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择一城而居】苏州:穿越2500年时光遇见你

 昵称45199333 2021-03-09
图片
古朴是你,温柔是你,繁华是你,梦里也是你。

公司来接机的车载着我们一家四口离开上海浦东机场,开往在苏州预定的酒店。后备箱里塞着两个最大号行李箱,是我们漂洋过海的全部家当。彼时我们计划在苏州待一周左右,然后决定未来的一两年间是否在这里落脚。

那是十月初的一天,苏州刚刚结束了夏季的潮热,开始了一年中温度最舒适的季节。队友开始去公司熟悉情况,我则带着倒时差的娃儿们开始了苏博、拙政园、平江路、观前街、七里山塘……逛吃逛吃睡的行程。

图片

苏州博物馆
一周之后,队友问我——“要不要来苏州?
“嗯,来。”

拒绝一个满城尽染桂花香的像水墨画一样的城市,对一个文艺青年来说有点儿困难。

这一“嗯”之后,就盘桓了两年。

(一)
这些年一直在漂泊。住过“大而不易”的北京,看过年轻又忙碌的深圳,到过风景如画的欧洲小城,也流连过地广人稀的美式乡村……但“最强地级市”光环之下的苏州,格局看起来是与大多数不同的。

没到过苏州的人会觉得历史悠久的姑苏古城区是市中心,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姑苏区也确实处于各区的环抱之中。但你要是逛一圈下来又会心生疑惑,这个“市中心”也太旧太落后了吧?

图片


没有主流认知里体现“中心”特色的高楼大厦,纵横交错的巷子里,灰扑扑的平房陈旧得像是误入了上个世纪的黑白照片里,偶遇所谓的主干道也有点儿不那么敞阔,两个轮子的车比四个轮子的多……这里的时光仿佛慢了二十年。

这一切“阴差阳错”源于一个城市自我克制的选择。在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的城市化进程中,苏州抵住了地产狂欢的诱惑,抵住了工业盛宴的喧嚣,它选择了一条最朴素最内敛的道路,把富贵风流了几千年的古城区用一纸又一纸的文件保护了起来。比如苏州古城范围建筑限高不得超过北寺塔,也就是24米。

这份难得的“克制”的结果,是有着2500历史的姑苏区“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城市格局得以留存至今。
但这个不能长高不再变大的主城区注定难以承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重任,所以苏州把古城区“市中心”的功能剥离出来——向东有了工业园区的各类科技产业园,向西有了新区的生态科技城,往南是太湖新城,往北是高铁新城,“一核四城”的城市新格局形成,没有市中心的苏州又处处是中心。

我们在苏州临时的“家”就在工业园区。这是最有欺骗性的一个名字,不仅和乍听这个名字后脑海中浮现的厂房林立的工业区没什么太大联系,甚至连百度地图都会傻傻分不清楚这里是不是还有个名字叫吴中区。

图片
工业园区金鸡湖畔夜景

对应姑苏区的历史悠久,工业园区呈现了苏州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一面,大概相当于北京的CBD+中关村综合体。在很多年轻人心里,这里似乎更符合大家对“市中心”的定义。日逛诚品书店,夜游金鸡湖边,是很多人打发周末闲暇时光的方式之一。

    这个和新加坡合作的特殊项目始于1994年,在工业园区的规划展示馆内,还陈列着一张当年由新加坡一家规划公司手绘的规划图。如果你看过这张图就会发现,如今的工业园区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最初的图纸。这一切,得益于建区之初就彻底贯彻的“规划大于市长”的强执行力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今年夏天苏州连下了几日夜的暴雨,某天在电梯里遇见楼上的爷爷有点儿担心地说起“看新闻说安徽的一个县城都淹了”,爷爷安慰我:“没事的没事的,园区这里高,98年雨下得比现在大多了都没事。”果然,即使有些小区的楼房里已经开始下起了小雨,园区的大路上都没什么积水。

后来特意上网查了资料,原来2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水田洼地,平均低陷50公分。当年规划的解决方案是整个园区地基填平并抬高70公分,仅填土一项就花了近30亿元。而那年苏州GDP不过才720亿元。

从最初阡陌纵横的农田水乡到今日生机勃勃的现代化综合性城区,其中走过的曲折艰难可想而知。是什么让这里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百花齐放,又是什么引来了96个国家4000多家企业的投资,或许值得每一个区域的主政者去思考学习。
 
对比高房价、人口日趋饱和并受制于有限土地资源的工业园区,位于相城区的高铁新城是苏州最富想象力的未来。

因为这里有个苏州北站。它是千里京沪线的必经之地,直达上海虹桥枢纽中心仅需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恰好是一份外卖的最快时间,大抵意味着你在上海打包一份网红店的麻辣烫,带回在高铁新城的家里吃还不会凉。

