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动人的中国史》之第四十四章:宋代理学的来龙去脉

 金色年华554 2021-03-09

宋朝的国势,虽然是十分衰弱,但是在学术思想方面,宋朝却占着一个很重要的时代。汉亡之后,顿然失势的儒家学说,因为融化了许多佛家和道家哲学的成分在里面,在宋时产生了一种新学派出来,创立理学,重新巩固其已经动摇的中国学术思想界的独霸地位。

魏晋六朝,人心都很厌弃自汉儒经学的拘诬,让自由思想一时风行。因时局的混乱和宗教的发展,佛学和道家的哲学,流布很广。这种哲学,宏大幽渺,原是很有价值的;然而走到极端,使有了“遗世独立”的思想,亦有流敝。于是就有人不能满足,再回过头来讲求切近实际生活的儒家学说。唐时的韩愈,就是这一派人的代表。

韩愈是一们提倡古文运动的文学大家。魏晋六朝以来的文家,骈文大盛;专重装饰而内容很是浅薄。唐初用有人变骈体为散文,竭力改去浮靡的习气。后来韩愈奋起,尽力提倡。因他才学过人,师资相承。所以的影响最大,历史上便推崇他为“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大家。

韩愈与贾岛“推敲”的故事

所谓古文,是对于当时骈体的时文而言,因为不用骈文的浮靡,乃兴起了一种革新的运动。然而社会上迷古的观念太深,作这个革新运动的人要想求效,不得不带一点托古的臭味。无意中乃成了一种复古的倾向。这种革新运动,主张文章,不在乎词采优美,最要紧内容充实,这就是所谓“文以载道”的理论。既然主张文以载道,那末必须捧出一种道统来作号召。韩愈就竭力排斥佛道,推崇儒家,举性情道德仁义之名,以为标榜。他做的一篇《原道》里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也”。隐然以继承道统自承。然而他对于哲学理论,并没有深厚的根底。其立说多敷衍门面的话,没有什么精深的道理。但是他指明儒家之道,不仅在于诵习经训,使人注意于学理的探究,实是宋朝理学的先驱。

宋朝初兴的时候,社会上饱受着五代纷乱的影响,一时有志救世救国的人,都想再抬出儒家学说来,做中国学术思想的中坚。但儒家学说,从汉儒以来,一向缺乏哲学上的根据。当时佛学、道家宏大幽渺,在学术界上很占重要的地位。那末儒家学说,必须开辟了一种宏大幽渺的境界,方始可以重振旗鼓,以兴佛学、道家相争。这就是讲究心性的理学,所以创立发展的背景。

中国哲学最古的典籍,是一部《周易》。东周诸子百家的学说中,哲学气味最浓的是老子和庄子。这周易和老庄的学说,在东汉以后,因神仙家而变为道教,被窃取为道教的根本教义。事实上已成为与外来的佛家哲学对抗的工具。

然而儒家也不是没有哲学的渊源,先师孔子便是精究周易的。只因其曾有少谈性与天道的话,所以后来的儒家渐渐缺乏了哲学的根底。现在那些要抬举儒家学说的,想开辟宏大幽渺的哲理的境界,唯一无二的法门,当然也是去找到周易。但是那时的周易已经经过了陈抟等一班道士之手,不免沾染着许多道教的气息。所以理学的两个先锋,邵雍和周敦颐,就是受的道家的薪传。他们二人受了陈抟的传的学说,演说的先天图和太极图的理论,后来成为理学家讲究心性的根据。他们二人可算是道家与理学家的过度人物。

然而理学的内容,不仅带有道家的气息,并且大受佛家的影响。唐以来佛教的各宗派中,以主张明心见性的禅宗分支最多,传布最广。他们解放了许多教义上的束缚,文字上的障碍,专用内观的功夫,实在是给予理学家很大的启示。而儒家的复兴运动,表面上虽是竭力攻击佛教,骨子里却不免有许多地方,都受了佛家的暗示与启发。邵雍、周敦颐二人的学说中,很有许多佛学的精华。

邵、周二人,虽同是在佛家和道家的影响之下,创立理学,然其趋向各有不同。邵雍的学说,趋向于术数的方面;而周敦颐的学说,趋向于哲理的方面。趋向于理的方面的学说,容易发生种种问题,所以对于后来的影响较大。他们的趋向虽不同,而其研究的对象则同是注意行为的动机,一致主张节制欲望。这一点,便成为理学的根本要义。

