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列国志】底比斯(六):喀罗尼亚战役2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03-09

底比斯(六):喀罗尼亚战役2

2)序幕

腓力再度介入希腊的纷争是跟另一场战争有关。这场战争起火点是奥佐利亚洛克里Ozolian Locris)的阿姆菲萨公民耕种了德尔斐南部克里西亚(Crisaean)平原上的阿波罗圣地,在经过内部争吵后近邻同盟会议决定对阿姆菲萨宣战,爆发第四次神圣战争。而后一个色萨利代表团建议腓力二世应该介入这场战争并成为近邻同盟的领导人,这使得腓力二世进军希腊有了借口。无论这事是否属实,或是腓力二世自导自演了代表团的请求,无论如何腓力二世都会想尽各种借口进军希腊。

在前339年战争爆发,底比斯人攻占温泉关附近的城镇尼西亚,但是原先腓力于前346年就驻扎了一支部队在那。腓力二世对这种近乎宣战的举动虽然没有表现出什么反制行为,但底比斯人此举却给腓力二世带来一个大麻烦,因为这封住了腓力进军希腊中部的主要道路。幸好腓力还有另一条进入希腊中部的道路可以利用,这条通过卡尔利卓诺山肩(Kallidromo)进入福基斯的道路似乎被雅典和底比斯人所遗忘,或是雅典他们认为腓力二世不会走这条,因此他们并没有派重兵防守。如此腓力沿着这条道路在毫无阻碍下进入希腊中部。先前腓力二世在前346年第三次神圣战争宽待福基斯人的作法开始产生有利的效果。当腓力抵达伊拉提亚Elatea),他下令居民可以重新居住这个城市,在之后几个月的时间整个福基斯联盟再度重新建立起来,使腓力不仅在希腊有了一个基地外,还拥有一个对腓力相当感激的新盟友。

当腓力进军至距雅典仅三天路程的伊拉提亚,这让雅典陷入恐慌之中。而学者Cawkwell认为这是德摩斯梯尼最有声望的时刻,这时德摩斯梯尼他不屈服于当时雅典绝望的气氛并起身单独对抗劣势,他向雅典人提议应该要与底比斯同盟,而这个提议被雅典人所接受,并且由德摩斯梯尼担任前往底比斯的大使。同样的,腓力二世也派遣使者前往底比斯,并期望底比斯人能加入他这一方,或是至少让他的军队可以安然通过波奥蒂亚。而此时底比斯还尚未与马其顿正式开战,他们因此是有机会可以避免与腓力战争。然而,尽管腓力的军力迫近,底比斯人仍决定要与宿敌雅典结盟对抗马其顿,来捍卫希腊城邦的自由。此时雅典已经把军队移动到波奥蒂亚,就在与底比斯同盟后不久,两国合军。

这段期间因为雅典、底比斯联军固守从赫利孔山Mount Helicon)进入波奥蒂亚的道路,当时斯巴达在留克特拉战役前用过此路,这使得腓力二世无法继续进军。腓力于是派遣军队快速向西行军至卡尔利卓诺山,并南下夺取了阿姆菲萨并驱逐其公民,并把阿姆菲萨交给德尔斐,由近邻同盟会议决定如何处置阿姆菲萨。同时腓力还设法用外交手段让自己与希腊城邦之间的冲突不要再扩大,但手段没有成功。马其顿军进驻阿姆菲萨此举,使得雅典、底比斯联军退路有被切断的可能,联军被迫往后撤到喀罗尼亚。此时腓力二世认为从阿姆菲萨到喀罗尼亚的道路不适合会战,随即快速回军到卡尔利卓诺山,再火速向东通过伊拉提亚,转南占领先前雅典、底比斯联军所固守的据点,这个军事上的调度成功迫使雅典、底比斯联军放弃先前有利地势。

关于喀罗尼亚战役前夕的战争细节几乎不可而知,腓力二世可能在前33911月进入福基斯,但直到前3388月的喀罗尼亚战役前都没爆发什么重要战役。而两军想必在大战前应该有些小规模冲突,因德摩斯梯尼曾在演讲中提到在冬天的战斗和在河边的战斗,然而这些并没有提供进一步细节。之后腓力成功迫使雅典、底比斯联军略后撤退后,在前3388月,他继续沿着主要道路向希腊城邦联军进击,两军随即在喀罗尼亚附近展开会战。

3)双方军力

根据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马其顿军队数量大约有30,000名步兵和2,000名骑兵,这数字也被今日的学者们所接受。腓力二世率领马其顿军右翼,并让他18岁的儿子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之即位后征服了波斯帝国)率领左翼,腓力还派些有经验的将领陪伴亚历山大。

希腊城邦联军主要由雅典和底比斯组成,另外还有亚该亚科林斯哈尔基斯埃皮达鲁斯Epidaurus)、墨伽拉特洛伊真Troezen)等城邦,其中雅典军的将领为卡瑞斯Chares of Athens)和吕西克列斯Lysicles),底比斯军将领为特阿根尼Theagenes)。关于希腊城邦联军的军力并没有一份史料有准确记载,罗马查士丁认为当时希腊方在士兵数量上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今日学者则认为希腊联军的数量应该跟马其顿军差不多。此战雅典军在联军的左翼,底比斯军在右翼,其他城邦部队则在中央。