自打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开始流行以来,国内各地出现了不少“高铁新城”,在推进城市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城市拥堵方面被寄予厚望,但相关配套和产业支撑不足,也让不少高铁新城的发展后继乏力。

如何真正做到产城融合、站城一体?苏州高铁新城可以说给出了一个样板答案。还记得2019年初落脚在高铁新城时,买菜只能去旁边商场负一楼的超市。时隔一年多再回到这里,发现已经可以用叮咚买菜、永辉生活两个网上APP订菜了,出门接娃放学时下个单,回到家时晚餐的食材也就送到了。

见微知著。能够实现像送外卖一样送菜,说明这一区真正留下来的人越来越多了。人多了,商业零售、医疗教育、餐饮娱乐、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精装住宅等形形色色的业态也就能转起来了,这一城也就活了。

城活了,优质的产业资源才能源源不断地被吸引过来。土地成本低、资源配置效率高、要素流动便捷,必将使苏州高铁新城成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最佳候选人。调查显示,苏州与上海间铁路出行目的为上班、上学、商贸洽谈、公务出差的人群占比已经达到43%,规律性铁路出行人群占比达到40%,其中甚至11%的人群为每日往返,每月往返4次及以上人群占比约30%,苏州市区到上海的客流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早晚高峰,同城化趋势愈加明显。基于交通枢纽的频频互动,两地未来的深度合作值得期待。

图片
苏州北站线路示意图

而现在苏州北站即将迎来新一轮的大规模扩建,从目前的2台16线扩至10台26线,综合枢纽范围达到55万平方米。届时通苏嘉甬铁路将在苏州北站和京沪铁路实现交汇,同时还将引入苏锡常城际铁路,如东-湖州城际铁路,扩建后的苏州北站将会超过苏州站成为苏州最大的交通枢纽,并将承接上海虹桥站的部分功能,成为长三角国家级的综合交通枢纽。由此可见,高铁新城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如朝阳初升到今日渐露峥嵘,不过短短八年时光。回望当初“一年成形,三年成势,八年成城”的开发战略,高铁新城这一路走出了一个大写的“优秀”。

或许有一项排名最能说明苏州的好。经济学人智库(The EIU)2018年全球宜居城市评比提取的140个城市样本中,从稳定性、医疗保健、文化和环境、教育和基础设施五大指标去评分,苏州位居中国城市榜首。
 
(二)
我们在苏州的第一天是从一碗面开始的。
当时还和队友互相打趣,两个北方人来南方吃面。后来才知道,苏州人的早晨也是从一碗面开始,甚至还有到苏州“可以不看苏州园林,但不能不吃一碗苏式面”的说法。据说,苏州人一天要吃掉500吨左右的面条,特别是老城区的大街小巷里,溜达几步总能见到好像用了同一份食谱的苏式面馆。
作为一个南方城市,吃面比北方还凶猛也是出乎我意料的。
和北方粗犷的宽面不同,细细长长的碱水面卷成鲫鱼背脊的形状卧在青花瓷大碗的底部,或红汤或白汤一浇,再撒一把香菜香葱碎,青翠点点,分外好看。即使是最小的面馆,浇头林林总总十几种也总是有的,如果看得眼花缭乱又心里没底,选招牌总是没错的。嗦一口面细腻爽滑,汤头浓郁鲜美,裹挟着腾腾热气瞬间抚慰了晨起空落落的胃,柔软妥帖一如这座城市的脾性和氛围。
琼林阁也罢,朱鸿兴也好,或者是本地人爱去的小巷子里的无名面馆,老饕们都讲究早起去吃一碗头汤面。“头汤面”不会有久煮面汤带出的焦糊气和面碱味。少了“杂味”的侵染,自然能更好地品味出面条、浇头、汤头最原始的滋味。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吃到真正的“头汤面”呢,就像陆文夫在《美食家》中所言:大约就和除夕夜烧头香一样,心到意到而已。
比头汤面更难吃到的是三虾面。因为浇头限于带籽虾的产期,所以只在每年6月初到8月下旬供应。加上要从细小的河虾中手工分离出虾仁、虾脑和虾籽的繁复工序,一碗三虾面自然价格高昂,当之无愧是苏式面中的“爱马仕”。

