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熟问题及相关现象的论述

 lyan63 2021-03-09

这是一个食用菌发育学的问题,兼论及应用。

后熟,有的地方叫困菌,有的地方叫养菌,专业的叫法是生理成熟过程,也就是从纯粹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的过程。

人工培植食用菌从接种开始到长满容器,之后达到生理上的营养积累和接受环境刺激能够分化产生子实体,这个时段叫做后熟期,在生产上和理论上,后熟期的解读有所不同。

从时间上解释,就是从菌丝生长到满容器开始至能够分化出菇的这段时间。从内部变化讲,就是对培养料的消化和菌丝细胞营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过程时段。

由于菌丝生长存在不同步的特性,这种生理成熟也同样存在不同步。

理论上的后熟期是指局部菌丝体到达可以完成正常分化发育的过程,也就是能够接受刺激产生子实体原基并长大就行,不考虑单位原料的产率。

而生产上并非如此。

生产的要求是营养积累到快速输出(出菇期菌丝体对子实体的营养输出)的过程里不至于出现中断。这里的不中断不是指完全停止,而是在部分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供应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子实体萎缩或者停止发育。这种状况当然毫无疑问会影响产量,而且由于过度输出营养,实际上对菌丝体还会产生伤害,乃至后期难以恢复。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上的这个中断,应该理解为如下不等式:

输出>存储+吸收

由于输出最大可能取决于分化的子实体数量,以及子实体发育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而吸收速度则仅仅与温度及含水量有关系,一般情况下含水量足够是一个必须保障的因素,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产量最大化必须取决于营养存储的总量,这个换成我们容易处理的参数,就是某种基准条件下后熟期——这个后熟期可能大部分菌丝体达到甚至超过生理成熟:既不是全部,也不是较少的局部,其中有一部分会过熟,少部分不够成熟。

现实的生产不可能得到所有部位的菌丝体达到生理成熟,那样一方面会增加呼吸消耗,另一方面是局部会出现过熟,表现是形成菌核或者菌皮等,这个在环境不适合分化的时候尤其常见。

同一菇种不同后熟期的长短的品种,如果区别明显,通常用长菌龄短菌龄等词汇加以区别。

实际生产过程,对后熟期的理解和掌握应该严谨,因为后熟期不足会造成假性出菇(子实体能分化不能发育)的营养浪费、单批次菇种直接影响产量。而后熟过度,不仅容易出现营养浪费,还容易发生爆发性出菇,影响整体等级,以及由于营养中断导致损失,这个问题的影响更大,香菇此类问题尤其突出。而对黑木耳的后熟期掌握,甚至还有很大的争论。

营养储存的过程同样受制于吸收消化速度,所以大凡吸收消化原料快的菇种,后熟期就短,消化吸收慢的菇种,后熟就长。众所周知,香菇、海鲜菇,白灵菇这些是后熟期较长的,平菇、杏鲍菇,金针菇这些是后熟期短的,草菇当然是后熟期特别短的。香菇的后熟期有些品种可以长达90天,有些品种则仅需40-50天,海鲜菇之类大体上要30-60天的后熟期,而平菇由于管理的粗放,似乎没有什么后熟期的感觉,金针菇也差不多,杏鲍菇后熟期则略多些,为7-10天。草菇可能只有一天,因为整个发菌期不过4-7天。

不过草菇可以通过料厚改变发菌期,大体上菌丝如果没有长透料层是不会出菇的,这里表现的是一个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同步的问题。当然不是所有的菇种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都不会同步,只要菌丝生长距离足够长,在同一个菌丝体上面可以不同步。平菇同样规格菌袋,两端接种和一端接种,一般环境下出菇时间差异,也证明了这个分析结论。

一般来说,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不同步是不利于高产的,因为存在两端抢夺营养的问题,菌丝生长的前端也是营养输出位,不过,当两边的输出彼此达到某个距离时,这种抢夺就没有影响。工厂化生产决不允许菌丝不长满就催蕾,台湾的香菇定向出菇底部菌丝不长满就催蕾,都是同一个原理的不同状态应用。

单批出菇的菇种,一般来说后熟期不会长,并且营养积累量会比较高,消化原料(仅指可以利用的成分)快。消化原料慢的通常都是多批出菇的种类,原料选择性强的菇种,不是消化特别快就是消化特别慢。原料选择性不强的菇种的消化速度比较居中。

原料消化的快慢与菌丝生长速度快慢没有必然关系,消化速度的快慢与子实体生长速度也没有必然关系。

使用液体菌种和枝条种,都是增加后熟同步性的手段,恰恰因为菌丝体的快速生长的同步性,让我们可以观察到那些后熟期短的菇种的后熟期。例如金针菇,液体菌种通常比菇体菌种菌丝生长期短约10-12天,但整个栽培周期只短4-6天,后熟期就变得明显了,杏鲍菇也大体上一样。顺便说到,一些使用液体菌种的平菇工厂化栽培的探索者,对于这一点的认识也存在不足,所以平菇工厂化技术也仍旧在探索中而不是已经成熟。

同时,这种菌丝生长的同步性状况下,其处于合理后熟的菌丝体比例最高,这是一次性出菇种使用液体能够高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液体菌种显然不能在多批次出菇菇种方面形成明显的产量优势,尤其是多批次长菌龄菇种,液体菌种没有产量优势可言。

后熟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在条件不恒定的情况下,后熟期的判断标准很模糊,所谓积温,是从植物发育的术语里面套用的词汇,这个在菌物方面根本不合用,最明显的例子是羊肚菌,完全取决于环境温度变化,而不与某个环境下的时间长度有关联,并且羊肚菌只需要低温生长期够,难道我们还能用负积温去理解它的发育过程么?

如果要准确的判定人工栽培下的后熟程度,应该从化学的方面着手,但目前虽然有人用可溶性糖测定来进行检测,从结果看来并不十分准确,具体需要什么物质的变化来对此做检测标的,还需要更加进一步的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