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88.破解文言文难学之谜

 初高中古诗文 2021-03-09

288.破解文言文难学之谜

文┃杜若东

随着中小学语文教材改革力度的增大,入选的古诗文内容数量骤增,小学选取的内容以诗歌为主,文言文篇目较少。到了初高中,文言文开始大量出现,篇幅变长,难度加大。学生如果小学古诗文基础好,也对文言文感兴趣的话,学起来就相对轻松。如果硬着头皮还是学不进去,就很麻烦。因为古诗文阅读时语文试卷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文言文阅读(排除默写)于都在中考总分120分中约占10分,高考总分150分中约占19分。

如果说文言文阅读除了问题,就会成为制约语文成绩提高的瓶颈。对于文言文望而生畏,裹足不前显然是不对的。我们也要看到,好多同学,尽管努力了,因为找不到门径,相当一部分同学感觉非常苦恼。这其中也有老师的问题,相当一部分老师在讲授文言文课程时只是就字词论字词,就课文论课文,忽视文言背后本质性的东西,无非就是围绕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些内容打转转,将课文条分缕析,一堆零碎,学生的感觉是索然无趣。尽管学了一些知识点,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是死记硬背。

我今天写这篇文章就是要深入探讨文言之所以造成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所在,进而提出由针对性的意见,破解这个难题。

、理性认识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文言文增加篇目是增强文化自信的体现,文言文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众多文化经典都是用文言文写就的,要理解经典最好是去读原文,而原文就是用文言写就的。因此,特别是对于将文言文作为语文学科必考内容的学生而言,文言文不是要不要学的问题,而是必须学好的问题。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言文分离的产物,在古代尽管存在着各地方言的差异(其实现代汉语同样存在着方言的差异),但是只要动笔写字,写成文章 ,都会自觉用文言的行文规则约束。文言是一种典雅古奥(对今对古而言)的书面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脱胎于先秦诸子和史传散文。被后代文人不断模仿,形成一种稳固的表达方式,持续有几千年之久。从维护民族统一的立场出发来看,尤其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推行书同文制度以来,文言文成为维护华夏民族凝聚力有效粘合剂。

我们要认清文言文的本来面目,这种语言的特点是:简洁、典雅。无数古代的知识分子,研读它,使用它,并用它创造了辉煌而灿烂的文化。由于所处社会的文化环境不同,古人比我们使用文言表达的机会和场合要多很多。我们学习文言文之所以遇到障碍,就在于我们已经习惯了言文(口头语书面)一致的表达方式,贸然面对一种言文不一的书面时语(遑论书面语,就是当时的口语我们也并不知道,没有录音,录像设备啊),我们失去了这篇文章当时的语言背景,当我们用今天的言文一致的书面语去套用时,自然感觉到方枘圆凿,格格难入。古人使用文言文的场合和机会太频繁,几乎无处不文言。但是我们现代人却很少使用文言文,我们从小已经习惯了言文一致的表达方式。古人在很长的的时间里,事实上也是存在着文言分离的现象。但是只要他们一动笔就有自觉的运用文言文写作。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是,为何文言文会深入到古代读书人的骨髓中去?因为老师是这样教的,课本是这样写的。其实,最根本的,在古代官本位的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科举考试的存在,就要求你必修写文言文那一套东西,考试要用,必须要用。用白话写作是要被嘲笑,也是不合乎规矩的,可以称之为不可思议。

我们学习文言文在前调文言文和我们现在所用现代汉语有区别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文言文并不是一种新的语言,现代汉语和文言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文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说白了文言文就是汉语历史文献,是用书面记录的古代历史。

根据一般的观点来说,文言文起初(先秦)时并不是言文分离的,比如《诗经》中的民歌,虽经加工,但毕竟来自于民间,又如《尚书》中有很多诰、训、誓之类的文体,多为帝王的话语,应是实录。再如《论语》是孔子的语录,也应该是孔子本人的口语。这种文言文传统一致被历代文人执着的保存下来,没有人提出异议。

直至清末,西风渐至,民主思想的传播使民智逐步开化,我手写我心的观念逐步在知识分子之流传开来,过去不等大雅的白话慢慢为世人所接受。在这上面,五四新文化运动功不可没,其中就有白话文运动这一项。通过这些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大力呼吁及亲自参与创作推动,过去被视为引车卖浆之流的鄙俗之语堂而皇之的登上文学殿堂。这时文言文甚至一度被视为封建落后的代表,就如同汉字一样被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唾弃并改造。鲁迅就曾说过:方块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伏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关于新文字》)

所谓矫枉过正,当事我们国家处于积贫积弱的局面,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急于学习西方列强,复兴祖国,向传统文化开刀在所难免,那作为传统士大夫文化载体的文言文自然会受到冲击。但是,随着国家进步、社会昌明,我们充实审视这段历史,感觉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大批判,进而对文言文的改造,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我们也要客观的看到,在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的今天,我们要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阅读古人的经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时,我们却困惑了,迷茫了,因为这种语言继承被割裂的断层,一时难以弥合,就会感觉力不从心,有劲使不上,如果光读别人的翻译作品,就可能会人云亦云,或者受到误导。(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