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鸭子蛋与食用菌产业标准化的异议(2)

 lyan63 2021-03-09

现在开始正式讨论食用菌行业的标准乱象。

一、该有的标准和不该有的标准

有产品就该有标准,食用菌作为新型农业,其产品标准滞后是不争的事实,但日益在完善也是事实,有些机构和部门在默默耕耘,制定有必须而且可操作的标准,同时也有人在对已有标准做修正和增补,这些东西最后要纳入国家标准(GB)和行业标准(代号复杂,农业标准是NY),这些真正用于规范产业的东西,都是静悄悄的。

作为产品的标准,既有强制标准,也有非强制标准,强制标准一般是涉及安全及环保许可的,而非强制标准主要是涉及产品流通的规范和识别的。

这些标准的共同特点,是沟通生产和使用消费的,是社会性的,应该说是外部标准,这个是不能没有的,毕竟任何东西都是做的比卖的更懂,无标准就会乱套,而普罗大众对产品的专业识别,就依赖标准。(当然要插一段废话,中国更大的问题不是没有标准,而是没有执行或很少执行标准,这和中国的法律如出一辙,属于国家管理的问题,而不是标准本身的问题)

但是另外一种标准则是生产者对内的,这个东西当然也应该有,比如食用菌工厂化,厂里规定用什么什么原料,什么配比等等,包括厂房设计和管理规范,都是该有的,这是保证产品品质的延续性平稳性的必须,但这个东西可以有却不可以用于限制其他生产者,人家用人家的原料配比,只要产品符合外部标准,是无需理会同行的。所以这种标准,一旦扯淡到对外宣传,就是不该有的标准。即使是在行业内部,比如手机充电器,过去各行一套,后来都统一到microUSB接口,但苹果始终不采用,这也是一种协调竞争的策略性标准。但食用菌产品尤其是散装鲜品干品,没有这种协调需求,所以连这样的标准也不会存在。不过菌业上游的一些容器和密封器材等,就应该有标准,比如菌袋菌瓶,其用料、厚度、规格就应该有协调的标准,否则与机械的配套使用就成为问题,但这些标准由于事实上多元化了,标准也不能单一而排他,应该规范成为基本类别。

可是,真的去看看食用菌行业的那些“标准化”成果,就会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什么“标准化模式”、“标准化菇房”、之类的不绝于耳,这显然属于“成果”类噱头,骗经费的玩意。这种东西虽然不该有,但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妨碍,也没有人会正视这种标准。

这些个“成果”类的标准化东西虽然不咋地,还没有什么恶意成分,有恶意成分的则是那些故意制造一些壁垒,开枪画靶,通过权力运作和某些腐败苟合,以一些特殊名誉颁发出来的标准,他们把自家的产品视为标准,把人家不同类型的同功能产品视为非标,以标准之名行排他的恶性竞争之实的,那就不仅是不该有的标准,而是要唾弃的标准。

这种无事生非的标准,本身并不违法,但缺德。首先这种标准不是行业公共提倡,而是某些小团体比如某某联盟,某某协会闭门造车做的。其次因为在中国,脱离市场经济太久了,很多人普通人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潜在概念,那就是国有的比民营的更靠谱,规定了的比没没规定的更靠谱,当然也就觉得合乎标准比不合乎标准更靠谱。当然这种潜在观念是权力经济和计划经济诱导出来的的错误玩意。第三,标准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靠谱的感觉,是一件华丽的外衣,所以哪怕东西不咋的,一冠上标准之名,立即就有一种可以睥睨他人的意味。

所以此类标准显然是利用大众认知的缺憾,提供虚假信息,误导人家的选择,与诈骗无异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