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净化车间(三)

 lyan63 2021-03-09

食用菌规模化生产整体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净化车间是其中有机的一部分。

系统性东西一般情况下是非常讲究部分与前后衔接的,这就涉及了食用菌大范围下的不同菇种生产时的净化车间设计要求的不同,同时还有规格的预先考量。现实存在许多单独建设净化车间的状况,这个显然不符合系统性工程的基本理念。还有一些缺乏净化车间建设设计概念的人,根本就把净化车间做成了一个大接种箱,达不到净化车间应有的效果。各种失误,甚至造成大损害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以前我们批过的AF公司,就是行业里最好的反面典型。

作为系统工程的净化车间,应该包含有如下基本成分:

1、功能区块结构系统

2、过滤新风系统

3、冷却系统

4、消毒系统

5、衔接系统

6、物料交换系统

7、操作及准备系统

8、菌种配套系统

不同类型的栽培方法手段下,构成会有所不同,规模不同的时候,也会有结构配置的不同,不同工作模式下,也会不同。实际上食用菌生产用的净化车间应该有生产流程和工艺要求参与到设计中,才可能做出既有保障,又经济适用的结果。

由于涉及到使用的同步性和管道的共享性,其中的系统2、系统3常常有所交集,系统1和系统2更是需要精准配合,这种配合又涉及到系统5和系统6、7。而系统8在菌种模式不同的时候也要有所不同。

净化车间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所以并不存在基本组件的技术创新,只是在使用生产这样大规模半连续性物料操作环境下的应用,必须有一些构造组合的适应性调整。

以上各个系统,各自有不同的功能,也各自有一些基础参数,这些东西,作为从事设计建设的单位,一定要有能力处理清楚,而作为使用者,可以不清楚建设参数的细节,但不能不清楚原理和根据。

从我接触的已有的那些净化车间情况看,早期的食用菌净化车间建设是完全缺乏这些概念的。完整的体系性的净化车间设计,是必须基于总的生产构架设计来推导的。这个怎么理解?我可以大致给大家一个路线图:

首先要确定一个栽培容器(瓶或袋)的规格,记住,这个东西一旦确定就不轻易改变,半途改变是一种几乎相当于灾难的事情。因为合理的配套全部都得更换,否则所有设计意图都会被打乱。

自然,接下来从操作机械到周转的框、架,都将因此而确定相应的配合的规格。再然后是灭菌锅的规格,以及由灭菌锅规格推算的净化车间功能区面积功率等参数。

这么一说,情况就非常简单了,如果有计划分期投产,也都是按照最终计划设计,不是随随便便大一点或者小一点。

在中国食用菌产业,并没有多少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是按照这个套路设计施工的,修修补补屡见不鲜,但净化车间作为生产瓶颈,是最不适宜修修补补的。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说明的是中国食用菌产业本身及食用菌净化车间设计建设机构对相关概念的相当程度的模糊。有些企业是生产实在搞不下去了才想起弄净化车间,有些是稀里糊涂听信一些半拉子技术人士的谋划,还有些是想当然,总之在中国食用菌高速发展的过去这三十年里面,这种立足于高端产业的思维建立,是严重滞后。

我曾经和一些从事施工的单位沟通过,发现他们根本不懂得设计(但不妨碍他们实际上做过许多设计),连对于一些子系统的关键结构都是相当模糊的,他们的施工结果,常常存在“窜风”(即气流组织不缜密,无法保证气流按照理想路线流动)和漏气,所以导致实际使用效果不达标。

在各个子系统的建设协调方面,目前,还没有看到谁有什么值得肯定的技术总结,一些所谓的专利,都是与净化车间建设实际没有什么关联性的东西为主,所以净化车间建设设计与食用菌产业相结合的道路,还是有待探索的。

造成这个原因的一部分因素,是用户企业不知道提相关要求,之外,还有另一部分的问题在于那些设计施工机构的短视和逐利。毕竟如果让一个高水平的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士参与设计,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同时行业里也没有权威的咨询机构可以提供有关的专业创业指导,用户与设计施工单位的接洽都是无序的,没有一家设计施工单位具有长远的计划,没有积累专业服务的知识储备的基本理念。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