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315-1)

 lyan63 2021-03-09

扯淡的孝

因为母亲住院的缘故,最近莫名其妙的被人称为“孝子”,我一直很不喜欢“孝子”这个词汇,首先是因为二十四孝的故事太过离奇荒诞。
我们的榜样如果是虚无缥缈的荒诞人物,学习效仿起来恐怕也只能是离奇荒诞的,但社会是非常实际的,离奇荒诞故事在远古或许有点警示作用,榜样作用基本上不存在,而到了科学的现代,恐怕警示作用都在走向末路,就不要说什么榜样作用。
真正的社会进步,首先是制度规则的进步,其规则的进步要逐步增加可操作性,不可操作的都是扯淡。比如说官员的晋升,最前面一连串的条件都是各种“忠于”和“热爱”,中国几千年都是如此,所以历来各种“不忠于”和“不热爱”都是不绝如缕的,所以王朝都是被手下人搞垮的,而关键是王朝选择的“忠于”和“热爱”是相当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条件。
外国的政治先哲发明了“监督”和“制衡”这种可操作的东西,自从实现这两项的国家出现以来,就不再有颠覆存在了。普京脚下的俄罗斯显然缺乏这两项,所以也是需要各自反对颠覆的。
大事讲多了容易患敏感磁毛病,还是回过头来说所谓的“孝道”和“孝子”。
想当一个合格的孝子,没钱你试一试?虽然今年冬天不许卧冰求鲤得卧在家里,但任何一年你都不可能卧冰得鲤,否则现在的技术也不需要卧冰了。所以奢谈“孝道”和“孝子”,不如谈一谈家庭承受力。
我母亲住院不足一个月,不计家庭花费和报销部分,差不多三万元(算进去得加一倍),居然要说托福今年的隔离,一家人不要上班服侍,否则,请人再花一万都未必有自己做得好。虽然我也是个广义的穷人,但按照一些数据去排,仍旧属于超越90%的行列。我母亲的病况也并非特别费钱和危重,如果这种情况持续几年并且只有我一个小家承担的话,我们就要倾家荡产。最令我感到可悲的是,在我的老家村里,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基本上人家99%是要放弃的。说再恶劣一点,俺老娘93了,放弃也是高寿,但据说她老人家刚刚创造了她住的这家医院“溶栓治疗”的年龄新记录,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很多人(假设一半人无力承受那就是99%×50%≈50%)不论多少年龄得这个病就得放弃了?
所以,在中国说什么家庭幸福,或者往大了说人民幸福,都得是“你有钱”这个底气。事实上没有任何国家所有人都有钱,但很多非“社会主义”国家,给人民垫了个底,那就是医疗保障体系。这玩意似乎中国也有了,只是从各种迹象和我们的切身体会看,底气不足,自费部分太多(人比人的就不说了,那些自费部分少的人基本上是不缺钱的)。
对长辈的应尽义务,不过是一种社会天然契约的执行,老实承认,我不可能喜欢没日没夜的陪床,也不喜欢医院,也不喜欢服侍老人家的种种辛苦困难,只不过是不得不做,尤其是我条件许可做的情况下。我并不觉得没有条件做到的人就是“不孝”,那相当于合同无法执行,难道非要他破产么?尤其是破产也不够执行的话,而没有条件也要硬性“尽孝”,必将损害甚至失去小家庭的未来。
我最多可以谴责那些有条件却不肯执行这个代际合同的人,问题是中国有条件的人本来就少,所以我们在实际发生的人间悲剧里,可以找到的谴责对象也没有几个。
所以,家庭危机问题如果不能全社会统筹,而采用“孝道”和“孝子”之类的东西做“榜样”去治理,完全是不可操作的,实际上就是把社会进步置于荒诞离奇的吹嘘之下了。其他各方面类似的东西其实也不过如此,只是不能详细说而已(有封号危险)。
我不是什么“孝子”,也不想当“孝子”,我只是希望世间少一些悲剧,而社会多一些共同的财富底气,那样的社会不需要孝子,只需要大家努力做好自己就行。国家的管理,社会基本保障是遵照“劫富济贫”的原则去搞,但现在,我们感觉到根本不是这样。至于那些每天发扬“国际友爱”精神的做法,对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来说,无疑是“劫贫济富”。
奇妙的是,最拥护这种动作的,高比例就是那些连“尽孝”合同都不能执行的家庭出产的人,天天教育孩子“忠于”和“孝道”,最后把自己埋葬了在千年的恶性循环里还不知道。
我错了吗?谁错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