图片
三虾面
苏州人似乎很爱干这类“螺蛳壳里做道场”的事情,在古城区最老牌的面馆前,吃三虾面或者是大闸蟹的时节里,总会见到几个阿姨坐在店门口,嘴不停手不停地或剥虾仁或拆蟹粉,吴侬软语间不经意便已是半天光阴。时间在这里,似乎总是特别慢。
另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奥灶面,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枫镇大肉面,隐藏在灵岩山里的素面……以518种浇头创造了“世界上浇头品种最多的原汤面”这一项新的世界纪录的苏式面,不论什么时候提起来,总有你还没尝过的。
苏州人的饮食讲究“不时不食”,许多美食只在一个季节或一段时间内出现,错过了就只好等来年。从“小满枇杷半坡黄”到“夏至杨梅漫山红”,再到金秋十月的菊香蟹肥和年尾一口饮尽桂花香的冬酿酒,每一季里,都藏着苏州人“不时不食”的精致。
来苏州之前,有一道时常会钻进我梦里的美味——腌笃鲜。当年读红楼梦的时候,第58回里出现了一道火腿鲜笋汤,一上桌宝玉就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说“好烫”。荣国府何等的膏粱锦绣,能让自小在这锦绣堆里打滚儿的贾宝玉都等不及的汤,又该是何等的鲜美呢?忽然觉得所有的溢美之词都抵不过贾宝玉的这一句“好烫”,索性不做赘述了,如果你来苏州一定要尝一尝这道在荣国府也上得了台面的汤菜。至于这道菜是源于哪说不清楚,只知道做苏州本帮菜的馆子菜单上都有它,而一到鲜笋上市的季节,吴地人家也多会在家里炖上这么一锅。
图片
水八仙
苏州人还有一个我始终吃不惯的“心头好”——鸡头米,与茭白、莲藕、水芹、茨菰、荸荠、莼菜、菱等水生植物并称为“水八鲜”。苏州人多用来煲汤或煮甜汤,口感软糯,有淡淡的清香。来苏州时当地朋友请吃的第一餐,就特别地介绍了鸡头米做的汤,嘱我们一定要尝一尝。后来再有朋友来苏州我们做东时,也总会点一道鸡头米的汤菜,结果发现这道菜总会被剩下。大概因为我们的朋友多是北方人的缘故吧。
来苏州和吃面一样重要的是逛园子。在姑苏古城随便走走,青石板路,黛瓦粉墙,小桥流水,飞檐轩窗……处处都是一段穿越2500年的历史时光。
图片
苏州园林手绘图

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成于宋代,兴于明清,极大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化内涵,苏州现存60多座园林,对外开放的有20多座,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等……来苏州逛园林绝对不是一道单选题,每一处都有它别具一格的美好。

说实话,初见苏州园林代表的拙政园,我内心里是有点儿失望的。或许是看惯了颐和园大气疏朗的美,或许是对苏州园林的期待值有点儿高,或许是拖着只总在碎碎念这里很旧那里有苔藓的娃,也或许是它太有名了,以至于湖畔边、假山上、亭台楼榭里处处都是人,而失去了它本来的清幽……半个多小时僵硬移动到出口时,我内心是“这就到头了”的困惑茫然和“终于逛完了”的手忙脚乱。

图片

拙政园内

和苏州的朋友吐槽“没觉得多好看呀”,朋友回复“不要带娃,不要周末和假日去”。然后就遇见了满是巧思的留园、藏在小巷中的艺圃,似山不是山的虎丘……才终于体会到苏州园林移步换景“如在画中游”的精致。从园林造景斜过轩窗的一段枝桠,到廊角转弯处的几层绿竹,或是斑驳粉墙上的一层爬山虎……这些古人造景时最细小的美好真的需要慢下来静下来才能发现。

图片
园林内一隅

不过还是最爱一路上被竹林、青苔、奇石、溪流环绕的虎丘,因为最适合一家人闲游。小朋友或跑或跳或攀爬,总能找到他们的乐趣,大人看石看水看风景,自得一番闲适……怪不得苏东坡说“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

听说以夜游出名的网师园也颇值得一访,在一个个小小院落里可以依次欣赏昆曲、评弹、笛萧、古筝、民歌、舞蹈等,虽然只是片段式演出,但也可领略苏州传统艺术之美。这一个,就先记在备忘录里吧。

在各个园子之间穿梭的时候,也就顺便溜达了古城的巷子。这里的小巷是历史文化沉淀和人间烟火气的糅合体。比如吴王剪金簪买花供西施晓妆而得名的剪金桥巷,比如因那个藏短剑于鱼腹中刺死吴王僚的壮士专诸居住过而流传至今的专诸巷……仅一条平江路上就连着许多这样的小巷子:比如悬桥巷里有清代状元洪钧的故居,或许说起他的夫人赛金花更被熟知一些;比如因为明代大儒王敬臣居于此而得名的大儒巷,大儒巷靠近平江路的入口还有因电视剧《都挺好》而爆红翰尔园,剧中男女主角相识的餐馆“食荤者”的原型,不过这家馆子实际上是食素的……

图片

平江路
但苏州也有恼人的地方,那就是“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的梅雨季。缠缠绵绵的细雨,来游玩的人遇上,会觉得配上石板路油纸伞别有一番情调,对于长居这里的人来说就有点苦不堪言了,总也晾不干的衣服,洗手池边不知何时冒出来的小霉点,睡在不再干爽的床上连梦似乎都格外沉重……好在这样的日子只有一个月左右。

因为余下皆是美好,我便忍了这一月长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