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东京梦华录》里的繁华盛景; 这里有《清明上河图》中的人间烟火;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传奇故事在这里上演; 杨家将、岳家军“沙场秋点兵”的热血往事从这里流传…… 位于中原腹地的开封,有着“八朝古都”之称,夏,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梁、晋、汉、周,北宋,金,八个朝代相继在此定都。 开封城,城摞城 “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了好几层。” 开封这座城,因黄河而兴,所有的繁荣,皆由河而来。 绕城而过的黄河,不仅造就了开封的繁华,也无数次将王朝更迭深埋于地下。 从地表到地下约12米,开封人的脚下层层叠叠摞着六个王朝的遗存:战国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北宋的东京城,金代的汴京城,明代的开封城和清代的开封城。 兴也鸿沟,衰也鸿沟 被黄河淹没在最下面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 公元前364年,魏国国君梁惠王迁都开封,取名“大梁”。 梁惠王把黄河水沿着汴河引到大梁城北,并向南沿着蔡水进入颍水,沟通了黄河、济水与淮河,让大梁城成为水路交通枢纽。 然后,又在开封原有水运交通的基础上,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鸿沟。 鸿沟的开凿,让原本平行的黄淮水系,在开封地区交汇贯通,形成了水路交通网,成为战国时期南北水运乃至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公元前225年,秦军伐魏,引黄河水经鸿沟漫灌城池,魏国被灭,大梁城化为一片废墟。 王景治水,虚心采择 东汉时期,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 ![]() 那时的大梁城虽已是残垣断壁,但有许多百姓仍生活在城中,他们始终坚信,黄河岸边的古城终有一天会再次修建。 其中一个叫沈良的人,年复一年巡河查看,详细记录了黄河一年四季的水位变化。 ![]() 当治水官王景来到开封,查看黄河地情的时候,沈良不顾自己人微言轻,向王景献上详实的调查资料和治水建议。 ![]() 王景被沈良打动,于是下令,今后治河,无论绅士、兵民、工匠、民工,凡有一言可取,一事可行者,莫不虚心采择,以期得当。 有这样开明的治水官,开封人更加踊跃地献出自己关于治理黄河的办法,一年半后,黄河被成功地控制住。 ![]() 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开封段此后很久没有发生过大的水患。 黄河下游两岸重现良田,汴渠通过疏浚,也变成了西通长安、东连江淮的汴水。此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连通南北方,汴河改称“通济渠”,开封自此富甲天下。 ![]() 从辉煌到落幕 开封最辉煌的时刻,莫过于北宋时期了。 与黄河连通的汴河,东西横贯全城,“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 ![]()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当时的东京汴梁,“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也就是说,当时四面八方的财货集中在了开封城,同时又通过水路疏散到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外。 说开封是一座人人向往的国际化大都市,亦是名副其实。 ![]() 北宋末年,金军攻破汴梁城,俘虏徽钦二帝,开封府尹、东京留守杜充在弃城南逃时,为阻止金军追击,扒开了黄河大堤。 大水瞬间冲垮了汴梁城,万千百姓陷入滔天洪水之中,黄河从此“或决或塞,迁徙无定”。 自宋以后,有记载的黄河决溢就多达300多次,仅明代,黄河就在开封一带决口了58次,周边百姓苦不堪言。 ![]() 于谦治水,修筑堤防 1430年,33岁的于谦被任命为河南、 山西巡抚。 赴任之后,他当即提出把“修筑堤防,发展农业”作为首要任务。 ![]() 《明史》记载,于谦经常召集黄河两岸州府县官员开会,聚集各地人力财力,加高加宽河堤,并在周围种植树木荆棘稳固大堤。 同时,在堤上每里设一亭,选派得力人员出任亭长,专管河防。 ![]() 在他主政河南期间,开封附近没有发生大的灾害。 治水有功的于谦,被开封百姓尊为水神。 ![]() 至今古城中还留有一尊镇河铁犀,是于谦命人所造。 这尊镇河铁犀,在黄河岸边屹立了五百多年,它见证着大河与古城的变迁,也表达着开封人治理河患、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 居安思危 守望黄河 闫庆彦的父亲,曾是共和国开封城第一代治黄工程队队员。 ![]() 1958年,黄河出现特大洪水,百万军民上堤抢险,父亲只给家人留下一句话:大堤修不好,我就不回来了! 父亲在抗洪第一线一干就是79天,当时抗洪抢险的条件非常差,防水物料全靠人搬肩扛手推。 但是闫庆彦的父亲毫无怨言,因为黄河边上就是自己的家园,只有确保黄河安澜,才能过上好日子。 ![]() 父亲常对闫庆彦说,等你长大了,也要到咱们治黄战线上来。 长大之后,闫庆彦如愿来到了开封黄河河务局工作,同样奋战在治理黄河的第一线,成为第二代“治黄人”。 今年74岁的他,早已退休多年,但他还是会在每天早、晚五点,约上他的老伙计们,一起到黄河上看一看。 如今,他的下一代,成为了第三代“治黄人”,他们每天守护在黄河大堤上,冬备,春修,夏秋防,时时刻刻守护着黄河,一年四季,雷打不动。 ![]() “黄河宁,天下平”。 世代头枕黄河入眠的开封人,从来居安思危,守望黄河的意识早已融入每个开封人的血脉,变成发自内心的意识与行动。 ![]() 一城宋韵半城水,开封因水而美丽,千种韵致,万般风情。汴京富丽天下无,开封因水而繁荣,八荒争凑,万国咸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