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5.“修辞”溯源

 初高中古诗文 2021-03-09

305.“修辞”溯源

文❉杜若东

      修辞,出自《周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孔颖达在《周易注疏》中说,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修辞就是修理文教,这是从治国理政角度而言。然而修理文教,推行教化,也离不开修饰文辞,后来的修辞就是由此引申而来。

       修,《说文解字》:饰也。从彡(shān),攸(yōu)声。彡,是洗刷整理,润色描绘之意,修就是修饰,装饰。

       辞,繁体字作辭,《说文解字》:讼也。理辜也。辞,就是双方打官司时争执辩论的言辞。

       刘勰说:辞者,舌端之文,通己于人。(《文心雕龙·书记》)孔子曾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这里的对就是辞,指外交辞令。古人所说的辞,多指应对辞命而言,后来与词无别。

     词,《说文解字》:意内而言外也。从司从言。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指出:辞是文辞,即篇章。词是摹绘物状及发声助语之文字也。积词而为辞。也就是说词是词汇,而辞是篇章,辞包含词。

      同时,需要特别指出词是古代虚词的专称。《孟子·万章上》里说:不以文害辞,就是不以词害辞,即不要以个别的文字断章取义曲解作者的愿意。

    据此,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辞,应该是修词才对。修辞的目的是增强表达效果,提升语言的感染力的重要手段,重点解决的是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问题。

      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也就是说如果一旦有了盟会,需要制作外交辞令时,一班大臣就忙活起来了。有打草稿的,有讨论的,有修饰的,有润色的。这讨论、修饰、润色的过程其实就是修辞。

      修辞在古代有多个含义,1.写文章。2.文辞。3.修饰文辞。总之,修辞与写作有密切关系,直至明朝以前修辞始终没有独立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孟子·滕文公下》中“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虽然我国古代名家讲究辩术,重视逻辑,但与得意忘言的中国传统思维格格不入。

     与我国不同,古希腊学者眼中的修辞则主要与演讲有关,是一种演讲和辩论技巧。这种技巧意在增强说服力。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修辞学著作是是明代陈骙所做《文则》,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系统的修辞学著作是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