训斥一番,不禁莞尔。赏蚂蚁的乐趣也就住过城中村的人能够理解,如今00后应该体验不到了,他们要是读了这篇文章,多半又成了符号化理解,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