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66.答网友问:如何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动宾关系

 初高中古诗文 2021-03-09


366.答网友问:如何理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动宾关系

               ——兼谈汉语语法学习问题

文◉杜若东

温馨提示:请使用本公众号(gkgushiwen)左下侧精选菜单中的号内搜功能,搜索你感兴趣的文章。欢迎您关注下载我的原创书《高中生文言精解一本通》(22万字)。 

      近日,有网友在我公众号:古诗文鉴赏与解题(gkgushiwen)中给我留言,询问:文言文中使动、意动、为动、对动、向动用法的区别。关于使动、意动、为动用法区别问题,我在自己的公众号中已有专文论述,你可以利用我公众号菜单内的“号内搜”功能搜索。结合网友的提问,我在这里进一步明确补充一些内容。


1

      的确,在文言文学习中,我相信,遇到相同困惑的不只那一位网友,包括我自己。当年我也为搞不懂使动和意动的分别而头疼不已,包括什么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也是一头雾水。我后来才领悟到,造成这种困惑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不懂文言语法。在我公众号所做的文言文学习状况小调查(现在仍在进行)中,造成文言文学习困难的原因,不懂文言语法是排在第一位的。

     可以说要想真正学懂文言文,必须搞明白文言语法,否则的话,学起文言文来终归是隔靴搔痒,隔着一层,没法进到上一境界。所以对于有志于学好文言文的朋友来说,一定要攻克文言语法难关,掌握这把钥匙。

      当然,由于中学教学对语法教学的淡化,老师不讲或者干脆说讲不明白(尤其是面对语法知识贫乏的学生,毕竟语法比较抽象,需要理解,这就需要老师具有高超教学能力,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要做到这些真的很不容易),的确也是实际情况。但是,要战胜畏难心理,向老师、书本、网络多多请教,坚持下来学进去,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好,下面进入主题。

2

     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储备,可能你了解一些,不清楚的地方请自行脑补,实际上这一块也不需要太多的讲解,自己搜索吧。

一、理解基本词性

1.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

注:需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2.虚词:介词、副词、连词、助词

二、搞清基本的句法成份

1.能够划分主谓宾定状补

2.知道什么词(词性)充当什么句子成份

三、搞清句子成份所处的位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四、知道基本的短语结构

  1. 主谓短语2.偏正短语3.动宾短语4.介宾短语

3

    下面我们来分析动宾结构,进入今天的核心问题。

    一般情况下,动词做谓语是直接支配宾语的,我举出几个例子:

1.前辟四窗。(《项脊轩志》)“辟”直接支配“四窗”。开辟了四扇窗户。

2.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服”活用为动词,意为“穿上”直接支配“衣冠”。穿上衣服,戴上帽子。

     但是,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动宾关系,并不表示动词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达一种特殊的关系。

     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既要着眼于动词和宾语的结构,也要着眼于整个句子的意义,这一点尤其重要。所以,在分析时我会引入主语。

1.使用用法

主语使宾语发出了某个动作,而这个动作并不是宾语主动发出的,表达的是一种客观的事实。

烛之武退秦师

这个“退”,是“烛之武的外交说辞”导致的一种结果,而不是秦军主动撤退的,含有使动意味。即烛之武用自己的外交说辞“使”秦军撤退。当然你也可以把“退”翻译为“劝退”,但这并没有改变它是使动用法的事实。

2.意动用法

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些性质或特点,是主语的一种主观判断,并不一定就是事实。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是“以……为奇异”。就是打鱼的人认为这里景物非常奇异,这是他自己的主观判断,或者说是一种心理感受,不一定就是事实,换一个人可能就没有这种感受了。

4

3.为动用法

    上世纪60年代,知名语言学家、古汉语研究学者马汉麟先生在其所著《古代汉语读本》中首次提到“为动用法”这一概念。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一概念一直为语法学界淡化或忽视,一般古汉语语法书上都只提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对为动用法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三言两语有意淡化,但无论如何,马先生提出这一概念确实是真知灼见,“为动用法”大量存在于古代汉语中,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因此,有必要认真学习领悟掌握。

     “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怎么样。具体来说这个“为”作为介词,有四种理解。

1.主语因为宾语做某事,表示原因。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

哀,因为秦的奢靡亡国哀伤。

2.主语为了宾语做某事,表示目的。

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第二个“死”,为了国家大事(指起义造反)而死。

3.主语向(对,朝,跟,同)宾语做了某事,表示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誓”是“向(同,对,朝,跟)……发誓”。

4.主语替(给)宾语做某事,表示服务的对象

父曰:“履我!”(《史记·留侯世家》)

5

     如果你理解了上面的内容,再看一个:

    5.泣之三日。(《病梅馆记》)

    这里“泣”,可以是“因为(病梅遭受摧残而)哭泣”,也可以是“对(向)……哭泣”,究竟是表示原因,还是表示单纯的引进动作对象?一下子也不好判断。根据文意似乎表原因更能表达作者对当时人才备受压抑的黑暗社会制度的控诉,但是也不能说第二种就是错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直接翻译为“为……哭泣”就可以了,反而没有必要在这里计较了,这算是我自己的看法。

最后注意,为动用法包括向动、对动,不要把它们当成并列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