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流传非常少的拳法连城拳 ,这种拳法有练过的么?

 聰哥的寶藏 2021-03-11


追根溯源,“连城拳”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据《连城县志》记载,自宋代端拱年间,连城隔田村黄姓第三代九四郎借送县尹伥某荣归河南之机,到河南登封少室山(即现嵩山少林寺)随蔡、董、孙三僧习少林拳法数年,后返家乡教习族人,得以世代相传。到了清朝顺治年间,隔田拳师黄思焕经商浙东,结识宗人黄百家及其师王征南并成为莫逆之交,切磋拳技,交游甚密。思焕得黄百家、王征南的多年悉心指教,颇得内外两家拳法真谛,融两家精华于一炉,穷毕生之精力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连城拳”。在清代中叶,又经黄观杰精心删改更加精彩,历经黄文祥、黄士昌和黄宇茂等先辈世代相传迄今。黄观杰是“连城拳”清代期间较早的改革人,他不仅继承先祖遗志,同时对“连城拳”作过较大的改革,以他为首设立的“兴武社”,规定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为天川胜会,且为一年一度的“连城拳”检阅日,凡武术学人均可自愿进行擂台比武,一者为人观赏,再者作抛砖引玉之举,以继承和发展“连城拳”,使它世代发扬光大,人才辈出。在乾隆年间比较闻名的有黄宇茂、黄日千、黄日朝等;嘉庆年间有黄祖泮、黄祖兴,道光、咸丰年间涌现出了黄石头、黄呀老、黄宗雄、宗照、宗宇、宗招、宗裕等;民国初期有黄狗哩、黄家贵、黄兆熹、罗桂胜、邱火旺、林忠、杨湖等都为“连城拳”变革发展作过较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连城拳”的代表人物有黄兆凝、黄奎祥、罗柏权等,黄奎祥是省武协委员,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的武术比赛,并获得较好成绩,他多年从事武术工作,为连城县和龙岩市发展武术事业做过贡献,是连城县武术班的最早创始人,为普及武术运动,传授过数千名青少年和儿童,还协同省武术教练洪正福共同编写了《福建南拳基本动作》。据连城县文体局局长马勋明介绍,“连城拳”已列入全国知名拳种、全省八大拳种之一,流传于连城、上杭、长汀和清流、宁化、永安、明溪、沙县等地。在民国初期还流传到马来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地。

特点

综观“连城拳”的风格特点,可见其架势适中,以中下盘为主,身活步健,运手莫测,防守严密,前后兼顾,进退有法,拳势猛烈;讲究吞吐浮沉,门户紧,来势凶,吞三分,吐三尺,进如猛虎出山,退似猫儿戏鼠,子午中正,步隐腿快,肩灵拳活,腰拧劲发,肘手连攻,有轻而不浮,沉而不僵和兼南北二家之长,既舒展又凌厉的特点。连城拳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有拳术、器械、对练等几十个套路。拳术套路有:单勾、双勾、猛虎跳墙、八步缠狮、七拳、四门拳、蛤蟆觅水、捆手、单提、花勾、老虎伸腰、心安拳、老花拳等。器械套路以棍为主,有大阵棍、二十八宿、流水棍、烂秆缠绵、枯树架桥、淮枪棍、老棍、大峰枪、子午棍、起脚枪(赶狗棍)等。另外还有双刀、山字耙、铁尺、勾连枪、锏、双剑、七星耙、凳术、盾牌等。对练套路有:对练拳、对练棍、棍对耙、棍对勾连枪、棍对大刀、棍对凳、棍对盾牌、棍对铁尺、棍对双锏、棍对七星耙、钩镰枪对大刀、勾连枪进山字耙、空手对双刀、空手对耙等。

弘扬传播中华传统功夫,喜欢点评的朋友可以留言点评,网络文明,人人有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