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年第30篇:读文随笔∣高考中的整本书阅读测评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1-03-09

高考中的整本书阅读测评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中学语文教学》2020年第12期“聚焦语文真问题”专栏设计了一组以“整本书阅读评价”为主题的论文。这是一个语文高考的关键性问题,关系到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的测评效度,更是“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的具体体现。我也可以预见到,未来一段时间,有关整本书阅读测评问题,将成为论文写作的主要方向之一。在初中学段,整本书阅读测评是以“名著阅读考查”的形式出现的,目前也处于改革探索之中。高中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测评,在目前的全国卷中基本还是空白,北京、江苏等地方的高考试题有过一些探索,但出现的问题比较多。这组文章中,李煜晖老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高考整本书阅读命题探析》是一篇较有分量的论文。

整本书阅读测评涉及到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测评的范围问题。中考语文名著阅读考查的对象是固定的,基本上就是统编教材上出现的12本必读名著,尽管与课标中规定的名著略有出入,但整体上是可预见的。高考语文的“整本书”的范围不是很清晰,如果按照课标的规定,那就应该专门考查《红楼梦》和《乡土中国》,事实上,这是很难测评的。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提到课标中的“附录2”,即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其中列举了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语言文学理论著作等,篇目还是比较多的。实际上,课标也没有挑明哪些著作是必考的。这样设计,好处是可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试想,如果规定了某几本书,学生肯定会盯着这几本书死命复习,最终的结果就是用应试的方式应对整本书阅读测评,例如用看影视剧的方式代替阅读、用识记故事梗概以及作品评论的方式代替整本书阅读等,这无疑是把整本书阅读测评推向了死角;缺点是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入手学习,在有限的高中学习时间内,又不可能把课标中提及的所有著作都读一遍。这就是整本书阅读测评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

其次是整本书阅读测评的方向问题。课标中涉及到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学习要点有:建构阅读经验、养成阅读习惯、总结阅读方法、深化阅读理解、培育情感态度价值观。很明显,这五个要点中的第1、2、5是无法用纸笔测试的形式进行考查的,只能采用表现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方式。阅读方法和阅读理解是可以适当考查的。基于此,作者提出:“高中阶段,篇章教学和整本书阅读教学都要积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的整体把握形成结构性的深度理解。整体把握是前提,即发现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不同作品之间乃至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构性的深度理解是目标,即在关联和比较中抽象、概括出关于语言现象、文学现象或文化现象的本质性、规律性认识,并在头脑中把这些认识有机组织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格局。”这段话比较抽象,但基本指向是:整本书阅读的考查应建立在“整体结构”的基础之上,不能抛开“整”而只考“局部”。而且,考查的方向应该是对作品中的语言、文学、文化现象的深度理解。

再次,目前高考的整本书阅读测评有什么问题呢?作者归纳出了三条,一是考查内容淡化或偏离阅读理解,注重语言形式或阅读体验,即没有真正考查整本书的内容,整本书在这些题目中只是一个载体或工具;二是把名著内容或相关评价当成知识点,进行碎片化考查。这一点在中考名著阅读测试中也存在。还有一种情况是,过于重视考查名著的细节,考查内容过于细碎,这就给学生一种“读不读一个样”的印象;三是以结论先行的方式考查学生的“举证”能力,无法真正考查出学生对名著的深度理解。我认为作者说的第三点要辩证看待,这种考查方式尽管不能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深度理解,但用在梳理名著情节、概括名著内容等题目中也是可以的。其实,作者概括出的三条问题,在中考语文测评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我也将按照作者梳理出来的结论,对中考试题进行进一步分析。

最后,才是真正提出整本书阅读测评的方式。作者首先提到的就是试卷的结构。现在的高考试卷题目是以“阅读”“基础”“写作”三大板块组成的,“整本书阅读测评”是纳入到“阅读”板块呢,还是另加一个板块?如果另加了板块,势必会挤压原有的试题容量。面对这种情况,作者提出了“折中方案”,即“选取整本书关键章节作为文学类文本的阅读材料,从节选文到整本书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和任务;与作文题结合,选取典型的、有研究价值的课题,让学生撰写书评或论文等专业性较强的文章”。这两个措施,前一条有操作的可能性,但也存在者弊端,因为限制了文学类文本选材的范围,至少短篇小说、小小说等就无法考查了,后一条目前还很难落到实处。近几年高考题目中的《理水》《越野滑雪》等,都涉及到整本书或作者整体创作风格的内容,这应该算是整本书阅读测评进行的有益尝试。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提出了四条建议:一是从注重考查演绎、举证能力转向考查归纳、概括能力,以典型的语言现象、文学现象、文化现象为主线,截取整本书原文内容,让学生在发现、探究中形成认知结论,进而做出评价或迁移运用;二是重视学科情境的创设,把文字学、语言学、文学、哲学、文化学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入高考题,在与文本、作者和学者的多重对话中提高思维考查的深度和广度;三是进一步增强作答内容的选择性和问题设置的阶梯型;四是增加主观建构题的比重,为充分展示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提供机会。这四条建议属于方向性的,不够具体。当然这与论文的方向有关,因为这篇论文探讨的主题是课程标准与整本书阅读测评的内在关联。在此,希望作者能够将这四条建议更加细化,形成命题方面的案例甚至是样题,不管这些案例或样题是否符合未来的高考真题题型,都将是非常宝贵的探索与尝试。我本人将会将作者提出的四条建议来对照分析中考语文试题中的名著阅读内容,对中考名著阅读测评进行进一步研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