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谷鸣:从神龙本与褚临本《兰亭序》中窥探用笔和临摹问题(二)

 谷鸣先生讲书法 2021-03-10

《兰亭序》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至今已经1600多年。在这个时间尺度内,战火纷争、制度变化、朝代更迭,多少王侯将相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多少名门望族没落在寻常百姓家。而《兰亭序》不但不因年深日久暗淡而磨灭,反而像铜镜一样因不断的擦拭愈加明光可鉴。

----题记


文章接着探讨神龙本与褚临本《兰亭序》的问题。

先看第一个例子。

神龙本中的“有”字,在红圈1标注的地方多了一个小撇,这简直侮辱了后世的读者。明显是作者第一笔没到位,又加了一笔。上篇文章探讨过,神龙本的母本一定不是王羲之真迹,而另有他本,那么这个小撇的来历就无从可知了,也许是母本的作者问题,也可能是神龙本的作者问题。左侧褚遂良临的撇一笔而就,并没有出现分叉或小撇。见过真迹的褚遂良应该不会犯错而遗漏什么,除非王羲之的原迹就没有多出来的那个“小撇”。

再看神龙本中的钩的问题,红圈2标注的地方。稍有书法常识的人一定看出了问题,钩是第二笔补上的,显得异常不自然。这也是当今书法爱好者临帖临出的通病,一笔不成描一笔,经不起任何推敲。

再看下面的例子。

看神龙本红圈标注处的起笔,和褚临本相同部位的撇的起笔,一个凸弧,一个凹弧。撇的起笔虽然都是藏锋开始,隐去起笔笔势,但两者起笔以后的弧度恰恰相反。到底谁对谁错?

再看下面一张图片,欧阳询和褚遂良的对比。

欧阳询和褚遂良都是书法宗师,已成定论。那么在他们的字帖中出现的这些凹弧度是怎么回事呢?是他们刻意为之还是晋唐笔法的法度约束下只能这样写?

当然是自然为之,可是为什么自然为之的造型有些怪怪的?

谷鸣仍然用三生万物的概念图来表达这个书写位置的行笔状态。

相信已经有书友看懂了,对的,这个地方的凹部就是这样形成的,最自然的状态就是如此。

再看怀素把这个行笔方式用到哪里了,见下图:

是的,怀素《自叙帖》中这个字的凹弧同样的行笔原理。

然后,下面举例“清”和“带”。

神龙本中红圈标注的部位,和褚遂良临本做对比后可以明显的看出,都是明显的二次涂抹痕迹,一笔没有写完整,又描了一笔。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神龙本《兰亭序》大多数字的用笔是非常老辣的,而部分字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谷鸣推测:是神龙本的母本出问题了,在摹写的时候,母本的笔迹就是这样。

和上一篇文章谷鸣的推测一样:神龙本的母本一定不是王羲之的真迹。

再看几张图片,“小尾巴”问题。

上面三张图片中神龙本的“右”“或”“将”均出现一个看似很自然但其实很突兀的“小尾巴”,相信经常临摹《兰亭序》朋友一定发现了这三个细节。

首先,和上面的结论一样:神龙本的母本出问题了,母本的笔迹就是这样,因为按照“书圣”王羲之的书写能力,要么他不写这个小尾巴,要么浑然天成。

其次,母本没出问题,是浑然天成的,是神龙本的作者临摹不到位,补笔造成的。

本文分析最后一个字“同”。

看神龙本红圈标注处,和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中举例的几个字特点很相似,即笔画裂开。

看下图:

在上一篇文章中讲到,有人推测是神龙本的画心曾经撕裂过,然后进行了二次装裱,然后撕裂的痕迹就留在了新的作品上,就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

其实谷鸣是不支持这种说法的。原因在上一篇文章已经分析过,就是笔画裂开处并没有撕裂的痕迹,而是明显的两笔写出,为了营造裂开效果而营造,非自然状态。

那神龙本的作者为什么这样?

谷鸣认为:是为了模仿母本的痕迹所为。

谷鸣在前面的推测是:神龙本的母本一定不是王羲之真迹。

于是引发第三个思考,在神龙本的母本里这几个字的笔画是不是裂开了呢?

答案无从知晓,等后续有更多的发现才能进行更进一步的推测。

本系列文章的第二篇就讲到这里,后面继续按内容顺序采取单字的模式逐进行探讨分析,把分析结果分享给各位书友。


看完三件事:
1,点赞,让更多热爱书法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收藏不点赞,耍流氓!)。
2,关注笔者及我的专栏【晋唐笔法
3,关注我的公众号“谷鸣书社”,窥探晋唐笔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