4)战术和地利

希腊联军所在的位置靠近喀罗尼亚,并且横跨道路的两侧。在左方侧翼,希腊军阵列跨到堤里翁(Thurion)山麓,右翼紧邻著凯菲索斯河(Kephisos)并靠近阿克提翁山(Mount Aktion)的支脉突出处,对希腊军而言依靠有利地形使两翼都相当安全。希腊军阵列总长约四公里,其阵列方位似乎东北向倾斜横跨整个平原,而没有与马其顿军阵列进军方向笔直,这可能是预防腓力二世集中一翼来对付希腊联军右翼,因为如果这么做的话希腊左翼就可以威胁马其顿军右翼。尽管腓力可以集中他的部队在左翼,但希腊右翼部队布署在高地,这让马其顿军的攻击也会相当困难。加上希腊联军本身主要目的就是要阻止马其顿军继续前进,而秉持着防御战术,这些使得希腊在地利、战术上都较有利。

5)战斗

有关这场战役的记录相当缺乏,西西里的狄奥多罗斯提供一个较可靠的简略记载,他说当两军接触,战斗激烈展开且僵持好一段时间,双方人马都有许多伤亡,两方也认为自己将会获得这场胜利。接着,狄奥多罗斯提到年轻的亚历山大他的内心就像是要显现出他的英勇给他父亲看一般,在他的伙友帮助下,率领部队撕破希腊右翼的阵列,迫使他们逃遁。同时,腓力也亲自率军击败希腊军左翼,也让敌人败逃。

如果波利艾努斯Polyaenus)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是可信的,那就可以补充狄奥多罗斯的简略版本了。波利艾努斯在他的著作《战争中的诡计》收录了许多战役的资料,其中一些内容经过比对其他史料后,确认是可信的,但有还有一些内容可说是错的。然而在没有其他证据下,也无法确认波利艾努斯所说的喀罗尼亚战役细节是否正确。波利艾努斯认为腓力二世当时与希腊军左翼接战后,便把部队往后撤,希腊联军左翼的雅典军紧接着追击,当腓力二世把部队撤到一处高地后开始反击雅典军,最后把他们击败。在另外一段中,波利艾努斯说腓力二世有意把战斗时间拖长,因为雅典军士兵的体能和经验都不足,反观腓力二世的士兵身经百战,他们保持体力应付战斗,直到雅典士兵精疲力尽后腓力才让他们发动全面猛攻。而比波利艾努斯早些时代的弗朗提努斯SextusJulius Frontinus),在他的《谋略》(strategems)中也描述腓力利用雅典军体力耗尽一事。

波利艾努斯的记载让现代一些历史学家试图还原当时的战役情境,当马其顿军右翼与希腊左翼交战一段时间后,腓力把他的部队做一个大规模调度,他以中央为枢纽,把右翼往后撤退,诱使敌方左翼雅典军追击。同时命左翼前去与敌军右翼迎战,抵挡住敌军前进,这结果让希腊联军中央部分产生松动,这是因为希腊左翼前去追击马其顿右翼,使阵列拉长,阵行也变得较混乱,加上自军右翼被阻挡而无法跟上,这个缺口使雅典军的右侧翼曝露出来。腓力立即命自军右翼回头反击,让经验不足的雅典军遭到击败,并迫使他们溃退。而联军右翼的底比斯军则遭到统领马其顿左翼的亚历山大突击下,也跟着被击败,结束这场战役。然而还有一些战史家认为,是腓力一开始就故意使用斜行阵列,当腓力撤退雅典追击时,是底比斯军因为不清楚腓力意图,才按兵不动,因此产生这个缺口,并让亚历山大利用这个缺口,在夹击下击破雅典军。

另外,普鲁塔克说亚历山大是第一个击破精锐底比斯圣队的将领,这支部队布署于联军方阵最右边的位置,在希腊传统上这位置都是给最精锐的部队。但普鲁塔克也提到底比斯圣队与马其顿方阵用长枪对决,这代表亚历山大当时不可能用骑兵正面朝底比斯圣队冲锋,很可能当时亚历山大率领左翼骑兵,这支骑兵很可能是色萨利骑兵,他率领骑兵绕过或是利用雅典军和底比斯军中间的缺口,绕到底比斯圣队后方发起冲锋来消灭他们。不然,就是如学者Gaebel和其他学者所建议的,亚历山大在这场战役中率领一部分的步兵方阵作战。

根据狄奥多罗斯记载,有超过1,000名雅典人战死,2,000名被俘,底比斯的损伤大至上与雅典军相差不多。而普鲁塔克还说底比斯圣队全员300名战士都在这场战役阵亡,他们在这场战役前未吃过一场败战。在罗马时代之时,在战场附近有一尊狮子雕像,这座雕像被认为是腓力纪念底比斯圣队视死如归的勇气而设立的。到了现代,在纪念碑遗址下挖掘出254具士兵的遗骸,证明这里的确是为底比斯圣队的坟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