与邵、周同时的理学家有张载。他和门弟子讲学,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为教训。他说:“民众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同伴。凡天下疲惫、残疾、孤独、鳏寡,都是兄弟们中困苦无助的人”。这可算了一种很高尚的人生观。他著的《正蒙》一书,为理学家最有系统的著作。

程门立雪

周敦颐传至弟子程颐、程颢、乃确立理学的基础,程颢的学说注重涵养,程颐的学说注重实践。程颐年寿很高,门徒很多,所以他的学说在理学中占最重要的位置,而注重实践的一派,乃被认为理学的正宗。程颐四传至朱熹,提倡修驻德,安名分,守秩序。其学问可算是集理学之大成。但是学术思想发展一般法则,到了极盛的时代,就要区分派别。理学至程颐、朱熹、达于盛极,同时便有程颢与陆九渊与他们对立。二程的参差,当时还不甚著。朱、陆的异同,便成为理学中的大争论了。

朱熹号元晦,为人端方刻苦,生活很有规律。每日黎明即起,整衣冠拜祖先和先师,乃入书室研究。其书室中,几案必正,书籍器用必整。其饮食,杯、盘、匙、箸和饭、菜、羹、汤等,取用都有一定的法式。休息时,瞑目端坐,睡觉时拥衾而坐。一切举止行动,都谨守礼仪作法,自少年至老年,无冬季与夏季,始终不变,虽遇非常事故,也不肯造次一点。他的学说,以张载、程颐的为根本,偏重于格物穷理的一方面。他的一生勤勤恳恳的注释古书,如大学、中庸章句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易本义、诗集传、正义解等,都是后人研究孔子学说和理学的重要参考书。他对于孔子的学说可算是竭尽发扬解释的能事了,在儒家中为从来未有的大成功。所以儒家自朱熹以后,始确立宗教的威信,而且成为中国的国教了。

《最动人的中国史》之第四十四章:宋代理学的来龙去脉

朱熹

陆九渊的学说与朱熹不同,以周敦颐、程颢的为根本,偏重于培养德性的一方面。他幼时读书,就疑心程颐的学说和孔子、孟子不同。他主张:“教人先立乎其大,使理会如何为人。”他的门弟子也不少,有数千人。有人劝他著书,他说:“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说:“学苟知道,则六经皆我注脚了。”

朱陆二人,曾会集于信州鹅湖寺,互相辩难,连日不决。后来彼此通信,又互相冲突。大抵朱指陆偏于内心功夫,乃禅宗余派,非儒家正宗;以为学者当求古昔圣贤的遗言于书中,而修身之法,自洒扫应对始。陆则指朱为舍本逐末;以为学问之道不在外而在内,不在古人的文字而在其精神。曾访问朱熹道:“尧舜读过些什么书呢?”

理学虽分朱、陆二派,彼此辩难,但自宋以后,学者思想出于朱则入于陆,出于陆则入于朱,中国学术界可算是朱、陆两派的舞台,基他思想绝无发展之余地。所以儒家学说独霸中国学术思想的地位,也就十分巩固了。

比较朱、陆两派的学术,朱学平实,主保守,注意现在的秩序,过于未来的希望,这与我国大多数人民之习性相投合。又因其主安名分,很注意于为下不悖之义,这与我国当时的政治制度很适宜。因此,朱学的势力,往往盛过陆学。

明太祖得天下之后,以同姓的关系,更加推崇朱熹,朱学势力更盛了。然而朱学墨守循序渐进的风气,一则曰“必先求圣贤之言于遗书”,再则曰“自酒扫应对进退始。”于是学者往往泥于古书,拘于末节,不免流于支离烦琐。

“物极则反”,至明朝中年,王守仁乃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中兴陆学,使得思想界的气象一新。原来陆学的长处在于思想自由,功夫简易,人生观平等,便学者无所拘泥,而自求进步。王守仁本是一位豪杰之士,眼见朱学末流,把学术界搅成一种像患贫血症者一般的可怜状态;乃起来发挥陆学,促地思想的自由,鼓励实践的勇力,但其末流,终因其注意于“不在外而在内”的缘故,又成了专门谈玄,不切时务的弊病。

原来朱、陆两派,学说虽有差别,而其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极端注意于行为的动机。注意动机,当然不免轻忽“经世致用”的学术,其结果不是迂阔,便是空疏。迂阔的成为不近人情的道学先生,空疏的成为空谈性天的道学先生。他们对于国计民生,都无回天手腕,于是国家社会乃不能有迅速的进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